酒圣家族 (中篇小说连载)
作者:杨浩然.偶然
一、酒圣家族的没落
崮洼老杜家祖上是酒圣杜康,族人的骨子里都流淌着浓烈的酒。
大明洪武年间,杜氏兄弟从山西迁民至此,六百多年来一直在此繁衍生息,传至杜正龙这辈已是第十代,九代以前,杜家一直被当地尊称为“酒圣家族”,正龙的父亲健在时,杜家酒坊还远近闻名。抗战时期,杜家酿造的柿子酒一直是陈毅将军的最爱,八路军后方医院缺消毒水,就拿杜家酒替代,战士们打了胜仗,喝一碗杜家酒开怀!那些年,杜家虽没赚多少银两,但名声在外。然而,建国后个人酒作坊要求关停并转,酒圣家祖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杜正龙最后一次在酿酒界亮相是一九四八年,那年,县里办酒厂,聘他去做酿酒师。其实酒厂也是从崮洼走出来的杜氏后人开的,只不过一夜之间变成了国营酒厂而已。厂长叫杜正虎,是个部队专业干部,不太懂酒,而轻车熟路的杜正龙正好派上了大用场,只用了半年时间就为厂里培养出大批技术骨干,可当酒厂运作起来后,他却辞职回到了崮洼。
那年,崮洼家家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杜家人口多,分的地自然就多,父亲已年迈,弟弟妹妹们又小,作为老大的他便决计回家了。
厂长杜正虎不想让正龙走,但厂里低微的薪水又无法留住正龙,见家兄去意已决,也就不再挽留,但又念他半年来的倾囊相授,便拉了一地排车酒糟作为谢礼将正龙送回了家。
地排车刚一进村,就围上了一大群人,当人们得知真情后,把个族长气得扭头就走,一边走一边撅着山羊胡子仰天长叹:“唉,可惜啊,酒圣家族从此成‘酒糟家族’喽!”族人们也觉得挺惋惜,一个个头摇的像泼浪鼓。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巧那年大旱,庄稼几乎绝产,一下把崮洼人推向了饥荒的边缘,而那一地排车酒糟却派上了大用场。虽说酒糟没多少营养,但总比吃糠咽菜强,令杜正龙没有想到的是,那车酒糟居然救了全村人的命。打那,虽然村里人仍管他叫“酒糟家族”,但说话的语气却变了,变得无比亲切起来。
转眼五年过去,父亲走了,弟弟妹妹们也都成家立业去了,若大一个院子便只剩下了杜正龙夫妇和一双儿女。在崮洼混日月,虽没什么大出息,倒也自由自在。然而,没过多久,农村合作化开始了,大伙还没适应过来呢?大跃进又闪亮登场了。共产风一刮过,三年自然灾害便像魔鬼一样将崮洼团团包围起来了。起初还能拉棍子要饭,后来连饭也要不到了。
“人是饭,铁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眼看村里人一个个面黄肌瘦、随时向死神靠拢开了,老族长坐不住了,拄根拐棍颤巍巍来到了正龙家,一进门“扑嗵”跪下了:“正龙啊,行行好吧,合族人的命都在你手心里攥着哩!”
杜正龙赶紧扶起老族长:“爷爷,这可使不得,天地良心,我可没藏私粮,我们家酒怪和叶子天天饿的直哭呢?”
老族长颤颤巍巍从怀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票子和俩地瓜塞给正龙:“孩子,去趟县城吧,多少弄些酒糟来。”说完头也不回地拄着拐棍走了。拐棍落在石板路上发出的“梆梆”声戳的他心尖子生疼。
县城距崮洼三十里地,紧走慢走也得五小时,为了当天打来回,半夜三更正龙就上路了,天才蒙蒙亮就在酒厂门口蹲着了。不蹲还好,一蹲下就起不来了,双腿抖个不停、肚子里翻江倒海般难受起来,啃了几口老族长的地瓜才稍稍缓解了些,他怕被人看见笑话,三口两将地瓜吞下,赶紧扶着墙站了起来,还没站直身子呢,杜厂长来了,望着正龙额上的汗豆子便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二话不说就把他领进了食堂,见正龙一气吞下八个卷子了还要吃,赶紧制止了,他把一碗粥推给正在:“哥,喝点粥冲冲,别撑着”。
正龙“唿噜”几口将粥喝完,㖭了几下碗后才感觉自已动作的不雅,慊意地抱了抱抱拳:“谢谢啦……”第二声“谢谢”没说出来,便让泪水给堵回去了。
杜正虎打小在城里长大,对崮洼没多少印象,但对崮洼却有一种特殊感情,看了正龙的样子,一猜就知道老家断囤了,可眼下到处闹饥荒,自己也无能为力呀?
正龙见正虎犯难,便道:“打开天窗说亮话吧,四八年你已救过一回老少爷们的命,族人都记着你的好,这回不多要,两麻袋酒糟就成。”
说实在的,自从上次自作主张用酒糟作奖品给了自家兄弟后,被县长狠狠批了一顿,嫌他小气,不拿人当人,直到后来听说酒糟派上了大用场才稍微安心了些。近些年,酒水供应紧张,由于有正龙与正虎这层关系,每到年节,村里推地瓜干到城里换酒的活儿一直让正龙做,而且每次来都捎些白菜萝卜、瓜果栗子枣什么的,他正感到无以回报呢?要粮要酒肯定不行,但弄几袋酒糟绝对没问题,再说酒糟也值不了几个钱,自己完全掏得起腰包。可酒糟弄好后,往回拉又成了问题,那时不通车,往返城乡的交通工具是供销社的驴拉地排车,他们将收的农副产品运进城,然后往回拉布匹、油盐之类的商品,恰好有几辆地排车打酒厂门前路过,地排车把式经常去酒厂送瓜干,和厂长混得滚瓜烂熟,厂长一招呼,他们便送了个顺水人情,杜正龙便搭上了顺风车。
回到崮洼时,天已大黑,可合村老少仍在村口翘首以待,酒糟还没卸下呢,就有娃捏着从麻袋缝里漏出的酒糟渣儿往嘴里塞。老族长二话没说,打开麻袋,挖起一瓢给每个孩子分了一把,然后便支呼着队长会计按人头分。
五袋酒糟没多会就分得差不多了,可两个地排车把式仍站在那儿不走,正龙一看就知道他们的意思了,轻轻扯了下族长的袄大襟低声道:“两位把式一路辛苦,匀些给他们吧?”
光顾三老四少了,听了正龙的话,老族长这才回过神来,知道自己漫待人了,一边陪不是,一边扯过把式手中的驴褡子,每人赏了两大瓢。
话说两个车把式也很会来事,再次打酒厂门口路过时,便将崮洼分酒糟的场面以及老族长和正龙的感谢话顺便捎给了厂长。厂长听了很感动,不仅留他们吃了顿饱饭,又让他们捎回去几袋酒糟。
“人在穷时帮一口,胜过富时给一斗。”,这话一点也不假,相当年杜家兴盛时,谁拿酒糟当宝儿?天天踩着酒糟过活,从没拿正眼去关注它,杜家眼里只有精粮、细曲、工艺和佳酿!祖祖辈辈都会唱:“三更装糟糟儿香,日出烧酒酒儿旺,午后拌料味儿浓,日落拌粮酒味长。”哪曾想过靠酒糟续命呢?
作者简介:
杨浩然,临沂人,从教三十年,曾指导点评学生发表习作一万余篇;个人发表文章四千余篇。著有长、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等多部,教育教学案例、作文阅读识字诗词讲解等语文配套教材六百多本。编剧出品、导演多部微电影、电视剧。现为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组执行组长、北京某教育集团董事长、临沂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校园作家》《经典美文》杂志主编。
偶然:1961年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爬格子,曾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数百篇,著有《崮乡往事》《天上王爷》等文集,现为《校园作家》《经典美文》执行主编,麒麟读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