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们对于对毛主席的热爱,围绕着主席演绎出了许多很有趣的民间传说,比如说主席面相好,一看就是能成大事的豪杰,再比如,毛主席下巴上的痣是智慧的标志,有了它,主席就能逢凶化吉,心想事成,那么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毛主席早年先后在6个私塾读书,古代典籍、史书他读了很多,学识非常丰厚,17岁那年,父亲打算将他送到县上的一家米店做学徒,习练一门手艺往后也好安身立命,与此同时,还给他订了一门亲事,希望他早日结婚生子,为家族增添香火。主席是个有大志向的人,不想就这么庸碌过一生,恰巧有个表兄告诉他隔壁县城开办了一家西式学堂,教授很多新奇的知识,比私塾要好一些。
主席听完很是心动,于是便回家去求父亲资助自己继续求学。毛父起先不同意,但后来在周遭亲属的劝说下,终于松了口。主席由此得以复学,他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改变。在学堂里,毛主席接触到了很多进步刊物,上面所传达的内容和思想是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进而走上了民主道路,成为一名混沌时代的新青年。1912年,主席从小学毕业,父亲想让他回家去过安生日子,但主席不愿意,他还想继续在学海泛舟。父亲一气之下,便断了他的生活费。

1913年春天,长沙某师范学校正在招免费师范生,不仅不收学费,伙食费、住宿费还很低廉,毕业后基本都能到小学担任教师。主席觉得这样很不错,遂报名参加招生考试,顺利被录取。在这里,毛主席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大家一起探讨中国的未来,立誓为民请命。1918年,毛主席北上北京求学,曾在北大旁听了一段时间,接触了大量红色理论,由此在心中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进而转变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1920年,主席返回湖南,次年参加了中共“一大”,之后开始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工人运动,打击封建军阀。大革命期间,毛主席受党组织委派,下到广州开办了一所讲习所,专门给农民讲课,培养他们的革命思想。期间,主席与总理结为好友,两人自此开始携手闹革命,往后数十年互相扶助,走过了轰轰烈烈的激情岁月。

南昌首义后不久,主席也在湘赣边界发动了一次大暴动,并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建立了我方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在此期间,主席与朱老总、陈老总一起,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确立了不同于苏联的斗争路线,让革命逐渐走入正轨。
时间来到1931年,在王明的主导下,党内、军内开始走“左”的路线,严重阻碍了革命的进程,主席对此很是不满,一再表示反对。这招致了王明的反感,他开始明里暗里排挤主席,主席一气之下,离开中央苏区,转往别处打游击。直至次年,主席才得以重新恢复军政职权,然而,在1933年,主席再度受到王明的继承人博古的打压,一度有生命危险。

主席晚年在回忆此事的时候,直言当时自己的生死就是博古的一句话,毫无反抗的余地。博古是个年轻的小同志,信仰足够坚定,但能力严重欠缺,他机械地继续执行王明的“左”的路线,结果致使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遭受重大伤亡,被迫离开稳固的苏区,向西转移。遵义会议之后,主席方才在王稼祥等干部的帮助下官复原职,重新成为党和军的最高领袖。
也就是在此次会议之后,主席的下巴上长出了一个痣,有人认为这是主席智慧的体现,所谓“异人异象”正是如此。当然,这是一种比较戏剧化的说法。实际上,按照科学的观点,长痣是很普遍的现象,是黑色素沉积造成的,与民间传言并无关系。

在此后的数十年里,毛主席带领中共和人民武装闯过了一重又一重难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敌,完成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大业,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红色国度,肃清了封建、反动残余,将自由和民主带给了人民。建国后,毛主席又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从零搞生产,拉经济,艰难的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波折的时期,将新中国推向伟大、推向复兴,在此,让我们向主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