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作回眸65——腊月赶庙会
荣玉奇
今天是农历腊月初一,不知道什么原因,一进入腊月,我们老家农村那一带庙会特别多。我的儿童时代是在老家农村度过的,儿时赶庙会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曾经写过一篇回忆散文,刊登在《牛城晚报》。
下面就是这篇文章:
腊月赶庙会
我的老家,在距离邢台市东边60多公里一个比较贫困的农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交通还很不发达,村子距离县城比较远,村子附近又没有像样的商店,而庙会,就成为重要的物资交易场所。特别是春节前腊月的庙会,就成为农民采购年货的良好时机。
不知为什么,我们那一带农村,一进腊月,庙会格外多,几乎每天附近的村子里都有庙会。我那个村子是腊月初二,临近的一个叫张未的村子是腊月初三,我外婆那个村子叫板台集,是腊月初四,而这三个村子相距也不过一两公里。只记得那时赶庙会,是很早就盼望着的一件事。
我上小学时,一到附近村子有庙会的这几天,学校就会放三天假,于是学生们成群结伙地去赶庙会。在偏僻的农村,很少有别的娱乐活动,这赶庙会就是一件很开心、很热闹、很有趣的活动。尽管囊中羞涩,大人只给几毛钱,但这几毛钱平时也是没有的。这几毛钱,我会精心算计一下怎么去花:用5分钱买几支铅笔,用5分钱买5个核桃,用5分钱买一块蜜蜂糕(一种用红糖熬制的食品),再用5分钱看一场西洋景……
庙会上的乐趣,还不仅仅在于手中有了零花钱,而是可以体验熙熙攘攘、热热闹闹、人山人海的场面,可以见识到很多平时看不到的新鲜事物。比如有卖糖人的、卖儿童玩具的;有卖小人书的、卖年画的;有说书的、有唱戏的、摆西洋景的;还有卖鸟的、耍猴的、卖艺的;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热闹异常,令人大开眼界。平时生活在农村那样一个小圈子里,看不到那么多人的群体活动,见不到什么新鲜事物,赶赶庙会,逛逛街市,看看热闹,小小的消费一下,也是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呀。
农村的庙会,大概起源于历史上民众到寺庙烧香拜佛时的集会,后来慢慢发展成群众性的物资交流集会。建国初期,农村一般都没有像样的商店,于是这种集会,就提供了一个各种物资和农副产品的交流机会,自然受到农民的欢迎。已经很多年没有在老家赶庙会了,然而,儿时赶庙会的情景却历历在目,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原载2013年2月5日《牛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