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庆元
闲暇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一种境界。闲暇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可以说闲暇是人类自省与沉思的产物,是探索人的本质、生活目的的一把钥匙。古人云:“世事闲参悟,人情老更明。”它说明纷纭复杂的世事人情要靠智慧去思索、探究,还得以丰富的阅历作为本钱;而“闲”则是“参悟”的前提,没有它就不会有成功的参悟。这“闲”当然与事务相关,无事或少事则闲人,例如“无案牍之劳形”,不为生计奔波等等;若忙得团团转的陀螺似的,则无闲可言。但是,“闲”更属一种精神境界,它是对种种功利的超脱,对种种诱惑的拒绝,对种种束缚的解放,有些类似道家所倡导的“虚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概算是这种“闲”的模式。明代大隐士陈眉公说得好:“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这种“闲人”之所以不是等闲之辈,正是因为他既非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行尸走肉,也非心为物役、蝇营狗苟的官痞财迷。一句话,他的心灵是恬淡定静、自在自得的;他的“闲”是真正的“心闲”,是一种修养、一种快乐、一种明智。只有心闲者,才能对世事人情有所参、有所悟。
闲暇是活出自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只有当他放下手头所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作的事情时,才能显示出他的本性。只有当社会与公务的压力消失,金钱、名誉和权欲的刺激离去,精神可以随心所欲地游荡之时,才是他自己的生活,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生活如潇洒,浩瀚奔流,日夜不息,其主流沉寂无语,默默无闻,只有不甘寂寞的浪花在努力跳跃,这劲头与时尚相仿,然而这只能是瞬间人生中有滋有味的盛宴,这也是要在慢中才能品尝到的。
闲暇是催生思维灵感的特效剂。人类的生存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工作只是手段,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生命的全部。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幸福。幸福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闲暇。人们不是为忙碌而忙碌,是为了闲暇而忙碌。如果没有闲暇,人们永远是工作的奴隶,就不可能有放松的心灵、开放的心灵。人只有有了闲暇,才能静观其想,才能全神贯注一事,才能产生思想的飞跃。一切文学创作、哲学思想、科学发明都是在闲暇中产生的。诸葛孔明穷卧茅庐时,能吟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闲适诗句,但当他先生走出隆中,特别是白帝城被顾命托孤之后,就只好常常是“夙夜忧叹”,以至“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了。
闲暇是对读书人的奖赏。有了闲暇,才能真正拥有“乾坤容我静”的滋味。若是喜欢看书,此时,还可以把自己不够完整的知识框架重新打点一番并“添砖加瓦”。这时捧起一本书,安静地进行阅读,你就会似走进林间小溪,潺潺清泉把心田浇灌出翠绿的春意。你还可以随手翻翻那些发黄的书页,和流逝的岁月对话。你也可以选上一本喜读的历史名著、文学经典,沏上一杯茶,边读边思边品,读一阵静坐一番,静思一会儿,让那淡淡的思绪在同古人的故事中跋涉……
闲暇是人生中宽松的世界。人只有在生活的慢中才能找到平衡,感到平衡,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找到生活的定位。有了闲暇,可以蛰居家中,与一家老小随心随意地畅叙家常,靠近老人,用语言用行动给送去温暖;与妻子唠嗑,与儿女同餐共饮,举杯欢笑,与孙子辈逗趣,享受天伦之乐。在闲暇的日子里还可以到故乡会会儿时的朋友、同窗,寻觅童趣。还可以走村串户与熟悉的父老乡亲对坐拉家常,让久违的乡音在耳边响起,让时常思念的乡情从心底冉冉升起。在闲暇的日子里,还可以游山玩水,优哉游哉,使自己真正拥有一个身无外赘的自我。还可以去塘边垂钓,那灵动鲜活的鱼儿说不定还能使你产生灵感。有道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闲暇的生活不仅使人感到自己是主人,而且明白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闲暇是人生中宽松的世界、安静的世界、自由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