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控笔能力与线条艺术的关系
作者:黎小红
从毛笔书写过渡到硬笔书写,时代一直在改变,社会不断在进步,文化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环境的变更而在持续创新。
可推陈出新的前提,是继承传统,自从有了书写,就有了控笔,虽然汉字的书体种类与线条艺术的风格一直在演变与发展,可我相信,我坚信,有了书写,就自然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如何控制书写来达到书写目的的方法和形式。
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下,对于延续发展及活跃了数千年的国粹艺术,我不敢冒昧或者武断地肯定自己的说法及想法是百分百正确。但,我始终相信,无论是毛笔书写,还是硬笔书写,不管写什么书体,达到什么高度的艺术造诣,它也难以摆脱控笔这一磨练性与原理性的书写过程!毕竟,书法创作,正常的情况下它是需要适当地配合好、发挥好手指,手腕,手臂的作用才能进行的书写。
古人言:善书者不择笔,善炊者不择米。对于技艺高超的书写者,无论哪种笔他都擅于驾驭,即便是笔毫粗糙拙劣,他亦能顺着一种数十年形成的潜在默契感,通过成年累月磨练出来的熟悉度,在纸上自由自在地把控笔墨的痕迹。所以那才叫善书者!
就默契感而言,不外乎是挥毫书写的过程中,对于手腕发力,来把握力度轻重及速度缓急的控制能力,这种感觉的形成,并不是短暂的时间能够拥有的,因为醮墨挥洒在纸上,它原本就是需要一些控笔的动作,如转与折,提与按,藏与露,方与圆等书写技巧来留下书者想要看到的墨迹。其实,这些都是一种内在积累的力量发生了质变,是肉眼看不到的,它就是控笔!
若要学好书法,学会控笔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首先,要知道如何去通过运腕来发力,怎么发力,其实在书写的过程,手腕是起到核心且也是不可忽视的作用,利用手腕、手指、手臂几个部位的相互结合来控制笔杆及笔毫的运行。
比如说:悬腕、枕腕、悬肘等控笔方式,针对不同的书体的形式以及字体的大小来择选控笔的种类。
不管是悬腕也好,枕腕也罢,其实并没有说写哪种字就要对应哪种控笔方式,毕竟,每个朝代的控笔都会根据书体风格的变化以及书家自身的喜好来决定,并不是一层不变,也不是墨守陈规的。毕竟驾驭毛笔的能力它具有灵活性!
可一般来说呢,枕腕就比较适合小字创作。枕腕控笔,意思就是把左手掌展开倚靠着右手的腕部,用左手来稳定书写的平衡,因为小字比较小,写起来会显得吃力,如果是悬起手腕来写,如果没有高超的控笔能力,那在创作的过程中,手可能会出现颤抖的现象,失衡而破坏纸张上的墨迹,容易出现败笔。
我们知道创作小字书法作品是很考验书写者功底的一种书写,蝇头小楷,属于一种高难度的小字创作,字的大小在0.5到1.5厘米之间,因此,它对握笔及控笔还有运笔都是想当讲究,要求也是很谨慎的。特别是对控笔,它需要有持久的稳定性,因为每一个字即便再小,它都会涉及到三个动作,包括起笔,行笔,收笔等。每根线条都要一丝不苟,细致入微,还要顾及到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排列,才能把每一个体积如此窄小的汉字写好写到位,来达到整体创作布局的章法完整性。那是需要磨练出一定程度上的控笔能力才会体现出来的书写水平!
纵观历史上诸多书法大家的经典传世作品,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受后世之人的膜拜与效仿,其精美作品的说服力,也是最本质的因素大概是在于线条艺术本身,而书家倾注其毕生之力,皆在专研线条艺术的独创性!
因为书法本是一种线条艺术的技法展现啊,书家也是需要融合前人的书写经验,在如何琢磨各种线条形式来创新出符合自己审美,以及自己想要的艺术效果。可想而知,那线条艺术风格一旦上升到属于书家自身独当一面、独树一帜的艺术造诣,他得磨练出有多深厚,多老练的控笔能力才能形成高境界的书写能力。
众所周知,唐朝书法家颜真卿,以其自创的颜楷著称于世。而北宋书画家赵佶,以他独创的瘦金书受世人所公认。个人认为,他们的书法风格是各有千秋,都达到了一定水平的艺术高度,造诣深厚,功底非凡。其实,就线条艺术而言,要区分他们最大的区别,无非在于对书写线条时所进行的控笔!每个书家控笔能力及运笔形式不一样,那所写出来的书法面貌当然是不同的。就书家自身的学习及创作经历而言,他们每个年龄段的作品风格,都迥然不同,而且非常明显。这不难理解,书家在晚年,对于艺术审美,控笔能力,书写水平都达到了一种整体上的创作高度,那相对于年轻时的书写,那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磨练,升华的过程,那功夫可以说是非数十载年岁所不能及!
唐朝书法名家颜真卿,其楷书在中国楷书史上,名列四大家之一,书坛历史影响力非常之大,从颜真卿年轻到年老时的经典传世作品中的风格来看,《多宝塔》,《勤礼碑》,以及《自书告身帖》风格反差有点大。我们在碑帖中所看到的大多范本,是书丹墨迹后的匠人碑刻,还有后世拓印。与书法家在世时,所书写的墨迹有点本质上与形态上的区别。但为了区别风格上的异同,其每个时间段的创作,在点画,在结构上,也就是在线条的形质上,区别是很明显的。如颜真卿在44岁所创作的《多宝塔》,虽然今天看到的只是拓本,其书风倾向于唐朝“尚法”的社会大环境,受薛谡,诸遂良等初唐书法家所影响,其结构端正稳重,严谨庄严,强劲舒展。
与他在老年71岁所创《勤礼碑》,在笔法,字法上,风貌上相差甚远。主要是形态上,有种雍容含蓄又深邃的自由之美!用笔豁达,开朗,巧拙,不像是年轻时的严谨,端庄。可那是书法家晚年时,笔法过渡到成熟的阶段性象征,是作者距中年经历到晚年时的心境,意境,书境的改变!
所以,从笔法与线条风格来看,书法家的控笔驾驭能力在内在的本质上,由严谨到豁达,从端正到雍容,从舒展到含蓄。那便是非一般的控笔能力的高度升华!
对于控笔能力与线条形态的关系,笔者不得不提北宋著名书画家赵佶,且不论画,就说书家,书法及书法艺术形态的演变过程。艺术家赵佶乃北宋皇帝宋徽宗,他一生即不长也不短,活了五十四岁。至于后世怎么评论他及他的命运,总之在过去将近一千的漫长历史中,不管正面还是负面,他的故事确实很精彩!他的一生即辉煌也特别悲哀,对于政治,作为皇帝,他的命运是悲哀的,可在艺术史上,他创造了不可磨灭也不可忽视的一页,他注定是无比辉煌的!笔者重点要提的就是他独创的瘦金书!
书家赵佶在年幼时对书画艺术就体现出了非正常天赋与浓厚的兴趣,作为皇子的他在少年时代,在他还是端王的年代也是时常把自己沉浸在书画艺术领域里的状态。因此,19岁登基坐上皇位,在23岁的青春年少,就创作出了具有瘦金味道的楷书《千字文》的书法作品。书风端正、瘦劲、挺拔,在点画之间可见师从于初唐大家褚遂良的《阴符经》,在运笔提按、转折出现的书写痕迹。
而在其中晚年所创作的《牡丹诗帖》,风格又是另一幅更为惊艳而又精美的画面。这幅书法作品,用笔圆润丰腴!、飘逸洒脱、形态华丽贵气,形态看着非常地脱俗柔和!线条的质感也非常地流畅自然,瘦挺却尽显丰满骨肉。这是赵佶书法作品中最为成熟的高度艺术修养的表现。其创作年龄大概在五十岁左右。
这与早年的楷书《千字文》,相较,《牡丹诗帖》便是瘦金艺术气息最为浓厚的书法艺术体现,后者的线条形态及质量,更为精湛,更有难度。前者瘦劲却似乎缺乏圆润的骨肉,显得拘谨。而后者是十分舒展,飘逸,洒脱,线条的形质亦是丰腴而又华贵。它是登峰造极的艺术深度及高度的展现!可想而知,他一生中,每一个阶段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从形态上,风格上,可以牵引出书法家背后的控笔及运腕书写能力的本质演变!
就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与北宋著名书画家赵佶,两位都是卓越非凡,独领风骚的艺术家,如果真要在艺术上一比高下,或估量价值,那还真的不好说,我总觉得他们所书写的长横特别的相近,可书迹的事实,在形质上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每个书家都有自己的对控笔与驾驭书写的能力,都有自己对艺术审美的标准,我们不能总拿自己的喜好去衡量去判断去主观地评论。毕竟那都是历经了千年的考验,都是书法艺术史上璀璨夺目的星辰。
可是,一番对比后,我们可以从书家自身,以及两家相较,历史对他们的评价、他们自身所创造的历史影响力、艺术价值,都没办法比较,但朝代一前一后,都是楷书大家,一个创立了颜体,一个则创立了瘦金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都可以在艺术历史舞台上首屈一指,可以吸引万万千千颗眼球集于一身!
这一切总总的罗列,我想它阐明的并不是书家地位及能力的比较,而是就于书法艺术而言,其实,他们的进步,带动了历史的进步,否则,它便成了生僻冷门的艺术被历史遗忘在某个角落,无人问津,甚至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无影可觅。
这一切的根源,除了对书家自身的努力,重点要说的还是一路伴随着刻苦琢磨的原始书写能力的积累,控笔能力的提升,提升到一定程度上的高度,倾注毕生之力去书写的线条,最终被历史定性、标签、命名。
历史书家们的艺术之路,作为千年之后的我们不可能去搜罗出成长变化所出现种种的痕迹,哪怕翻阅史书,史料,它对于个人或某段历史也只是轻描淡写,不能完全代表这个人的点滴,丝缕痕迹。但是,唯一值得欣慰的便是他们在世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从这些一系列的作品及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变化,我们可以更为深入的了解到书家在某个时间段所创造的价值与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每一个时期的书写风格,都意味着一种书写控制能力及艺术审美的范畴。而大多数书家在晚年或中晚年所体现出来的艺术表达的状态,终究是书写水平,控笔能力的转变,才通过表面的线条艺术的风格体现出来!
因此,以史为镜,除了可以知兴替,还能通过书家的人生路途,汲取其精华,来弥补自己在精神营养上的所需。
学传统书法艺术至今十五余载年岁,我自知见识功底浅薄狭隘,因此,在日常书法教学的过程,不仅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写作,也要拿另一部分时间研究书法艺术史,时间塞得满满的。更为重要的是我对书法艺术的求学求知路途,需要更多的疑惑与未知来鞭笞,提醒自己——我想更加深入地贴切对线条艺术的琢磨,对历史书家的探索,对一些我所喜欢的书体停不下节奏地去保持斟酌与热度,一切的一切,终究是为了控笔能力能改变,线条形态能更自然顺畅,看着更加精致,也更加能富有灵动与质感。
多年来,我总是反复徘徊在控笔及运腕的问题还有它与线条质量,形态上的关系,内心不断地疑问与反问,控笔能力是日积月累的过程,线条形态是这过程所表现的结果。因此,严格来说,它们是存在正比关系,也是辩证关系。
我曾在学校的课堂上,常常对学生提到控笔及运腕的事情,而控笔,也是学生们每次写字前要去做的惯性动作,在传授他们如何正确科学运腕后,就是加强控笔与运腕的熟悉感,让学生养成一种对书写技巧提升的基本修养,毕竟,不管是毛笔书写还是硬笔书写,它都存在控笔能力与运腕技巧的事实,若要写一手漂亮的字,这控笔及运腕是基础,它也是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所要掌握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相信历史书家要是还存在于世,对于书写,他们是特别讲究控笔能力的锤炼,把每一个汉字的书写技法都烂熟于心,把每一个字的精致度都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卓越超群的他们被称为书法家!因为那高超的控笔技艺,以及那精美独特的线条艺术!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透过表象看本质,就控笔能力与线条艺术而言,它确实也是一段不可磨灭亦不容小觑的书写进化史!
关于控笔能力与线条艺术,就此简述一人所见。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密不可分!
2022.9月27

作者简介:黎小红,女,广东韶关曲江人。生于一九九一年腊月末,青年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专职书法教师,目前擅长隶书,楷书,小楷,瘦金体,规范字。独立编写过系统硬笔书法教材,曾获评全国规范字书写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称号。书法理论代表作《论瘦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