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实的础石
——霍战录老师文集《乔山石》序一
●毕林飞(扶风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兼会刊《扶风文艺》主编,电力高级工程师,中国诗歌、中华诗词、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2013年6月25日,我在宝鸡文舫印刷厂领取第五期会刊《扶风文艺》,知道了有一位热爱文化的先生支持我们学会,当天通过一个会员给他送了200本会刊。这个赞助学会的人,从此记在了我的脑海中。第二年5月19日,经学会顾问窦孝秦老师介绍,我在宝鸡认识了霍战录老师。霍老师原来是一位在文字方面造诣很深的老同志。他原在宝鸡市委、市政府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以后调到市统建办、市城建综合开发公司、市房地产管理办公室、市房产局、市房屋建设开发公司等单位任职,2002年内退自办企业,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文化大家和企业家。他那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经济师职称是我十分称道的。后来,他把作品发给了我,绝大多数在我们学会的刊物发表了,影响很大。自2018年11月17日起,他成了我们学会的特邀主编、顾问,之后参加了我们学会的有关活动,他被会员所认识。自2015年2月10日第7期会刊印好起,霍老师自己或他委派的员工,每次送一车或两车书到扶风来,为学会减轻了好多负担;而且亲自下车,使我非常感动;同时我送他些会刊,由他在宝鸡散发,广泛地宣传了扶风人文。2019年1月5日他亲自送第11期《扶风文艺》到我家,我留他说了一阵话,其中他问起了托人向我送款的事,我才想起了那次送他200本书的事;这埋藏在两人心底近6年且心心相印的谜,才算破解了,这个谜我曾多年打探而得不到答案。霍老师多次资助学会,特别是支持学会第六届诗词联文大赛、庆典展览和庆典大会的活动,使学会所有工作得以正常运转,霍老师功不可没!为此,我在编辑会刊之余,留心把他的作品整理一起,近来发给了他,希望他出本专集,也是他对人生的总结。他反过来让我写序,虽说我义无旁贷,然资历和水平并不达也。

霍战录老师生于1952年8月,长我3岁,他是扶风县天度镇韩家窑村人,在扶风名山乔山脚下长大;我是扶风县召公镇后董村人,在西周辅政大臣毕公协助召公练兵之住地毕家村(今后董村)长大,我们以方言互称称乡党。他爱好文化,我也爱好文化。他40多年来在国家、省、市一些报刊上发表通讯、论文和文学作品多篇。这本集子所收录的作品,主要是文学作品,分为十章,我私自给它命名曰《乔山石》。因为他常说他是个石头蛋,意思为人很诚实、办事很坚强,故取过笔名石头。石头就石头吧,石头是美好的象征!在人们的生活中,没有一个人离得了石头!在我们扶风县诗词楹联学会中,他就是一个坚定而硕大的础石。
再说他的文章,也像个石头,说的都是真心话,一点不假。
第一章《辞赋》4章。赋的是4位中国著名帝王。褒贬了隋文帝杨坚,辨析了社会动荡(《隋文帝赋》)。痛斥了隋炀帝杨广,道出了亡国根源(《隋炀帝挽歌》)。歌颂了唐太宗赋升平盛世,总结出用人之道(《唐太宗赋》)。捭阖唐玄宗是非功过,惋惜大唐盛转衰之由(《唐玄宗赋》)。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是写不出这样的佳作。
第二章《散文》23篇,分为回忆类6篇、日记类15篇和其它类2篇。回忆类尤以《大嫂》《我爱野河山》最为优美。《大嫂》把一位勤劳、善良、本份、孝敬的农家妇女跃然纸上,由此取得了他的敬重;这是心灵的感应,这是道德的展示,也是农人的热爱;所以,在她的暮年,当孩子们说接她去城里住时,她说:“我的根在农村老家”。《我爱野河山》则用6000多字写出了野河山完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史迹。一是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野河山犹如聚宝盆一般。动植物满山遍野,滋养山里的人民,丰富了山外的生活。药材、野果使人终生不忘。蜜蜂采槐花,山庄种粮食,这是永远忘不了的山史。二是青年时的山村。他在这里修库、种粮、植树,留下了大跃进的痕迹。三是灾年的灵异。山里贫瘠的土地,除了种粮,还有土豆、萝卜、野菜等,使生活在这里的人民顺利度过了一百年来的三次大饥荒;特别是民国十八年年馑,这里却没有一个人被饥饿致死。四是深厚的人文景观。“野河山的中观山、西观山、东观山,是商末周初云霄、碧宵、琼宵三姐妹的修道之处。传说:三霄姐妹,幼时崇道,为选修炼之地,足迹遍布乔山至明月山,中观山远观似一只翩翩欲飞的凤凰,近探则有九眼泉水溢出,便建道场于此,名为明月寺。后因一只凤凰飞落寺内,遂更名九眼凤泉寺。唐代兴佛,凤泉寺香火旺盛,僧尼聚集,成为法门寺的下院。”使这里十分灵异。西周姜子牙、唐代杨贵妃等都在这里留下了神奇的故事。因此,这里成了省政府批准的野河山旅游风景名胜景区。他曾给我讲过:他的家就在野河山内,野河山成了景区后,他一次由宝鸡回家看望老父亲时,却被档在了山门之外,若不认识韩军元经理,他是绝对回不了家的。另外的15篇日记,是他从众多日记中遴选出来的,主要表达了他一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滴滴感受。
第三章《杂文》14篇。都是道德品质方面的感言。我有一警句曰:“道德缺失是人类走向衰亡的根源。”人如果没有了道德,那做一切事就无有了约束,产生的后果将无法预料。霍老师的杂文,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工作的事事处处,点明了道德品质的重要。如在首篇《了得一个容字》中,他总结出了包容的十法:抛弃法、沟通化解法、缄口少言法、绕开法、客观公正法、自疗法、泄气法、诚心实意法、加减法、取大舍小法,法法有论有据,一箭中的。这应是他杂文的代表之作。又如《犬的狂吠》《为狗正名》二篇,把狗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既写出了狗好的一面、又写出了狗孬的一面,故而他说:“人一旦失去了理性,野性、兽性便会大发,其害犹如洪水泛滥。”“狗就是狗!我们应该还狗一个本来面目,为狗正名。”生活中的狗很多,我们应该正确地、真正地认识它、利用它。其它之作,也不便细说了吧。
第四章《短篇小说》3题。从艺术角度上说是人物描写,从生活角度上说是人生展现。《倔老头》把耿士杰老头的性格刻画得十分干脆,把他的为人也写得十分诚厚;这是老一代人的生活写照。《挖坑》好像是他生活的翻板,没有亲身感受,是写不出来老李、老王、黄处、刘局、小黄等人的性格特点;这是当今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守望老汉》则表示老人在城与乡之间选择了爱乡的情缘,因为他的根在乡村,而且:“他觉得这个世界太嘈杂了,他希望原生态,希望无为而治,他希望人们把终极的愿望放在做好自己本身该做的事上,干好自己的事就是成功。”这也是老人心灵的体现。三篇小说,篇篇充满正能量。在《守望老汉》中,景物描写十分漂亮。描写乡村,他说:“老槐树的叶子经风一吹,纷纷落地。金黄色的枯叶在坡地上形成一簇一簇的团儿,随风不停地打着旋儿滚来滚去。”描写乡土,他说:“田野里,春暖花开,艳阳高照。”开句说:“暮秋,凉风习习。”把人们领进一个不热不冷的环境。这都是对环境的描慕,起到了展现人物一个很好的陪衬作用。
第五章《故事》14篇。其中历史类和现代类平分秋色。六篇历史故事,从众人皆知的事件中,他领悟出了自己的所想,一些所想与众不同,以此引起人们的重视。如开篇《鸿门宴的故事》总结出项羽失败的七大教训,其中前二训“治国格局错,依靠力量错”就与众不同。《管仲辅齐桓公称霸诸侯》总结出了:“齐桓公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失误和宫廷内乱与他后期的骄纵有着直接关系。”在《伍子胥的悲壮人生》中,他最后说:“无独有偶,历史上好多君臣好友往往在逆境时尚能共患难,却不能在顺境时同富贵,尽管当年他们把对方比作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这会儿却连朋友也没得作了,连命也保不住了。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他们有的私欲膨胀从而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教训胜莫大焉!”在《晋文公的流亡生涯》中他说:“选好吏,既要看当选人的综合素质,实践才干,也要看整个领导集团的水平和能力,同时更要看整体监督、提升、惩戒制度是否科学有效。/我们呼唤科学的选吏制度!”在《西晋大将军羊祜的故事》中他说:“看来这座石头城并不坚固!长江天险也并不能挡住精锐之师!/啊!人心——真正的长城!”在《海瑞其人》中他写道:“海瑞不畏强权,敢讲真话的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称颂,海瑞精神永垂不朽!”这些精准的总结,没有详细阅读和研究和这些历史事件,是绝对总结不出来的。六篇现代故事,总结的是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真情实感,这在我们大多数老年人中都有不同的体验。虽经历的事件上形式不同,但感受却大多一样,这里就不一一篇篇赘述了。
第六章《游记》2篇。《秋游大散关》记述了陪同朋友游览了斯地宝鸡西南大门大散关一事,赏尽了大散关的美丽风光,了解了南宋名将岳飞和吴玠吴璘兄弟俩在此抗金的著名故事,表达了对美好祖国的热爱之心。大散关乃西周散宜生封地“散国”故地,被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一诗中描述为“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我也有《散关情怀》一文,一样地表现了爱国、爱忠烈之情。《斯里兰卡印象》则描写游览他国之情。把一个南亚小国的风土人情、地域特点、社会现状等等介绍给大家,使人们知道了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而引起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也去过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与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最好。
第七章《报告文学》2篇。《宝鸡市区的绿宝石》用的是拟人手法,把新建的“宝鸡火车站广场”比喻为宝鸡的“绿宝石”,很有意味,一般人难以想到。比喻是文学创作的手法之一,比喻分明喻、暗喻(隐喻)、借喻三大类,细分为直喻、类喻、洁喻、对喻、博喻(喻大、喻小)、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多类。我又总结出篇喻、段喻、句喻三种形式。顾名思义:篇喻就是通篇文章就是比喻,段喻就是一段文词是为比喻,句喻就是一句话是为比喻。《宝鸡市区的绿宝石》以标题为喻,那就算作明喻、直喻和篇喻吧。全文以详实的事例和精确的数字阐述了建设“绿宝石”的前前后后和复杂过程,表现出宝鸡市党和政府为改变宝鸡铁路运输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杖之魂》则叙述了他在宝隆御邸与新认识的林木先生讨论人生的二三事例,其中最有意义的则是一根手杖。大概林先生未能成才,有此隐喻而已。所以最后他说:“开门、进屋,神杖斜挂于他家雪白的电视机背景墙上,犹如一架腾空飞升的飞艇,看这实物比那照片更加大气、更加灵动壮美,给人以力量。神杖似乎腾云驾雾,直飞九天。只是不见了宣传照上那位漂亮的持杖女人,神杖略显孤单。我从内心不禁感叹,此乃真大器!重器!真可谓杖之神!杖之魂!四海翻腾,云水震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越,我欲持杖登九天揽月,我欲持杖下五洋捉鳖!”哈哈,用于支撑的手杖太神奇了啊!
第八章《回忆与怀念》5篇。除《跳忠字舞的年代》是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现实外,另4篇则纯粹是亲情的表达,这种对父亲、母亲、舅父、子侄的爱慕、景仰、怀念是深沉而真实的、痛心的,我无以为言。
第九章《经验交流》2篇。一篇写自己做好秘书的工作经验(《如何做好秘书工作》),一篇写自己戒烟的艰难历程(《我的戒烟历程》),恐怕对一个文秘工作者和吸烟人员绝对大有裨益。霍老师拳拳之心一表无遗。
第十章《信函》2篇。这应是作者精选的两封书信,前篇与培养人才有关(《给朱红兵同志的一封信》),后篇与企业经营有关(《给公司经营工作班子及全体员工的一封信》),读了使人唏嘘感叹,不由对他心生敬重之心。
总之,这是一部很好的德育教材,值得大家一读。可我洋洋洒洒、叨叨嗦嗦,像数家珍一样,不着边际地叙说一遍,只想为大家阅读起一点指导作用而已。不知霍老师和读者看了有无所想与我交流,恳请提出宝贵意见。
一根大柱一块基石,一座大殿许多大柱许多基石,华厦主座大厦,需要无数块基石。霍老师这块基石无比坚强!
是为序。
2022.12.19(周一.阴)深夜于扶风县上品斋

▲相识相知老同学
——霍战录同学文集《乔山石》序二
●李广林(宝鸡市渭滨区机关、中国工商银行宝鸡分行退休职工)
霍战录是我最为熟知的一位老同学,我们相识相知已50多年了。他是扶风县天度镇韩家窑村人,我是渭滨区神农镇任家湾人,我俩是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学,1975年毕业后各自在宝鸡市不同单位供职。前几天他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说他近些年来写的一些东西,有朋友建议他出个集子。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当即向他表示祝贺。不想,他接着说,想让我为他的集子写个序或跋。这却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为在他所熟悉的人事圈子里能干这个活而且比我强的人多得是了,不知他为何将此重任交付于我。我正在迟疑,电话那头便传来了战录那爽朗的笑声:“哈哈,老朋友,不要推辞哟,50多年交往噢!”
是啊,是啊,就凭这个“50多年交往”我一定得承担这个重任。
霍战录是一位阳光帅气的小伙子,这是1972年我们上大学刚认识,他留给大家的第一印像。他上学时刻苦努力,经常天不亮就起床到校园里学习,听同学们说,他把《新华字典》都背下来了。他那时年仅20岁,他小我四岁,每每相见,他总大老远喊我“广林兄”,我则叫他“战录弟”。
1985年7月,战录从市政府办公室被调到市统建办、市城建综合开发公司任副总经理,当时这个单位是市政府的序列单位、县级设置,战录时年33岁,风华正茂,干事业有一股创劲和韧劲,干什么事就一定要干成,毫不松懈退缩。不久市上将火车站广场的拆迁建设任务交给了他,他领着统建办几十号人马白天晚上连轴转,不到两个月便完成了拆迁任务,紧随其后城建局也将广场建设任务完成了。车站广场就在渭滨区委东隔壁,五六十亩那么大的一片土地,一百多户拆迁任务实属不易。人说“宁吃几串生辣子,不搞拆迁一家子”。通过这件事我更觉得战录不简单,明明一介书生文人,要与那么多居民拆迁户面对面争长论短、讨价还价,使千家万户切身利益与政策之间求得平衡、求同存异、达成共识,而且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实在不易。当时他还领导一干人马开发建设了上马营二号小区,占地90多亩,建设开发商品房六万余平方米。
1989年7月,他被调到市房地局,当时,其名称叫房地产管理办公室,任房管办副主任,由于工作出色,据说他被内定为市级领导班子的预备梯队进行培养考察。传说他红火时因兼职多,一度有四五个办公室。
1995年,他因本单位在南方一个案件,使他受了很大影响。当时有人传说他不仅官作不成了,很可能还要进四堵墙。我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一次,我们相见,他却平静如水。他说:“咱不偷不抢,不贪不占,走端行正,心里没冷病,谁爱咋说让他说去。”不久,省、市联合办案组通过八个月时间调查得出结论:霍战录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对方反映霍的问题查无实据……
也许这一段经历使人伤心,在他的作品中反倒没有体现。我理解他,他是一个十分阳光的人,他大概不愿让那些使人不高兴的事坏了大家的好心情。
听说1997年市上主管领导给他谈话让他去负责宝鸡市东区开发,他却坚持要自己内退搞实业。不久他的实业便搞得风生水起,这些说明战录十分有个性、十分正直,非庸碌之辈。他的一位老邻居说他干啥啥成,有人说他解套能力强。他笑言道:“啥解套能力,咱只能保证自个不胡弄、不害人、走端行正。要说解套恐怕这是解套的最大本钱。”他说得太对了,他的确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他后半段工作大部分干的是与钱和物打交道的敏感行业,从未听说他这方面与谁有何长何短,他的言行也印证了中国一句老话:“身正不怕影子斜‘’。
战录同我一样,祖辈都出身农民,靠实实在在的劳动赖以生存。当然耳濡目染,我们也都靠踏踏实实工作以求发展,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做老实人是我们的座右铭。
上面说了许多似乎与其作品无关,但与他人品却有关。一个人品不差的人其言其行其文也一定差不了。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许多人只向“钱”看,道德沦丧,今天红得发紫,一转眼便沦为阶下囚,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当然,可以与我的老同学比肩的人也不少,比他强的人更不少,我为他们庆幸,我为他们祝福!我祝福战录在几个角色转换中转换得自然而然,他原本就是一个很真实的人,他一直在做着真实的事,他说他这一辈子也确实得益于踏踏实实做事。这一两年他还在近郊农村租地种,地也种得不赖,玉米棒子七十来天便长得像小伙子的胳膊般粗细、籽粒饱满,他和当地农民关系处得如同兄弟,一边劳动、一边谈天说地。劳动之余他还自个开办了一个《新庄园日记》栏目,题材不限,文字长短不限,双耕不辍。文如其人,率真朴实,真实有趣。写景时如身临其境,春华秋实;写人时,一颦一蹙,生动自然,妙趣横生;叙事说理时,张驰有度,令人信服。野河山是他的出生地,他热爱野河山,他在《我爱野河山》中,写了野河山古与今、春与秋,人与事很是亲切,我读到此,不由也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干大事》《谈适度》《为狗正名》《了得一个容字》《减速带的启示》都从一个个小处着眼,生发开去,讲清了一个道理,令人信服。《大嫂》《倔老头》《守望老汉》、老大、舅父、父亲、母亲等一个个亲人,其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尊老爱幼、任劳任怨的形像,令人敬佩。《俞英和俞萍》中两姐妹一个性格执拗、一个灵活,《驴脾气》中老驴脾气、小驴脾气实际也是启发人们改变不好的生存习性,积极向美、向善。
他的作品前面我见毕林飞先生,从专业角度已作了全面而精准评介,我就不再作更多的评论了。总之,他的这一举动也使我十分赞赏和敬佩。有时我自个暗暗想,战录如果那些年不下海,依领导好心安排继续好好作官,他也许会有更大的发展。人生不能重来,不过现在他也挺好,虽然已退休了,但他退休后的生活挺充实,边种田边创作。希望战录老弟继续努力,再创佳绩。2022.12.22于宝鸡

◆黄昏的岁月——本人文集《乔山石》后记
●霍战录(中共党员、经济师,宝鸡市房管办原副主任,市房地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市庆丰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扶风县诗词楹联学会第二及三届特邀主编、第三届顾问)
自已年轻时搞了多年应急而刻板的机关文章,整天忙得鸡飞狗跳,从未想过也未曾实践过搞文学创作。十年前退休后无所事事,偶尔写了几篇小杂文、小散文发到有关报刊,不想竟被刊用。大约两年前,扶风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扶风文艺》主编毕林飞、宝鸡书法大家窦孝秦两位老师鼓励我将这些东西汇集成册,我连忙告饶,闲来无事,自己随便写写也算自娱自乐,若要汇集出书实在不敢大胆妄为。不想前不久毕会长竟将我这几年写的这些东西汇集到了一起,通过手机微信发给了我并希望我再作修改校订,他一再叮嘱,这也是个自我总结,也是个纪念。后来细细看了也觉有点意思,通过这一次汇总整理,也许对自己今后的创作有一定的帮助和提高。不过今年本人已整七十挂零,在这黄昏的岁月里,对创作这条路自己究竟还能走多远,目前也不好作出判断和定论,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我的这些作品中所记叙的一个个人、一件件事绝大部分是自己多年来曾亲身经历过的;当然也有一些是处于文学创作之需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和提炼,它们有些也并非现实生活中的
真人真事(我怕产生误会,凡这类作品我都用笔名,作品中的人物名称也大都用化名)。尽管说这类作品中这些人和事不全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但它们绝对在社会生活的现实中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与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那个地方那些人们的真实现实生活总体上是一致的,因而它们也是具有文学作品和文学艺术所要求的真实性,也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样作的目的也使为了使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更加具有文学作品意义上的典型性、艺术性,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也许这只是自己一个良好的主观愿望,至于实际效果究竟如何那可能又当别论了。为了节约文字,这里我也不再用具体作品事例一一展开详细分析论证了。
这个集子收集了我近十年来陆陆续续创作的作品71篇,实在不上档次,要说功夫,人们就讲究个童子功,也有说人上三十不学艺,自已搞文学创作纯是半路出家。这里还是要再一次十分感谢毕林飞和窦孝秦两位老师,如果没有他们两人的真心鼓励与费心劳动,如果没有他们的切身影响和不断督促,我很可能不会在这方面太多费神劳心。以往自己只是这个行业上的一个看客,实干全是受了他们的影响。尤其是毕会长老师主办的《扶风文艺》这个刊物使我深受震撼,作为一个县能有如此厚重而大器的综合性文学艺术刊物实属不易,我亲眼见证他们为此事业呕心沥血,为伊消得人惟悴,因而使我深受感动,随之便暗下决心,自己既然算是爱好者便不能只看只干吆喝,多少得有点行动吧,于是也便有了参与创作之行动。毕会长总讲我近几年支持了他的工作,与其他这样说,还倒不如说完全是他、是《扶风文艺》给了我创作的动力,只是本人努力不够,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面以及作品的艺术水平有点不尽人意,但愿今后再进一步努力,走好今后人生之路。
此说明与表态暂且作为本集的后记。2022.12.18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