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
刘克勤,男,汉族,出生农家茅舍,军旅磨炼20余载,湖南省作协会员。坚持业余码字30多年来,先后在国内各级媒体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出版个人专著《挑灯集》《百思一得》《启明星》3部。尤嗜短小精悍的千字文创作,有感而发,即兴成文,既不浪费读者太多的时间,又能给诸位些许启迪。《宁古塔作家》签约作家。
老 抠(小小说)
作者 / 刘克勤
老抠的大名叫刘大成。出生于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求学正是文化革命年代,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赶上贫乏。刘大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在家种了两年田,半大小伙的他受不了农村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17岁那年,就瞒着父母报名参军。据说那时征兵体检没现在这么严格,身体没啥大的毛病和传染病就过了关。
刘大成到部队后,刚完成新兵训练三个月就上了中越边境作战前线。他说,一年轮战,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也吃了这一辈子没吃过的苦,小肚上留了一块口杯大的伤疤,最后是戴着一枚三等功章走出猫耳洞的。
退伍后,按照当时有关参战立功退伍安置条件,他被县民政局安置在乡镇粮站工作,当保管员,也算是跳出了农家门槛。村里人说,这个“国家粮”是他用命换来的!
然而,刘大成却不珍惜用命换来的这份工作。他说,在粮站上班轻松倒轻松,但工资待遇太低了,保自己生活没问题,养家却不易,特别是他还另有一份负担,就更难了。所以上班不到一年多后,他便申请跳槽到了邻近一家国营煤矿上班去了。整天下井躬身挖煤,不见天日,苦累自不必说,但工资却是粮站上班所得的几倍,因而,他心甘情愿去吃那份苦,受那个累了。说这样累起来心安啊!
刘大成到煤矿后,专挑下井最累、加班最多、挣钱最多的活儿干,平时吃饭也省,不像其他工人那样一天交一张肉票,一般都交的是素菜饭票。有时没有加班了,他便跑去附近市场打些零工挣钱。一年四季身上穿的都是工作服,难得去买一件新衣服。大家说,他这样死省不知图的什么。日子久了,工友们都叫他“老抠”。
老抠就老抠,名字只是个符号,随他们叫去,他仍然默默无闻地干活、加班、赚钱。
有时,工友们也问他,你经常这样加班加点不要命地干,特别是屈蹲在煤窑里,不觉得累吗?他笑笑说,说不累是哄你的,当然累呀。但自己当年参战整天半蹲半跪在猫耳里,睡觉连腿也伸不直,身上仅穿一条短裤衩,那个热呀、闷呀、潮呀,还要忍受蚊子和山蚂蝗的叮咬和敌人的偷袭……你想想,现在比起那时候可好多了呢!最起码不要防备冷枪冷炮,或者没有危险吧。工友们听后先是点点头,后又摇摇头,向他投去的只有敬佩和无奈!
事后,也有工友不解地问他,那你也用不着这样累呀!到底图的什么呢?刘大成只是淡然一笑,兄弟,各人自有各人的难啊,我也有我的负担。
到底是什么负担,他始终不说。直到有一天,工友们才知道一切——
那天黄昏,刘大成当的班已接近下班上井了了,突然煤窑里传来一声沉闷的巨响。不好,场地上的工人知道,井下瓦斯爆炸了。后来,井下抬出的是几具烧焦的尸体,刘大成也在其中。
人们在清理刘大成的遗物时,从他的手机微信里读到一个网名叫“芳草”的发来这样一段文字:“刘叔叔,我下个月就要大学毕业了,妈妈的病也快好了,您不要再寄钱来了。等我工作后,我再来看您,真想当面叫您一声‘爸爸’啊!”
事后,刘大成的妻子告诉大家,微信里这个叫“芳草”的就是刘大成班长的妹妹。当年在前线,班长就是为了掩护刘大成而牺牲的。临终前,班长嘱咐他一句“照顾好我妹妹,她正读高一”就死在他的怀里。从那以后,刘大成每月都给班长的妹妹和母亲寄去生活和治病的费用。
老抠啊,老抠……工友们听后一片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