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志敏老师导读:(知识链接)老君山(The Laojun Mountain),“天下无双圣境,世界第一仙山”。原名景室山,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的栾川县县城东南三千米处。八百里伏牛山脉的主峰,玉皇顶海拔2217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人文历史,是道教中历史最长的山脉。老君山形成于十九亿年前的大陆造山运动,春秋时期,被公认为道教始祖的老子李耳到此归隐修炼,使之成为“道源”和“祖庭”。北魏始于其上建老君庙以纪念。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重修景室山铁顶老君庙,赐名“老君山”,成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明神宗诏谕老君山为“天下名山”,并发帑金建殿,成为历史上唯一被皇封为“天下名山”的中国山脉。
机缘巧合下,我与朋友决定一起去攀登老君山。
在一片晨光中,我们出发了。透过明亮的车窗,路边一片片繁茂的树林映入眼帘,满目苍翠,这里真不愧有”中原肺叶“之称呀!随着窗外的人流逐渐增多,视野也兀然开阔起来。恍然间我们便抵达了老君山。
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上面镌刻着“老君山”三个大字。抬头望去,朵朵白云在蔚蓝色的天空中自由地遨游,远处的老君山在层层云雾中时隐时现,似乎也在不停地摇曳着。
在旅馆作了较长时间的休整。傍晚,我们决定夜爬老君山。在走过了一段长长的道后,我们便开始了登山之旅。此时,恰逢暑假,爬山的人实在不少。其中大人居多,还有学生、小孩夹杂其中。爬山途中大家呼朋唤友,增添了几多情趣和热闹。
沿着逶迤的山路,我们缓缓前行。走到半山腰,天气晴朗得很。点点繁星布满了整个天宇。月亮也悬在天空,散发着清冷的光辉。漫山青翠中,突兀着层层叠叠的高大松树,似丹青绘画时着意点缀的浓彩。这些美景,让往日身居闹市的我体会到了久违的宁静和祥和。
山,自是不易亲近的。登山的过程,是一种煎熬,也是意志磨练的过程。
在爬山的新鲜感消失后,剩下的只有疲惫和辛劳。山路不算太险,但因携带背包,加上路面崎岖不平,很难行走。我爬到半山腰,已是气喘吁吁,浑身湿透。前面连续不断的“之”字形山路,弯弯曲曲,不知通向何处。周边的树林,此时也像择人而噬的野兽,虎视眈眈。寻得一处空地,我们瘫倒在地。身心巨大的疲惫恍惚间便袭击了我。
“还要爬吗?”我问。
“当然要爬上去了。”朋友回答。
进退两难之际,突然身后一阵喧闹声传来,一群小孩子兴高采烈地往上攀爬。见此,我心中也胆气豪生,咬着牙一步步地向上攀登。在一步步的坚持中,身体也找到了节奏,变得轻松起来。不多时,我们便到了中天门。转身,不需要仰首,便能瞧见远处金顶的光芒。回头,山脚的几户人家,也消失在那一片绿荫和夜色中了。
稍作休整后,我们开始继续攀爬。不久便到达了山顶,山顶风景独好,我们坐在一处亭子里向外眺望远处的风景。起初,天还暗沉沉的,西边是一片铁青,东方略微有些白意。等到再留心回览时,天兀自亮了起来,东南西北都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初生的太阳在云海里逐渐浮现。雀屏似的金霞,从那厚重的云层中产生,展开在天空的边沿。刹那间,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慢慢地,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普照了大地。云海也活了起来,翻涌的浪潮向我们一阵阵扑来,昂首地宣告初生的辉光。看着那光明的神祗,我真切地感到我的筋脉与山的脉搏在互动。我的气血同天的精气融汇成一体了。
看完日出后,我们开始下山。下山的乐趣自然不同于上山。看着游客不断地往上攀登,心中一股自豪感和征服感油然而生。乘坐缆车,我们向下望去:群峰直插天际,云雾起伏间,山顶若隐若现。在阳光的照耀下,傍晚阴森的树木也变得青翠可人起来。
我喜欢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