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院本草记
文/王艳秋
离开家乡的小山村几近三十年了,所幸在城市的一隅拥有一个租来的后花园,起初只是堆放货物使用,慢慢地栽植花草树木兼顾菜蔬,时间长了,许多久违的本草物种或天降或人为地存在了下来,惹得人每每触目,禁不住感叹一番。
龙葵
大约是三四年前开始,办公的小院里自己长出了两棵龙葵。这东西小时候常见,多在麦地里,我们唤之山茄子枣,同它一样喜欢麦地的还有一种苞苞枣。每当小麦成熟的时候,它们也相继成熟了。半大孩子们真的是懒于干农活,特别是割小麦,钻进麦地里不透一丝风,麦芒还要在赤膊上划来拉去的,稍一分心又可能被镰刀砍了脚趾头,那滋味至今回味起来还是浑身别扭,也因此对粮食有了格外的敬畏。
割小麦偷懒的时候,山茄子枣就成了半大孩子的精神安慰,一串串一撮撮,像极小的灯笼悬挂着,有的紫得黝黑,有的半紫半绿,还有的白色星星样的花儿尚未褪掉,拣那熟得透的一拽一撮摁进嘴里,眼睛一闭,甜润爽口醉心极了。于是便急火火割上几刀,期望不远的前方还有一棵果实繁多的山茄子枣在等着。
知道山茄子枣大名龙葵才是这几年的事,同一座城市的人居然对同一种植物有着不同的叫法。为了纠偏百度一下,就晓得它的许许多多了。它竟然是一味中药,别名很多,性寒味苦微甘,有小毒,有清热解毒利尿功能。主治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等病症。并且它的果实还有制成褐色、绿色、蓝色染料的作用。另有报告显示过量食用龙葵容易中毒昏迷,小孩食用未成熟龙葵有致死的案例。
汗一把,多少算过量呢?赶紧到花盆里摘一串压压惊,它们不知何时寄居到杏梅一起,此刻在隆冬暖暖的办公室里茁壮生长着,一边开花一边结果,带给每个来访者一段往日的回忆……
石竹
去城乡结合部的集市上买菜,瞥见一位老者在卖晒干的石竹,说是从大山里的松树下采挖的,一小把一小把用旧毛线捆了,无人问津。
此前我在超市里买过石竹茶,人工栽培,单纯的细竹叶那种,差不多天价。不像老者这样是整株的,并且便宜到了极点。没有还价,急忙悉数收纳,回家后用剪刀剪成小段,清洗干净,放在煮茶器里煮上十几分钟,浓浓的明黄色,口感香醇极了。
小时候在老家,经常见爷爷去山上采了石竹回来煮水喝,我们叫它山竹子。爷爷的祖上是开药铺的,到了爷爷这辈虽然不复存在,但是一些经验常识还是留了下来,村里人有些莫名的不舒服,也会到爷爷那里讨个药方。
长大后在很多地方的园林、绿化带里见到观赏石竹,白、粉、红、大红、紫、淡紫、黄、蓝,五彩缤纷变化万端。少有人知道它可以煮水,甜雅甘润,有着幽幽的药香,降心火,利小肠,逐膀胱邪热,破血通经,散瘀消肿,还有吸收二氧化硫和氯气的本领,有毒气的地方可以多种。
我在小院一排废弃的木盒子里种了几簇,只为了想起它的时候可以回眸。它的小花像梅花,深浅不一的粉,当做插花也别具一格。
但我肯定不会去采绿化带里的石竹为茶,除却道德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没有了野气,如同大棚里的反季节蔬菜,离开了本真,还谈什么功能功效。
郁李
无端地爱着梅花好多年了,小城却少有。这两年先生结交了几位花友,才知道想要梅花可以“靠”出来,关键需要一个叫郁李的母本。
郁李是什么东东?几经比对,原来竟然是“山柴了”(音译),老家的同学为我发来一张繁花灿烂的照片,将照片转发给另一座城市里博学多识的师父,跟他说这东西的果实跟小樱桃差不多,求学名。师父都没停顿就抛过来两个字——郁李!
哇!吃了十几年的野枣,三十年后才知道它的身份。它别名爵梅、秧李,蔷薇科的。它的果仁润燥、滑肠、下气、利水,它的根治龋齿痛,气滞积聚,都是较常用的中药。
我终是得到了三棵梅花,两棵是前年从花市上买来的,是杏梅。一棵是先生的花友赠送的,用的就是郁李“靠”的。然贪心不减,某天动念,开车数里去到老家大山上,挖了两株开着花的郁李回小院植下,秋末结了零零落落的几粒小红果,摘一粒尝尝,苦涩难耐,似乎不是童年的滋味了。
还好,我不为吃果,只是想要更多的梅花。据说它早已是园林中的重要观赏花木了,不过它的花期大约在五六月份,该算开得最晚的梅花呢还是开得最早的梅花?
栌兰
小院里经常会莫名长出来一些陌生的草木,譬如栌兰。有时想想,不知是越来越多停留在小院玩耍的鸟儿带来的,还是大山里挖来的花泥存活的?
管它呢!凡是绿色的植物我就喜欢,就不容许别人拔掉破坏。眼瞅着硕大的耐冬花盆里长出胖乎乎的绿叶子,一天天迅速长大长高,后来竟然拔节开花了。
粉红色的星星点点的小花,一节挨一节向上爬,在繁花盛开的小院里,它是那么貌不惊人,却又是那么引人注目。掐了几枝放进茶桌上的花瓶中,让它与素白的月季花们相依相伴,相得益彰。然而,它是谁呢?!
某一日,远在福州的茶友素玩子在微信里晒道:栌兰,别名土人参、参草、红参、紫人参、煮饭花、申时花……啊,一样一样的!遂又请教了几位民间高手,都说就是土人参而已。
看来还是我的孤陋寡闻。不过我喜欢它的大名栌兰,素玩子喜欢它的小号申时花。它也是中草药呢,根部入药,味甘性平,入脾、肺、肾经,主治气虚劳倦,食少,泄泻,肺痨咳血,眩晕,潮热,盗汗,自汗,月经不调,带下,产妇乳汁不足。
自此以后,总也希望小院里出现更多的新奇物种,让我再开眼界,温习祖国传统中医药的无尽神奇。
其实,小院里还有很多本草存在,蒲公英、马齿苋、车前草、地锦草、拉拉藤、苍耳草等等,它们普通而平常,似乎有点不足道。蒲公英、马齿苋常常被当做野菜尝鲜,拉拉藤、苍耳草被当做祸害铲除。也许还有一些我未曾注意也叫不上名字的微小本草,在这几百平方的土地上自顾生长着,那就让它们只管生长好了,如果我有足够兴趣,总有一天会相继发现它们的。或者,我还会跨出小院走向山野,认识发现更多的本草,增长更多的自然常识本草常识……
作者简介:
王艳秋,女,曾用笔名:一凡,新浪博客用名沧桑-看云。1972年出生,山东省荣成市人,现经商。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威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威海市诗歌协会会员,荣成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荣成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自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报告文学等三百多篇。作品多次获奖,并被选入各种文集。出版有个人散文集《云深不知处》、《艳阳之秋》、《炊烟里的日子》。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