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创作的基础是什么?有人说是格律,有人说情感,还有人说是阅历等等。其实仔细考虑,所有这一切的基础其实是文字。文字是一切的载体,诗词能否感人,在于你的文字表达能力是否恰当与到位。
其中绝句的字数少,比如七绝才二十八个字,容不下太多词汇。如何在有限的词汇范围内,营造出需要表达的情感或感触,这就必须看作者的驾驭文字能力了。

在诗词的意象描绘与组合中,主要由几类文字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这几种词汇就是作者手中的兵,就是作者手中的基本材料。要想写出好的诗词句子,必须熟悉与了解自己手中的材料才行,这是基础。了解自己手中有多少东西,下一步就是如何排兵布阵或者运用搭建成文章。
我们也许读过很多网友所写的诗词或绝句,读来给我们的感觉却如高楼林立,局促不安,这就是是因为词汇调配不当所致。
如果把绝句比作一个小巧的苏式园林,那么句中的名词便似园中的林木,形容词便似园中的花草,动词便似园中的亭台。林木勾勒园林的层次与底色,茂密幽深为妥。花草是园林的神色,其妙处不在频频的左顾右盼,而在恰到好处的回眸一笑。亭台是园林的气质,摆放须讲究,或假山之上,或丛竹之中。如此,人于亭内,可读春月,可待秋声。

以前我在谈诗词的密度、强度、诗质时,曾强调须多用名词,少用虚词。而虚词则是动词、形容词与介词。故绝句的创作,宜多用名词,活用、稳用动词,精用形容词。当然,多用名词也不是说胡乱堆砌。而是指能用名词处,则少用动词;能用动词处,慎用形容词。介词则尽量不用。
名词与动词的搭配才是诗词文字的要害,动词只在关键处,如寒江一“钓”,如枝头一“闹”,则通篇豁然开朗,神气盎然。

有一定文字积累基础后,要通过组合才能产生诗意的美,才能给读者更强烈的感受。无中生有,无理而妙这是一种相当实用与高明的手法,在绝句的创中如运用得好,则文字会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
宋朝的绝句有很多说理诗,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就相当出名,其三四句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许多人所称道。但这两句其实诗意并不太深,诗质也并不厚重,问题就在于写法太实太直。把话全部说的太通透,等于是作者在告诉读者道理,而不是读者从作者的描绘中自我领会。

说理诗中,小杜的《赤壁》更有余味,其三四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甚有妙趣,而在此妙趣外翻出了新意,故此可以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关键就是小杜用了无中生有的笔法,腾挪空间更大,造成上下两句间的张力就较足。把东风与铜雀台锁不锁二乔关联起来,虽是无中生有,却是理所当然。这样的诗,或翻案,或假设,或比兴。先曲折委婉,然后豁然开朗,读者自然而然地从中可以得到鲜明的感触与印象,故可多番回味细品。所谓的余韵悠长,不外如是。
事所无,理所然,理若通透深刻,自是好诗。若能事所无,意所然,则更进一步。当代诗人杨逸明老师的“小楼停泊烟云里,零距离听春雨声”、曾少立先生的“秋雨三千白箭,春花十万红唇”都是此类。零距离听雨与花作红唇皆是前所未有的意象,很鲜活,很感性。作者意到,读者神会。妙不可言。

七绝的只有四句话,一般的结构都是讲究起承转合。那么这四句中哪句最重要?不是首尾,而是第三的转句最重要。故此想要写好绝句,第三句不能不花大力气去构造好。
比如宋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嫌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最后一句成为千古名句,“红杏出墙”因此诗而成为成语,广为流传。但这句其实不是他原创,却只有他写才出名,为何?
其实在叶绍翁之前的陆游有《马上作》一诗:“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其中的结句只相差一字,“来”与“头”的区别。意思却区别不大,那为何陆游的诗未被人熟知?

陆诗不如叶诗,其最重要的根源不在“头”与“来”区别,而在第三句。客观来说,陆诗第三句也转得不错,但是“遮”与“断”过于写实,为说景色而说景色,没有叶诗的“关”字拟人来的灵动,故缺少景色外的意味。
而叶诗有了第三句“春色满园关不住”的铺垫,其后的红杏出墙便水到渠成,关不住然后才有出,不但在外在的逻辑上关键性强,而内在蕴含的意味关联也很强烈,故自有一股风韵流动。三四句变成字面景色的流转,也有蕴含其内哲理性的流转,一语双关。陆诗就缺乏这些,故诗味与哲理弱化不少,不能强烈引起读者共鸣,亦即不能流传开来了。
其实,“一枝红杏出墙头”一句也不是陆游的原创,唐吴融在其七律《途中见杏花》中,便写下了“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的句子,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可能还不如陆诗。

杨逸明老师《雨中游朱家角古镇》一诗:“吴语轻柔越酒浓,诗心几个醉东风。水乡一幅舟桥画,挂在江南细雨中。”其转句的舟桥如画,很多人都可以写出来。但结句的“挂”字一用,则整首诗就灵动活泼起来,好似活了过来似得。“挂”字用的绝妙,有了它,细雨如墙,水乡舟桥,皆嵌于斯,远与近,静与动,虚与实,意境顿现。
诗词创作中,文字是一切的基础,而对文字的运用,更是关键。本来对如何运用文字作了简单叙述,能否体会到其中奥秘,需读完本文后细细回头琢磨,多加练笔体会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