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海著《黄河传》连载30
《黄河传》
张中海 著

第七章 黄土高坡 (陕西)(五)
潼关:“百二重关”与再复东流的九十度弯
南有巍巍华岳,北有滔滔大河,明代《山海关志》描述:“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潼关之险要,主要是特殊地理构建的四道屏障。
第一道屏障,就是潼关南面 10 公里外的秦岭。秦岭在这儿呈东西走向,把潼关和西安都隔在了秦岭的北麓,是潼关和西安南面的天然屏障。
第二道屏障,古城北面黄河。水南山北,只留下东西函谷一条狭长的交通孔道,无论出西北还是进中原,“东西走上上下下,南北走沟沟汊汊”,谁也绕不过此一空谷深涧十八盘的缠绕。
第三道屏障,是古城南面的禁沟及十二连城。禁沟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深谷,南起秦岭蒿岔峪口,北至明清潼关城南石门关,长15公里。
第四道屏障,是潼关古城的城防设施。郦道元说潼关地势“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
当年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夺取西安,就是先夺取潼关。而夺取潼关,则要先夺取禁沟,即十二连城。
一辈子教育生涯的山西籍老潼关人姚允文先生介绍说,沿禁沟每三里修有一城,共十二座小城,即十二连城,有禁沟和十二连城蝉联,才使得潼关古城固若金汤。《潼关卫志》载:“故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守禁沟而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
“ 重关踞天险,三辅重神京。”清代沈用济《 潼关二首》所指的神京,即古都长安、洛阳。有研究者认为,从战事之频繁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来看,真正有资格成为天下第一关的地方,不是山海关而是“九州中枢”潼关。
南有秦岭,东南又有禁谷,谷南又十二连城;北则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谷深崖绝,中通一条狭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位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咽喉的潼关,无论东入中原或西出汉中、西域,都是必经之地,所以素有“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由政协潼关县委员会编写的《潼关历代战争纪事》,详细介绍了发生在潼关上下的78场战役、战斗。其中不乏改变历史走向之役,如曹操与马超、唐将哥舒翰与安禄山之战,再后则是朱元璋、李自成……
战争给潼关留下的印记,不仅仅是形制完备的城池和白云苍狗般的兴亡,潼关特有的民俗也透露着浓浓的硝烟味。
战争留给潼关人的还有“不纳粮”的特权。种田不纳粮不是有违历代王法?但潼关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不纳粮或少纳粮。原来,明代中期以前,潼关人多是驻守关城的士兵。这些士兵退役后或退役前,就已有他们名分下的黄河漫滩地,有军队屯田的意味。不过,这样的特权也不是无条件的,每当战事来临,有着武装传统的潼关人就得放下锄头爬上城垛,投身烽烟战火,责无旁贷。
因此,文化风俗上的跑旱船,潼关也都有着有异于别地的风采,突出特点即是“ 战”。“ 单刀赴会”“ 草船借箭”“ 火烧战船”,再配之以栩栩如生的刀枪棍棒、粗犷豪放的“黄河老腔”,成为潼关黄河的集体记忆。
当地上了年纪的农人至今还记得种地时挖出的那枚大炮弹:“小猪一样,二三十斤重。”
1937年日军进犯,华北,北平、天津等先后沦丧,继而太原失守,敌军南犯至风陵渡,与潼关隔河相望。敌军若越过潼关,不仅陕西不保,整个西北,乃至西南也将全部遭日军包抄。从1937年11月7日第一次被轰炸,到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潼关顶住了日军一次又一次轰炸进攻,成了日寇无法逾越的雄关,并演绎出“八百楞娃跳黄河”之雄壮历史剧。
曾几何时,这座既有西安、北京古城之典雅秀美,又兼万里长城之磅礴气势的雄关,历千年沧桑,十二座城池已损毁殆尽,仅存十七个烽火台孤独地矗立着,在喧闹的现代世界里裸露着它的风骨。
登潼关看母亲河,最壮观的是三河口。作为晋陕峡谷山河之下的“平河”,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在这里入黄,无疑使已费九牛二虎一龙之力冲出龙门似已疲惫、散漫的黄河,增添了新生的力量。而渭河、洛河与黄河的三龙相会,则成为大河上下又一让人流连的景观。
洛河又称北洛河,是黄河中游一条在历史上有较大变迁,一直与黄河、渭河纠缠的河流。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白于山,在大荔县东南注入渭河,干流全长 680 公里。明成化年间,朝邑河岸崩溃,北洛河直接入黄,是黄河一级支流。到隆庆年间又由大庆关溃出复入渭,后来又直接入黄。
1933年黄河东滚,北洛河在黄、渭之间的三角地带徘徊达数十年之久,时而入黄,时而入渭,直到1947年才固定入渭至今。虽然以前独流入河的洛河现在先入渭河再和渭河一起入河,但人们还是习惯把当下的“二河口”称三河口。
2015年5月22日上午,我们就在潼关古城的高处看到了三河相会的壮观画面。洛、渭、黄交汇处,河水尽管都呈黄色却也“泾渭分明”,深黄与淡黄交汇的河面,有鱼鸥飞翔,游艇冲浪。
而三河口的魅力除却有让人领略的自然风光外,还有岸畔古城古关让人触摸到的沧桑与厚重。
河出龙门,由于上宽百米左右的河道陡然展宽为4公里以上的漫河滩,宽阔的河道呈西南 20°方向直冲潼关,至潼关这一千年雄关后 90°转弯,变晋陕之间的南流重归走出源头后的东流。其间,横嵌两端的中条山、华山又把该处河道紧束为850米的一个卡口,主流被紧紧约束在河槽,多年来一直呈下切趋势。
河左岸为风陵渡,右岸为潼关城,多少年来,孤耸河左岸的风陵渡依旧如常,而始建于东汉末黄土塬的潼关古城却几次迁徙。继东汉之后,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又北迁塬下。20世纪50年代兴修三门峡工程,潼关治所就再次回迁到塬上。其实,古城之前一直位于塬上,南塬高于三门峡水库未修时的黄河岸约260米。
正像三河相会于潼关,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也在这里相衔相界,由此延伸,又是中原、华北、西北的连接之地,所以潼关古来就有“鸡鸣闻三省”之称。而在今天黄河南岸窄窄几公里宽的东西交通走廊里,就密集地布设了郑西高铁、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及省际公路网。雄关大镇之交通作用,由此可见。
地方志记载,在民国初期,这个繁荣的水旱码头,就有居民近三万人。
县城街道遍布盐店、染房、山货行、火纸摊、面铺。山西的盐、河南的铁、宁蒙的皮毛药材,都要从这里转运出去。而无论怎么转运,无论西下还是东上,都绕不开河,所以,最忙的还是往返不断地渡船。
忆起潼关半个世纪以前的繁荣,老河工们感触最深。以前渭北地区的物资都是通过黄河到达潼关,然后走渭河水路经西安到咸阳,直到20世纪50年代三门峡大坝建起,这条水路才逐渐失去活力。而当 20世纪90年代初风陵渡黄河大桥通车,潼关古渡木船摆渡的历史则正式结束。无数祖祖辈辈在这里靠水吃水的艄公,才带着依依惜别的怀恋甚至不乏悲壮的情怀,告别了传承至他们手里的水上营生。
黄河从蛮荒流过棹歌唱晚的农耕时代,又流过风不平浪也不静的战乱阶段,再流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个并不深浓的夜色里,以前船工虽然已经身疲体乏,但是棹却还不能停,那些南来北往的旅客已经等了一天,这时正“日毛贼”一样匆匆往最后一班船赶渡。现在,十几艘铁壳或木壳的船只,都锚在这已近废弃的水旱码头上,像远处树林聚堆饮酒完后陷入沉默的艄公,是谁又吹响了横笛,是“一条大河波浪宽”?历史车轮响亮地碾过刚刚通车不久的风陵渡大桥,船工再也不用担心风里来浪离去的艰辛和一个又一个的令人发怵的漩涡了,日子早已不愁吃不愁穿,可他们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忧伤与失落。新歌一曲,旧歌作罢,那婉转的笛声可是一个时代的乡愁?
秦岭:中央山脉
从高空鸟瞰,中华大陆迷人之处,全在于从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呈放射状延伸的条条山脉所勾勒的棱角分明的气势与表情。然而,在绵亘中国大陆众多山脉中,最能表现中华大地精神气韵的只有一条,她就是与长江黄河保持了相同走向、挺立在华夏版图中央的秦岭山脉。
秦岭是莽莽昆仑未竟事业继承者。它从甘南高原昆仑山断层起步,穿越甘肃,进入关中后,汹涌而来的群山、峡谷、河流和丛林,让挺立在关中与陕南之间这块苍茫高地更加高迥,中国大地中央气势非凡的精神魂魄就此崛起。所以一度时间,秦岭也被称作昆仑,后来因为其主峰挺立在十三朝古都长安以南,又被称为终南山或者南山。“马头看桃花,马尾扫风雪”,一座堆满积雪的高峰出现,预示着我们已经抵临秦岭主峰太白山。
太白山是青藏高原以东中国大陆第一高峰。与秦岭所拥有的旺盛生命力不同,太白山作为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唯一的雪山,其顶峰拔仙台、老爷海一代属于生命禁地。这种奇俊挺拔的峡谷峰岭和冰川遗迹,向东一直延伸到翠华山和华山一线,不仅是茫茫秦岭自然山水精华所在,也见证了中国大陆成长发育的全过程。而点缀其间的高山湖泊、冰斗冰洞、杜鹃花海、苍茫云海,则是大自然给秦岭的另一种馈赠。四亿年前,秦岭山脉嫩叶初绽的时候,中国大陆胚胎也初具雏形。当秦岭成长为一座真正的山峰后,最初诞生于中华大地的生物,便在丛林峡谷之间寻找到了生生不息的家园,直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群山丛林下面,仍生存着中国和亚洲大陆种群最为丰富,数量最为惊人的动植物种群。第四纪冰期亚洲大陆硕果仅存的珍稀植物,中华数千公里范围生长的各种植物,在莽莽大秦岭都能找到安身之地。
秦岭山脉东西绵延1600多公里,南北最宽可达200公里。两千多年前,我们先祖在与秦岭朝夕相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这座高大雄伟的山岭对中国大陆自然万象的深刻影响。古地理学著作《禹贡》告诉我们,昆仑有三龙,秦岭为中龙;葱岭有三干,秦岭为中干;中国大陆山脉有三条四列,秦岭为中条。是中国大陆地络阴阳南北的分界。
昆仑余脉的秦岭古称昆仑。横空出世的昆仑刺破青天,就像宇宙间一巨树,它之所以能够高耸入云,是因为它是深入大地的根。
根有多深,根系有多广,庇荫才有多大。
天高地阔是因山巨,河长水深是因峰高。
无论从哪一方面意义说,秦岭以及从秦岭回望的绵延天际的山脉,都是我大陆中华的根。黄河,当然也包括长江、淮河等四渎,亦扎根于此。
它主脉东西绵延700公里,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它峻峭惊险的岭谷,有效地把中国中部隔断。它的尾部跟淮河头部相接,连成一条秦岭淮河线,秦岭以北跟淮河以西,属华北地理和人文系统,秦岭淮河以南,属江南地理人文系统。
是它7000万年至1亿年前的崛起,才造就我们面前这一条大河;是它伟岸的横卧,才把以后造就高原的纷扬的黄土留在它以北4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而使这一片洪荒之地生出第一缕炊烟。 也是因为有它,有它愈绵延愈高耸的纵深,才孕育出母亲河的涓涓源头和无数的支流,加入这条大河的行旅而不至让这条大河的梦想因身疲力竭半途而废。
当然,也是因为它,大岭的另一侧,同时孕育出祖国比黄河还大的河—长江。
还是它,从大河源头开始,就给大河规定方向,虽千曲百折,也还是不离遥遥目标;现在又让这条大河在它的脚下,急转一个弯恢复东流。
它创造的平原叫秦川;创造的国家叫秦国;创造的粗喉大嗓叫秦腔。
轻轻拨开蓝田人或河套人沉积在历史深处的那一堆灰烬,云烟迷茫处,我们依稀看见牛首马面的炎帝教民稼穑;挟一支羌笛,顶着弯弯羊角的黄帝,结茅筑城,从洞穴走进城郭,长足身量后彼此争霸,血流成河,他们的子孙却不计前嫌,共称炎黄。
再以后,周人又从蛮夷之地来到这儿,创建四千年后也让人规矩遵循的礼制,从而使八方聚来的四夷野蛮又为这个多灾多难却又不屈不挠的民族注入活力。
公元前763年,秦文公从西陲边地把部族迁至关中,并在今陕西凤翔建都,借秦岭揽关中于怀抱、阻刀兵于岭外的地理优势,依据丰饶的八百里秦川,废井田,兴水利,由名不见经传的西戎小国进入春秋五霸之列,接着又是七国之首,接着一统中华。
公元一世纪,班固在《汉书》中第一次让秦岭见诸典籍:“夫南山(秦岭),天下之阻也。”所谓阻不亦是放?秦灭项刘争霸,从鸿门宴落荒而逃的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逐之秦岭之外。还是为了夺回山之佑、水之利的梦想,他在养精蓄锐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于公元前202年,经四年楚汉之争后,刘邦定陶称帝,定天下为汉。他的臣民及以后从四面八方而来的“蕃夷”,包括我们前述“塔拉坪”“南长滩”“党家庄”先民,都称自己为汉人。
它创的方块文字为汉字。
它养育的世界版图中族人最众的民族称汉族。
秦岭之下的平原称秦川,秦川又称关中。关中之所以称关中,是因为它以西安为中心,东有函谷关—以后又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萧关,北有武关。其中函谷关在豫陕晋交界的今河南灵宝市北15公里五垛村,距三门峡75公里,传说为周武王征服殷王朝后放牛的地方。它西据高原,南接秦岭,北临黄河。函谷关建于孟村峡谷口的宏衣洞入黄口。东指洛邑,西望长安,南依秦岭,北瞩黄河,自崤山至潼津,有8公里绝壁悬崖,柏林荫蔽,不见天日。又因其地处两京大道,关在谷中,深险如涵,故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古要塞之一。
公元前516年的一天,函谷关总兵尹喜一早站关顶远眺日出,只见紫气东来,浩荡天际。果然,过不长时间,就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厌倦了周王朝那衰败腐朽的尘世生活,想出去走走,至于走向哪里,自己也不知道。
尹喜挽留不住,两人边聊边走,不觉已出关沿秦岭西行,不觉已历几个昼夜。一天来到将军山下,只见此处祥云缭绕,溪流纵横,鸟飞凤舞。
尹喜随老子抬眼,目光落到一奇异的巨石上面,巨石有如人形,豹头环眼,铁面虬髯。老子叹道:“道可道,非常道,宇宙造物,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欲观其妙,常有……”自此,尹喜与老子牛放南山,松下讲经,由老子口述,尹喜整理出洋洋五千言,即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从西周王朝衰败至春秋争霸公元前771—275年的五百年间,中国进入个性张扬、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痛感帝王残暴,民不聊生,所以都为建立一个新秩序而皓首穷经,儒、墨、道、法百家应运而生。
老子哲学宣扬“恬淡虚无”“放下”,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思想。而“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乍听无情无仁无义,实则有理,就是说一切都不要刻意,让他们随自己本性去生活,去发展。
学者总结老子哲学核心就是《周易》,其要旨是变,上可以入天,下可以入海。“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所“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是宇宙万物彼此依存,具既相生又相克又相生的辩证关系。
从国家到个人再到万物,宇宙浩渺,星河奔流,秦岭深处楼观台上的这一盏青灯所发出的光亮,虽然微弱,但是仍成为世界文明光焰中耀人眼目的一束。《道德经》在十六世纪由商船带至欧洲,德国莱布尼茨从老子思想中总结归纳出二进位制。有人还给老子送了一个洋名:辩证法之父。水是至柔的吧?但刀斩不断流水,水却把石滴穿。
小草新发是弱的,但当它变硬,它也就干枯了。
怎样使自己永远处在弱小的位置,似更有利于自身发展。
大河流逝,时光不再,古埃及、巴比伦及玛雅文化都消逝不见,唯中华文明保留并延续至今。论其原因,当然首推这孕育了大河也被大河所养育的高原、平原。这里不仅适合人类居住,并且这里干旱、少雨,土不保水反而让沙土所葬的僵尸腐而不朽。一如《红楼梦》曹雪芹所说死而不僵—这有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不断出土的人类文明遗址为证。它的另一层释义或本质,应该是不仅仅保有如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而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如此,方才能让一个因袭最重也最古老的民族生生不已。
至今,《道德经》已被译成十七国语言。德国哲学家尼采讲老子,誉其为“不竭井泉,唾手得可”。无论是汉武帝“休养生息”,还是文帝“无为而治”,都源于老子《道德经》,而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则说的是“不折腾”。
此时,在幼发拉底河岸,《圣经》的雏形已经流传,但尚未定型;在希尼罗河畔,苏格拉底的《对话录》百年后才出现。

个人简介:张中海,50后,山东临朐人,业余诗作者。落生时挨饿,上学时停课,没毕业继业。70年代以农为业,诗为余;80年代以教为业,诗仍余;90年代以商为业,余不见。后业终,余存。余孽。
上世纪80年代有诗集《泥土的诗》、《现代田园诗》、《田园的忧郁》三种;2015年后有《混迹与自白》、《雁哨》两种。另有短篇小说《青春墓志铭》《一片光明》、传记文学《一个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黄河传》多种。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