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们正风华正茂去了哪里……?
作者/褚国丽
亲爱的朋友:你们是否还能记得这个车站,是否还能记得那曾经经过艰苦的砺练、充满沧桑回忆的地方。
转载四十多年,它:穿越时代,跨过了世纪,我们已鬓发染霜,但对那段往事怀念不息,常浸入回首之中……
1976年初,我们一出校门,就佣有了一个同共和国共发展而永不消失的名子“知青”,那年3月31日,我们满怀激情,跟随时代的号角,追随历史的使命,在白银公司上千职工、家长、学生们的欢送和锣鼓暄天的欢呼声中出发,车一起动,哭声一片,家里的親人泪流满面,难舍难离,父母千叮咛万嘱咐着我们刚十六、十七岁从未出过远门的孩子们,我们虽有雄心壮志,可面临我们的新生活又是什么样?我们无从所知。车开往在凹凸不平的村间公路上,内心的难过还未平息,车外一片广阔无垠翠绿的庄稼进入眼帘,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心情略好转,远远 地还看到有几个农民在地里劳动,时而还能看到几头牛在犁地,车驶过农民家的土房,许多已很陈旧,门上掛着碎花布对接的门帘,窗户下面的炕洞周边被麦草熏的漆黑,院内堆放许多农具和柴禾堆,有的柴禾堆上搭着洗过衣服,简单朴素,干净整齐。看到这一幕,使我感触万分,五味杂陈,这就是广阔天地,我们马上要容入在这片土地,跟贫下中农生活、劳动在一起。终于颠簸几小时后来到一片荒滩,一颗树都没有,只有五房的小村庄,我们激动的心情直落低谷,值得欣慰的是这个庄子离兴泉堡火车站有五百米右左,我们回家方便。这里是:景泰县、喜泉公社、灌区马莲大队第四生产小队,(我点上全体成员:王玉龙:正点长,褚国丽:我副点长,李银生,韩梅,刘桂琴,窦明春,周玉海,李宪华,梁世钢,宋秀英,共十人) ,一下车,受到贫下中农的夹道欢迎,人不是很多,但非常朴实热情,帮我们取下东西放进提前为我们收拾很干净的屋子里,端茶倒水,问寒问暖,有一种到自己家的感觉,场面令我们感动。一会端上大碗大碗的羊肉臊子面和几小盘凉菜,我清楚的记得面上漂了很厚的一层油,可看出乡親们的忠厚实在。
生活道路这就是起点,艰苦的环境开始体验,从此,白天我们同社员一起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夜晚我们常坐在一起叙说人生的理想、目标,而更多的是把家想念。当时农村用的是煤油灯,每天早上起来两个鼻孔全是黑黑的,手指一模也变成了黑色。每天都有白开水煮面放一把盐,只有在麦收或打场时,生产队会派人炸油饼或烙烫面油饼犒劳大家,偶而也会杀只羊或猪来改善集体的生活,就这样我们在农村经历了几个四季的磨练……
在春雨潇潇的季节,我们喜欢乡村的风景、绿色的原野,还有横卧在 灌滩上的老虎山,知青门前一片悠闲,有的在玩跳棋、羽毛球、点上的窦明春用小小的口琴随着微风吹出了动听乐曲、庄前的麦地掀起一道道麦浪,我们深深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自然界的气息,庄子里仅几户人家的炊烟袅袅升起,飘入云霄,犹如白繁一样而不停的变幻着……呈现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啊!太美了,自然界太美了!我们常在原野里散步、常坐在麦田地里叙说心愿,小刘(刘桂琴):还记得我们俩吗?曾多少次在麦地里倾诉却忘记了时间,一次晚饭后我俩欣赏乡景时看见离我们遥远处有一颗苍天的大树好似一把大伞矗立在无名(不知名子)的庄前,使我们好奇,带着神秘奔去,我俩走呀走呀!天渐渐黑了,在这如野如坟的沙滩上,突然传来乌鸦的阵阵怪叫,好瘆人,还在我们头上忽高忽低的飞窜,据说:牠的嘴很厉害一口就叨下来一块肉,太恐惧了,赶紧神魂落魂往回跑,回点时天已大黑。 每年的初春狂风四起,风沙弥漫,伸手不见五指,整个村庄都是迷尘什么都看不到,真的感到:风会房子掀开,把树连根拨起,走在外面人会顺着风跑,要是逆行每前进一步都很费劲,好大的风,尽管不出门,我们满脸、满头、满嘴里都是沙尘。
刚到农村队里没有水窑,喝水需赶着毛驴车去8里的兴泉公社拉泉水,我常搭着毛驴车给点上置办生活品,一天,我同样坐在毛驴车大水桶的边上,刚翻过铁道的下坡,毛驴飞快下跑,坑坑洼洼的土路一下子把我颠在地上,摔了个美,满身是土,我强忍泪水爬起,幸好没伤着,不然怎么给家里交待。
妹妹跟我来到点上,她在喝水时突然叫了起来,姐这水里怎么有这么多的小虫,当然我们以习惯了,不足以为奇了,可妹妹第一次见到吓得不敢喝水,我说这都很不错了,有水喝,远处能看到那座老虎山的背面也有知青,连水都没有,那里知青点上有一位母亲去看儿子,下了火车坐汽车,坐完汽车又坐手扶子,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来到儿子的知青点上,当看到这荒凉的村庄,没有一条的工路,喝水要到30多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水、拉回来的水里有好多红色的鱼线虫、好可怕,就这还要挨家挨户的分,照顾知青每人分得一脸盆,社员家每人半盆,解决整个一天家里吃、喝、拉、撒的所有用水,农民家里还要包括:猪、鸡、牛、羊等,知青们要想洗的衣服、被褥就得抱着衣物去有水地方洗个通快,洗头大家互相匀一点水,轮流着洗,太艰苦了,真是滴水贵如油,这里的一切,使母親伤心地哭着对孩子说:儿呀!你怎么会来到这么偏避连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呀,点上整个知青都难过的跟着落泪,既使他们条件这样艰苦,照样挺过来了。
点上每月每人14元的生活费归我管,带队付师傅(付万成)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小褚你是点长管着大家的伙食,一定计划好点上的生活,不要把生活费几天就花完了,我严格把控生活费的开销,可是点上的男知青不干,常跟我对峙,我很委屈,干着出力不讨好的差事。点上各别男知青很调皮,一次女带队(张玉兰)来我点住下,刚躺下,突然,土炕周边浓烟四起,我们以为着火了,赶紧穿上衣服往外跑,不见火苗,转到房后一看原来是男知青往炕洞里塞了麦草点着了,帶队的非常生气,打那以后再没来我点住过。
我们下乡的第二年队长建议知青点上也应该喂头猪,大家也同意了,就抓了两头胖胖的小猪娃很可爱,在离火房不远处挖了个猪圈,这下可好了,知青们只要有剩饭全都往猪圈倒,天呀!那么小的猪娃子能吃多少?没几天小猪娃就给撑的一命归西了,非常可惜!
一次我们俩个女知青去上工,男知青说:他们在家包饺子,等我们回来一起吃,七十年代的农村包个饺子是改善生活了,何况没肉没菜用什么包呢?我们半信半疑,迫切等待着收工,回点后果真是饺子,吃起来还很香,真的很感动,开心的不得了,是什么馅呢?一直猜不出。(此篇文章分享后从男知青那得知:那次包饺子是从其它生产队里偷割了点韭菜,在社员家收了几个鸡蛋,还是不够,小窦很聪明出了点子,炸了油饼剁碎调在馅里,包出饺子很香,好像是放肉一样)。
在烈日当头的夏日,我们同社员要顶着炎热的酷暑扛起铁锨参加劳动。每天早上,天刚亮就要去劳动,知青们起不来,常是连早饭都来不及吃,滚烫的面条吃不进嘴里,有的知青用凉水把热面冲一下,狼吞虎咽的大碗面几口下肚,赶紧奔往7支需要走40到50分钟,到地已经气喘吁吁,还要跟社员一起挥手大干,汗水湿透了衣衫,有时是两眼冒金星,快要晕倒,连个乘凉的地方都没有,终于到了午休,跟社员一起午餐,吃着自带的干粮没有菜就,就在地里拔一颗还没长成的绿萝卜,用萝卜缨子把萝卜上的泥擦净就吃上了,帶点水要留下解渴,偶而还会吃点社员的炒面,吃炒面时不敢说话、不敢笑怕呛着。
当年的我们正处青春期,是豆蔻年华时节,对生活充满着幻想,爱情之火朦朦燃起,当时,特别流行看手抄本,属于禁书(黄书),都偷偷在看,里面藏着鲜为人知的密秘,刻画着爱的奥妙、神奇,使青春活力的知青心惊肉跳,忐忑不安,日日不得安宁。(有的)男知青眼神里充满热烈火焰,奔放着激情,整日嘴里不断的哼着情歌,有时唱的我们女知青都不好意思,已发育成熟的女知青哪里像现在的年轻人袒露,含羞答答,遮遮掩掩,都穿着很紧小的束胸内衣。许多知青满怀着想往,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知己,有的已在尝试,步入爱的长河,出双入对,亲密无间,形影不离,为了神圣的爱情,男知青为情侣奋不顾身、上刀山、下火海,许多最终走到一起。不瞒大家我也曾看过《第二次握手》等等,当看到另一本《少女的心》时使我很疑惊,内心的宁静顿时被击破,里面披露了赤裸的爱情故事,羞涩不已。尽管如此,没有像《年轮》和《孽债》那样造成不可挽救事实。
麦子熟了, 金灿灿麦地黄了一大片,为了确保麦子颗粒归仓,紧张的抢收开始了, 炎炎的烈日,繁忙的收割,使大家汗流浃背,知青们的双手磨出了血泡,疼痛难忍,收工时已经疲惫不堪,又要顶着西晒的日头疲倦地往回赶,虽然很累,但也有一点点慰藉,因为队里炸了油饼,生活得到改善,饭后知青不洗漱一头栽倒在床上,双手剧痛,胳膊、后背被秋老虎晒得脱了皮,火辣辣的红了一大片,夜晚能听到大家劳累的哀叹。烈日的爆晒使我们难以经受火的考验,烈日呀烈日你永远别来,我们也不会把你怀念……
在秋风似起的时候,我们常坐在月下唱起了随儿愉快、随儿悲伤的歌,……今宵月最美,今宵月如水……这优雅的歌声,还记得……到这里第二个故乡,一片无人烟大地多凄凉,煤油灯下写日记思念我故乡……,曾经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王玉龙给我们唱了一首:锁链,这悲哀的歌声打痛了我们的心,更加引起我们对家的思念,泪水夺目而出,我们多么渴望呀,回到幸福美丽可爱的家园,真不知到这个日子何时会到来?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经常在收工回点的路途中,顺手拨些地里成熟的苞米、大豆,毛豆等满载而归,晚上可以美美的饱歺一顿,从地里刚刨出的土豆煮熟又大又沙非常的好吃,大家吃得很开心。那时队里没有种果树,除了西瓜没见到其它水果,秋后的西瓜非常甜,犹其是老庄沙地里的旱地西瓜非常小,一个大该也就两斤多,超极甜水份大,城里根本是吃不到。记得在老庄劳动,庄上的乡亲並不富裕却非常的热情,每顿饭都是轮流在她们家里吃,用和尚头面做的面片和拉条子很棒,吃到嘴里滑滑的,很筋道。和尚头就是在沙地里种的麦子,浇不上水,靠天下雨生长,西北不像南方雨水很少,所以长不高、很稀散,产量低,但磨出的面特筋道,真的稀有。八月十五我们在陈妈(陈润贤的妈妈)家过的,那天晚上,皎洁的月光非常明亮,陈妈家小饭桌摆满了西瓜和他们用上下火盆烤出各种花馍,非常香,是我有生以来吃到最香的烤馍,而且家家户户都如此,走到谁家都会受到同样的款待,原味的麦香到今都未忘记。乡村虽然条件艰苦,但很多优势城里没有也享受不到。
我点知青是否记得我们一起登老虎山,那是在老庄(山区)正是夏季已去的秋天,鸡叫头遍的拂晓,我们在队长:张维治、李国仁等的带领下背上干粮、水出发了,听说山上有许多鸟类花果和各种野生动物,站在山上能看到整个景泰县,谁知路是哪样远,山路越来越险恶,走不好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我们小心翼翼走着,爬着,好疲倦,何时能攀上高山!我们有决心,有心信一定能爬上去,看一下景泰县,经过了几个小时艰苦的攀登终于爬上去了,山的侧面山势直陡,好悬呀!下面大片茂密的松树如同森林一般,很可惜我们去的不是时候既没看到满山的山丹花,也没看到野生动物的跳跃,有几眼清泉获得我们的心欢,喝口清泉水是那样甜,至今还润在我心间,虽然没有村里人说的哪样美,可并不遗憾,因为我们登上景泰县无人不知的老虎山,站在山顶看到铁路沿线,看到距我们老庄40多公里的灌滩,我们劳累的脸上露出了笑颜……等我们回到老庄时幕色已临,知青们连晚饭都没吃就进入了梦乡……一连几天双腿都疼痛难忍,可是知青们非常开心没有怨言,觉得付出的代价很值。
从下乡到招工近4年,我们吃炒菜的机会不多,有时会在社员家吃炖莱,所谓的炖菜就是把菜切好放进铁锅里再放几滴油、盐、辣淑面等,开锅后再炖熟就吃上了,吃的还蛮香。 入冬前,队里派了社员帮我们腌了几缸酸菜,好大的卷心包菜切成碎块放进水缸里,上面压上大石头,等发酵后取出酸菜黄黄的,不用油炒,也不用肉炖(根本就没有肉),吃饭时直接捞出来就吃,真的觉得很好吃,当时条件艰苦,没事时也会捞点酸菜空口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青多数都在十六、七岁正是长身体的时期,除了农村新鲜的粮食外,那有什么多样化营养补充,但个个身体都非常健壮。
刚一走进冬天,队里带领我们知青往地里运回添土,当作肥料,就是把经过长期日晒的地皮表面一层肥土用铁锨装进背篓,再背到队里的田地一堆堆分散开倒出,然后按数堆记工,这活又脏又累,我们每背起一背篓都很吃力,还要艰难地往坑洼不平的地里走去,每走一步尘土顺着背篓小小的缝隙往外流,搞得满身、鞋子里都是土,没处洗澡,在点上烧盆热水把身上泥尘擦一把。随着日久的劳累和生活的枯燥,我们的理想也随之而泯灭。带队付师傅和公社杨会计找我谈过话,鼓励我写一份扎根书,我看到农村这的一幕幕现实生活和风俗习惯,实在没有勇气,男人蹲下来,女人是不能从前面走过,男女衣服不能共洗,女人决不能摸男人的头,在城里理发店理不都是女人为男人理发吗?我怎敢写扎根书呀!
飞雪飘飘的时侯,我们更是胆颤,寒风凛冽吹在头皮上好象刀割一般,尤其是大雪飞纷的时侯,用被子紧紧的裹着身体,连吃饭都懒得离开被子。傍晚狂风呼啸着,雪花加着泥沙铺天盖地打着窗户沙沙作响,我们大家也会常围在火炉旁取暖,男知青会聊很多开心有趣的事,有时讲的笑话笑得肚子都疼。夜深人静,村里老乡家的狗时而会传来阵阵狂叫,躺在冰凉的床上,加至冬日的寒冷,难以进入睡眠,有的悄悄爬起在给家里写信,有的在给远方的恋人写情书,写着写着想起乡下艰辛的生活,泪水哗哗而下……
一个满天飞雪的日子,我们两个女知青跟李银生去老庄打粮,受到队里保管的刁难,我们找到大队,最后打给我们麦子,也不能愿队里,知青一年出不了几个月工,白吃队里的粮食,在回来的路上意外收到当年参加高考(我们考的是中专,在校那几年却实没学到知识)我们被初选的通知书,我们又激动又兴奋,快马加鞭地往回赶,回到点时已冻的不会走路了,不怕笑话,就在那天下了马车后,我连小手都解不下来,很可怜的!我们忘记了一切只顾高兴,没想到两个月后中专落榜,顿时倍感失落、痛苦,多少日脸上失去笑颜,饭难往下咽,心里比冬天还冷,从上凉下。
随着时间的延续,日子越来越无聊、寂寞,天天无所事事,男知青们开始不务正业,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纠集几人去较远的庄子偷鸡,哇!好胆量,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听说抓到鸡的时候把鸡头一拧,头便下来,鸡还在冒着血就装进麻袋,真够残忍,回点上,趁天还没亮就会完成一切活动,夜里我们听到他们有动静,不敢出门,第二天早上一切旧续,如同什么都没发生。后来听社员说点上男知青偷鸡了,我们哪里肯相信,不出几日狂风吹来,知青点房后的坑里鸡毛随风而起遍地都是,哈哈密秘暴露了!
偶而还会有惊心动魄的一幕,我们跟前的知青不光是白银来的,兰州也有几个点,当时知青们正处精力旺盛,争强好胜时期,个个不服屈软,都想独占上峰,一见面就挑衅斗欧,最终两败俱伤,我们常常能遇到了这种事件,躲得老远。一次点上一位男知青从家返回,下火车时遇到兰州知青打了起来,大搬手轮来轮去,砖块满天飞,当男知青回点时满身是血,头部用军帽捂着鲜血直流,实在太可怕了,赶紧去大队卫生所包扎了,我们帮他把带血的衣服洗净,怕兰州知青返扑遭到误伤,跑到老乡家藏起来了,晚上都没敢回点,像这样的事件屡屡发生,常使我们担惊受怕,知青的生活经历真是万变无常,可喜可悲,可痛可怜。
有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在煤油灯微微的跳动下把苦闷、烦恼、内心的世界清吐,又有多少个車站往来使我们肩並肩,大家都记得吗?我们每次回家的往返,到狄家台后,赶站台对面搭便车回白银,十几道双轨几呼每轨上都停着货车,我们冒着生命的危险要从货车车轨下一道道爬过去,有的货车既要发车,知青们全然不知,有背着面的,有背着鸡蛋的,还有背着大包小包的(知青太顾家了)直往前冲,一次我们刚爬出铁道轨,货车就起动发车了,好可怕,万一,确实没有这个万一,爬出所有的铁道赶紧又去扒汽车,见车就上,晚了就回不了白银自己的家了,每逢想起这可怕的一幕幕,真是令人胆颤心惊。
终于我们等到了填写招工通知的时刻,我们是多么高兴,艰苦的生活就要结束,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那天下午已是5点多钟了,招工的干部拿来通知书,我们激动不巳,可是慢车4点50分的已开走了,怎么办?我们迫不及待的邀请了队里手扶子送我们到喜集車站赶6点10分的快车,坐在颠簸的手扶上,大家兴奋难以形容,欢乐的笑声压没了拖拉机的轰鸣响,内心的喜悦在这小小的山谷里回荡,我们尽情地唱呀笑,我们将走上新的岗位,离开的已不是五间房屋的村庄。就在我们坐上火车回城的那一刻,回头望去:远远的看到曾生活过四年的知青点、社员家整齐崭新的房子和成行的树林,乡亲们含泪相送始终不舍离去,我们再也忍不住热泪奔流,心情复杂、百感交加,虽然四年的生活艰辛,但对这片黄土地产生了感情,使我们得到锻炼、成长,使我们不断的成熟,更使我们坚强。经过四年的磨炼我们能在企业里吃苦耐劳,热爱本职工作,勇跃出大批优秀的职工。我们虽各奔前程,每当回想起哪段不平凡的经历,激情依然澎湃,因为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那里,领略了初恋的美妙和失恋的哀伤,经历了雨雪风霜,尝尽了人间的苦辣酸甜。知青:是历史上史无前例而后无承人唯一创举,它的足迹将在中华共和国的史册上留下永不磨灭篇章!就这样我们在广阔天地里完成了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堂与时俱进的必修课。
( 本文起草於一九八零年,三冶炼厂电解車间。后略有改动,於二零一八年十月重新修改)!
作者褚国丽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