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
蔡家辇
止若是刘万成先生的笔名。他的《一蓑烟雨》别于商品文学,也不是无聊空虚、惜花伤月、文化空载般的无病自愁。全书从一张法国夜空照片写起,而以《离骚试译》作结。篇目选编,匠心独运,意味深长,润物无声。
二十年前读现代美学大家王朝闻先生文集《似曾相识》,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前最怕看评论,大多空谈怪论,褒贬无度,装腔卖弄。王先生的文字亲切自然,如面对家常,朴实无作。
二十年后读止若作品的感觉,似曾相识。那文字,语言,气势,情韵,毫无造作,象自己家常。他从政几十年,筹谋担当,有儒家的入世情怀,不谋私利,取得有道。读书为修行,正己省身。我常思人之取舍,拥有和创造哪个更有意义?
财富是世间共有资源,占有过度,损人伤己。读书能透过文字体略到诗画情景交融为高人,到天崩地裂心如止水为上乘。观先生描述的情、景、事、物,又非情景事物,非大非小。反复把玩品味,浅浅一笑间柳暗花明。这和我写字画画相同相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还有在古代有很多禅诗,都是修行者证得的实相境界,与诗文本身相去万里……喜欢先生的人品,朴拙无华。
止若《一蓑烟雨》出版之前,曾拜读过先生的好多作品,有随笔,小说,散文,诗歌。先生是科班出身,加上深厚的基层生活经历,其作品生动鲜活,恢宏磅礴,自然而不造作。评论先生的人很多。我是外行,谈论多了些,也就有了共同的思想和觉悟。
三十多年前,初中刚一毕业,我便在某个小镇书店倾尽所有买了两本书:《叶赛宁诗选》和《写作修辞》。不久这两本书被人拿走后,再也沒见。后来我转遍所遇书店再未遇见此书,缘尽。可我常常怀念我一直沒去也去不了的那个地方: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夜莺在婉转哀唱……在我朦胧的青涩长夜抚慰无助孤寞的心。
三十多年后,止若用他《一蓑烟雨》振颤的灵魂把我带进另一个我沒去过也很向往的地方:苏州!这个史上接纳过多少衰危王孙,令几多文人雅士悲喜愁乐销魂的人间天堂,在止若的笔下却如此轻缓舒适,《苏州梦呓》像一首轻音乐一样的优美。那闲淡和雅的人文情景与高原落日的颤微;粉墙黛瓦,绿林掩映,又被宜人风景吐出来的小洋楼;三峡云雨俚俗酸歌、钟山风雨的厚重悲怆,到止若笔下怎么就拿捏得如此到位?《三峡听歌》像书画用笔的轻重缓疾,水墨的干湿浓淡黑白灰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又似乎是高级大厨把甜酸苦麻辣诸味,信手烹调成了可口佳肴。
止若不为景而写景,他总能以具象情景隐含某种情思心绪,从古至今信手拈来,从中寄托高逸的致趣,或关注时下眼前的微贱苍生,让稍有良知者心律颤动。有些散文、随笔、小说篇幅不大,却是气象万千。能容须弥于芥末,可纳大千于微尘。这种境界非是拘泥于一枝一叶的细腻和玩弄纤巧所能成就的。当年读贾平凹先生的《废都》,世人谓之色淫。我说贾先生以实写虚,非泛泛之辈所能窥其堂奥!人多不解,争论高梁地的野合和白鹿原的曲折,吾多不语……止若先生在结尾处总能硕果妙出,让人意想不到却又顺理成章。播下良种,辛勤劳作,止若算是一个收获多多的耕者,一篇读罢,潺渺鹤静。
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何等凄冷的过程在安徒生先生的笔下呈现出来的却是肃穆和美,在无限荒寒的心灵中获得溫暖慰藉。《厚德载物 》中的山西王家兴衰,朝代更迭,世事变幻无常,成败唯德。其中观照祖母的仁慈谦让绵远祚长,象晴碧如洗的上苍无声福佑地表狼藉的泥土。这后者与前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包头的城色璀璨旖旎,乡街低萎陈破,工厂林立的上空尘沙弥漫。物产丰饶牛羊草地不见。现代物质的丰富背后是环境与中国传统文明的遗落。止若积极追寻,沒有刻薄嘲讽。这是为文之德。
清友门外鸣笛,邀请吃酒,去湿消寒。因守店婉辞,其实昨晚因写《洪洞一夜》闲话,被一不知是男是女的名叫“苏三”的人折腾一宿无眠。洪洞憾恨刚刚模糊,又走进《叩问平遥》神游古城,掩卷数次,云里雾里,阴晴无度。低头冥想,三千城垛,七十二楼、巷,兵哥,孔兄,错回“娘子关”,误报“偷工省料”。好在不见羊狗,少了许多烦闹。何单“旧瓶装新酒”,把枪矛换了纸券方可进来?从止若先生笔下空虚的平遥挣脱出来,身心轻松些许。
本来已是尘封的旧事,为何依然昭示于人间?我本想潇洒地跳过《洪洞一夜》——对情,我不懂,更看不破。还是返回了来。我道觉得苏三不冤,洪洞不坏。苏三因此不老不死,与相爱的人永远永远。世人想思的是她的情爱,早把冤苦化解为尘烟。那座人人向往的监狱,演绎过多么凄美的风流?止若先生和章君等何其洒脱,谈笑间灰飞烟灭,从容而不显山露水的淡定。在快出洪洞县境时,再次想起苏三。洪洞的一夜都不怕瞎人了,让我忍俊不禁。
一篇《鬼城怪事》读了数遍,笑了多次。止若先生诗文高深莫测,情文并茂。然于鬼语,多有不会。细密思量,古代贤圣,言鬼不多。孔子和老子都沒留下关乎鬼神的文字。鬼实是古天竺佛教文化中的弱势群体,巨苦众生。因生前作恶感应苦果,沦为六道最差众生,无力害人。所以近现代中国人习惯称“洋鬼”。进口货也。神在中国古代多为灵性生命长时修炼凝聚天地日月精气而成,有邪有正。而今鬼神之众,充塞屋宇。中西结合,手段更加高明。其实尽是人为。如文中“刘兄”惧鬼,活鬼立现。至于世间“小鬼”小患,“大鬼”大难,损人害人,无非推诿于鬼而已。“心邪鬼生,心正无鬼”,这是古代贤圣的心法警语,也是无鬼大法。
孟子见梁惠王,王喜,以利求。孟子对,王何索利于民?民必争利于王,怨生。王若以仁施民,民必以仁报。
到了北京,不用文字去逛宫殿、登天坛,摩娑龙椅,交识了最低层的劳动者,他关注不起眼的招牌。旨在反映大国的平和、包容、质朴和克己。可喜的是国人也在自觉,新风渐至,北京招牌浓缩的便是这种精神意象。身临其境,阿Q老人便倍觉寂寞而远逝。《北京招牌》通过招牌画面的切换,把新鲜的空气和白净的槐花呈献给读者,仿佛迦叶听释迦讲经时那一脸会心的微笑。
《天津品茶》品的并非茶。若天津缺少了那可口的煳茶,那陆羽的乡思味还浓吗?刮目天津在回眸中期待是性情。炎凉冷寂的早晨,斫伤累累的基石,还有看不见的尘土沙砾,用他们阴冷的躯体捂热了天津的早茶,积淀了一个城市的高贵和文雅。《长城脚下》里孟姜女的哭声,彰显着悠久历史的魂魄。而《山海关前》的金汤防御,血腥残烟,壮士悲歌,那不是锦绣山河的灵魂又是什么?
完整而不可割裂的历史不忍翻阅,止若用微妙之笔吹皱心海。一曲俚歌,一杯煳茶,一次仰望,一朵槐花……风云散尽而回归当下,心便静得不能再平静。至此方觉笔名止若,深深寄寓了先生的止观、淡定、从容之意。
(原载2019年5月15日《松原日报•读书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