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周会长》
作者/刘亚丽
“天呐,晴天霹雳的消息,令人窒息心痛啊!”25号中午,突然看到兰姐发到群里的消息。这究竟是咋回事呢?到底发生了什么?紧接着看到燕子又发出了一张周会长半月前在他的家里,文友给他刚拍的一张精神矍铄的照片。
不可能吧!不可能是周会长有啥事吧?正当我的脑海里猜测疑虑的时候,突然又看到群里有人又发出了消息:周绍武老会长当天早上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怎么会这样?好好的一位慈眉善目,和颜悦色的老人,怎么说走就走了,怎么会走的这样突然?这么一位阳光豁达的老人,半个月前给我打电话时声音还是那么的洪亮清晰,难不成又跟这次肆无忌惮的疫情有关。不觉之间,我的心里不由打了个寒颤,心里莫名的感到无比的难受和悲痛。夺眶而出的眼泪不禁“吧嗒吧嗒地”滚落下来。突然之间,感觉2022年的这个冬天好寒冷。
那还是这个月9号的下午,突然接到周会长的语音电话:周会长说11号下午老年艺术联谊会部分文友要到他的家里来看望他,大家来还要请他给大家讲一讲党课。他给照顾他生活的阿姨已说好,特意给大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他打电话的意思是特邀我也一起去他的家里,好让我去他的家里感受一下这其乐融融的氛围,顺便听一听他给大家讲的党课和有关他的故事。
因为周日忙于家里的事物和疫情的原由,我就在周六晚饭后在周会长家附近的商铺给周会长买了两箱牛奶,买好后并嘱咐店员随后会有人来取。接着出来就给周会长打了电话,并说明了我的一份微小心意和明天不能前去的缘由。
第二天就接到了周会长打给我的电话,他说帮他做饭的阿姨已取回了两箱牛奶。
没想到,这竟成了我和周会长最后一次的语音告别。记得周会长曾告诉过我,他36岁时就失去了爱人,后来又痛失爱子。这双重的打击不但没有让一个男子向命运屈服,反而使他更加的坚强、刚毅、乐观和豁达。
尽管我认识周会长和走近他亲手创办的老年文化艺术联谊会时间不是太久,但是周会长爽朗的笑声,灿烂的笑容,对于文友的关怀备至,给予老年艺术联谊会的赤诚之情和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每个人的心扉。
清楚地记得周会长曾给我打电话让我任文友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因我已兼任别的社团的职务而无暇顾及就婉言谢绝了老会长的一番心意。今年8月中旬,又接到周会长的电话,他邀请我给市老年文化艺术联谊会成立选举大会做主持工作(原文友会)。
周会长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党为国家的宣传事业奔波忙碌,倾尽全力,退而不休。将更多有才艺的老人,凝心聚力在一个宛如百花园中的大家庭里琴瑟和鸣,挥毫泼墨,载歌载舞,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他用满腔热血,全身心投入到老年文化艺术联谊会,积极发挥自己的余热,不辞辛劳地创办了老年文化艺术联谊会(原文友会),带领全体会员歌功颂德13载,他们的足迹遍布古城天水的大街小巷,他们歌唱祖国壮丽山河的嘹亮歌声响彻云霄,在每个人的心里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
周绍武先生,1936年11月生,漳县人。中共党员,高级编辑。1955年2月至1959年8月,共青团漳县委员会、漳县财贸部、漳县报社、武山县报社、天水报社工作,任记者;1959年9月至1963年9月,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63年9月至1965年11月,天水地委宣传部工作;1966年1月起,历任甘肃日报社记者、甘肃日报社驻天水记者站站长、天水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档案局长、宣传部部长、副部长,天水日报社党委书记、评聘主任编辑、高级编辑。1997年11月退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编审稿件1万余篇,负责出版党报508期;采写新闻稿件600多篇,组织和参与重大的典型报道6次;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7篇;1994年评为中国中等城市党报经营管理优秀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天水市优秀党务工作者;通讯《剧毒!十万火急……》《高耸的丰碑》《生命的闪光》《夏天的报告》均获省、市好新闻奖及全国报纸副刊二、三版优秀奖。天水老年艺术联谊会创始人!
今年86岁的周会长,已经是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那天他佩戴上在党50年证章,看到大家来看望他,他神清气爽,容光焕发,笑逐颜开。虽刚出院半个多月,但他仍关心国家大事,平日在家还读书看报,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文件,记下厚厚的一本学习笔记。他说: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是义不容辞的事。并给大家讲述他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周会长为大家讲述他不为人知的过往和不平凡的经历!他说他从14岁开始就受到父亲热爱祖国,热爱党的熏陶,小学四年级成为共青团。1951年上初中时就担任团支部书记。1953年参加全省共青团夏令营活动,当时的兰州饭店还没修,在兰州雁滩坐的是牛皮筏子。中学担任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以后上陇西念书。在大学期间就入党,也就是1960年加入共产党,大学期间也是团支部书记。因为上大学期间,国家每月给他发20元生活费,在上甘肃师大的时候,他也是团支部书记。当时遇到困难学生,他还经常帮助困难学生。因为他是从小沐浴着党的恩情成长起来的,所以他发自肺腑的感党恩。他说:是党把他培养起来的!
后来他还在县委的团委干少先队员工作。工作后,他爱写新闻,喜欢写作。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他曾到美国参加新闻采访团,足迹遍布美国10几个地方。他是全省最早评上高级职称的人,也是天水市第一位评上高级职称的人。
他说:正是因为从小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心里一直感谢党,对党充满无限的热爱。生活在这样好的社会,生活很幸福。因此他更要发挥自己的余热,感党恩,听党话,永远要跟党走。那天他还给大家讲起了红军经过他的家乡的故事。
那是1936年8月19日,由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率领的红四方面军第30军长征抵达漳县,击溃国民党毛炳文部,攻克县城,占领漳县全境,红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进驻盐井镇。红军在漳县休整43天。期间,先后建立了以张崇仁为书记的中共漳县县委和以贾耀昌为县长的苏维埃政府。县委县政府组织领导群众建政扩红、镇压土豪劣绅、宣传抗日主张,为红军筹集粮款。在贵清、盐井、三岔、新寺、大草滩5个乡镇建立以农民协会为形式的苏维埃政权,组建了“漳县红军武装青年营”和800多人的“漳县抗日游击队”两支红色地方武装。通过扩红,300多名漳县青年勇跃参加了红军。
朱总司令、徐向前、李先念等领导在那里召开了著名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盐井会议。9月30日他们离开盐井,北上到达会宁。红军在盐井的那些日子,纪律严明,给老百姓挑水扫院,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红军走后,这年的11月他才出生。父亲从小就给他讲红军的故事,让他从小耳濡目染,从小接受这种良好家风的熏陶。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从小刻苦勤奋,努力进取。
这年的9月,红军在他的家乡一一漳县盐井镇停留数日走后,周会长的父亲收留了红军队伍留下的一名小红军,把他抚养成人,成家立业,在解放后向当地政府证明小红军身份。这在当时要冒多大的风险?我们不禁对这位未曾谋面的老父亲肃然起敬!
他的父亲解放初期就是一位劳动模范,人民代表。1951年8月25日他的父亲出席了全省第一届各族人民代表大会。全省第二届各族人民代表大会。全省第二届农民代表大会。
我们尊敬的老会长,好领导、好老师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的仙逝不仅是我们联谊会的一大损失,更是我们文化界的一大损失!他的突然离去,使得我们无比惋惜和心痛。在这萧索寒冷的冬日,唯愿我们崇敬的老会长一路走好!祈愿天堂里没有病痛!
刘亚丽,甘肃天水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东方散文》签约作家、大爱文学交流中心编委。酷爱文学,喜欢音乐、摄影,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百余篇,并有作品获奖,著有散文集《渭水浅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