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家的书房
朱亚夫
自古以来,学者名流在钻研学问、攀登事业高峰之余,不少人还喜欢集藏以怡情悦目,调剂精神。兴之所至,往往以所藏之物来命名居室、书斋。一以室名来表示集藏的志向。清代著名小说家、收藏家刘鹗取室名“抱残守缺斋”,这并非给自己脸上抹黑,而是因为他生平“嗜古成痴”,人称“竭其力之所至,不以营田宅,治生产,惟古器物是求”。他集藏“上自殷契及隋碑,巨若鼎彝,纤如泉珍,旁罗当璧,广及罂登”。这些千年古董,因历经沧桑,难免残缺不全,但刘视若珍宝,因此,他的书斋名表达了甘心一辈子与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为伴的志向。扬州八怪之一、清代著名书画家金农史称“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干卷”,他年过半百才学画,却“涉笔即古”,三句不离好古之情,于是他干脆把自己居室命名为“尚古山房”。更妙的是有位美国经济学专家汉•琼斯博士有斋名“万宝全书斋”,原来他书斋中的那台电脑连接着好几家美国著名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他写作时,如需查阅什么资料,只要轻轻一按计算机就能得到,这无异于贮书万卷,好比“万宝全书”么?!二以藏品直接命名。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有次喜得金农所绘《扫饭僧》之画,大约也是有缘,他不久又觅到金农所书的“梅花诗屋”斋额真迹,欣喜不已,也学起金农“尚古”之情,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梅花诗屋”。上海滩以研究近现代人物笔名著称的陈玉堂的书房名为“百盂斋”,这是因为他以毕生精力,藏有上至始皇之前、下迄民国之后的水盂300多个之故。我国现代著名书画家吴湖帆,一次觅得书法大家欧阳询碑帖原拓四件,欣喜若狂,即名所居为“四欧堂”。
三以藏品间接命名。我国当代著名书画家钱君匋因为收藏着清代书画名家赵之谦“无闷”、包世臣“倦翁”、吴昌硕“苦铁”等3人的数百方佳印,遂从这3人中各取一字,组成“无倦苦斋”命其画室。“无倦苦”蕴含哲理,以此名室,既可表达敬慕前贤之意,又有勉励自己钻研学问之志。我国唯一收集算具及其资料的陈宝定历50余年时间藏有数百种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古今中外算具,并于1981年在沪上最早成立私人藏馆。算盘用于计算,尤在丰收之年,更应精打细算,故他命其居室为“丰收堂”。
四以居室的对联来反映自己集藏的气度。清代著名篆刻大师邓石如因其用于书写的一方砚台系“铁砚”之故,乃取书斋名“铁砚山房”。这本无甚稀奇,称奇的是,他在书斋中自撰了一幅长联,气度不凡:“沧浪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佶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听其口气,其“铁砚山房”,不但是“合宇宙奇观”的美术馆,而且也是“收古今绝艺“的博物馆了。陈玉堂在其“百盂斋”中,也有自撰的对联:“方寸一隅上下千年,斗室之居纵横万里”,既写出了居室的简陋,也写出了其藏品的特征,堪可玩味。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紫来斋等。上海市人。历任《上海老年报》社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社主编、《九九关爱》网站顾问团团长等。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杂文学会顾问,中华文化促进会书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自1964年以来,在海内外200余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8000多篇,其中不少文章入选《上海杂文选》《时代领跑者》《文苑剪影》等近百部书中,著有《中华书房文化》《亚夫杂文选》《人生畅想曲》《黄昏风景线》《杂坛徜徉录》《名家斋号趣谈》等;主编《寿星列传》《三十六计新解》《中华名人书斋大观》《老年生活实用大全》(新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