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醉书香
吴玉梅/文
《千里共婵娟》是李凤志老师的又一部散文集,他从1996年开始著书,至今已有19部著作问世,一年一部。我真诚地称他是高产作家,他却激烈地反对,他说:“我不敢称作家,顶多也就是个业余作者。”这就是“布衣凤志”,他的网名,一个无论如何的光焰也不许黄袍加身的“业余作者”。
六年前,凤志老师的散文集《但愿人长久》付梓,赠送给文朋好友,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我怎么没有凤志老师的《千里共婵娟》那本书呢?我仔细翻了一遍书架,也没有。于是,我向凤志老师讨要,凤志老师玩笑地说,我也没有啊,正在构思中,下一部书就是《千里共婵娟》。终于,他的《千里共婵娟》在千呼万唤中问世了,完成了他的心愿,也满足了文友们的期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六年前的约定”。

翻阅着凤志老师的新作《千里共婵娟》,我发现,他还真的是时时不忘自已是一介“布衣”。为他的19本著作作序的人中,几乎我都认识,没有名人大家,多数是普通文友。有他的老师、他的朋友、他的同学、他的学生、他的女儿,他的同学刘璟元就为他的六本书作序。《但愿人长久》一书的序是他的学生于晓梅写的,而这本《千里共婵娟》的序又是他的女儿写的。一个“又”字,说明女儿已经不止一次地为父亲的著作作序。父女互为作序的有,但不多。凤志老师和他的女儿是我见到的最优秀的父女,他的女儿在大学期间就出版了一本散文集《李家有女初长成》。
早就知道凤志老师受其父亲的影响,酷爱读书,酷爱文字。他的父亲是乡村中不可多见的“文化人”,家里保存了一般人家没有的竖着排版的没有标点符号的全是繁体字的线装书几十套,凤志老师最初的文学启蒙就是这些故纸堆。他在父亲的指导下,一字一字地啃,一页一页地背。慢慢的,他和这些故纸堆成了莫逆之交,后来又陆续地读了四大古典名著和大量的现代小说,在无意之中打下了文学的基础。有了女儿后,他又用父亲的精神影响女儿,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女儿也走进了文学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就。
小山村的“书香门第”,生长起来的三代人薪火相传,让我在凤志老师的每一部书中,都心存一份羡慕与感慨:羡慕的是凤志老师的幸运,生在如此的家庭,有一个好父亲;感慨的是凤志老师是如此的执着,一生活在文字中,痴心不悔。

李凤志先生
读凤志老师的《千里共婵娟》,倾听他对着婵娟的倾诉,时时与他的文字发生激烈的碰撞;时时与他的文章产生强烈的共鸣;时时被他那唯美的思想所感染,所净化。他一路走来,掬生命之灵光,发灵魂之善感;采缪斯之颜色,涂文学之彩苑。他把自己的灵与肉都交给了文字,虽然早已实现了他的文学三部曲之梦:读书——藏书——写书,但还是陶醉其中,不能自拔,虽年过花甲,书卷气却愈加浓烈。
说到书卷气,《千里共婵娟》的书名本身就是书卷气十足,这句话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也许凤志老师对明月情有独钟吧,在他的这部散文集里,竟然有16篇文章与明月有关,而且放在第一集,标题就是《千里共婵娟》,足见凤志老师对明月是多么的酷爱!多么的心仪!多么的寄托!多么的赞许!他描写月色,遥望月明,平仄月光,朦胧月下,守望月初,悟佛月魂,缠绵缱绻,顿悟悲欢,一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月在眼前,人在他乡。把酒问月,持心问情。对酒当歌,乘风追思。沉沉相思挂在树梢,轻轻絮语诉于月亮。夜夜守住月的流光,天天守住月的情愫,千年不悔!”
陪同凤志老师徜徉在月色之中,时时与他一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映像:一位飘洒的文人,用一樽举起明月,在一杯琥珀光里,映现着他内心的激荡与月光的融合,通过一樽清酒,在完成生命的举重若轻。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在举杯邀明月中,获得了生命的尊严,实现了精神的价值,创造了现实的美感。这就是明月下的凤志老师,站在月光的菩提树下,禅悟,净化,救赎。
陪同凤志老师畅享山水之妙,时时与他一起“背起行囊,借一缕和煦吹春的暖风,挟一壶月下独酌的陈酿,唱一曲大江东去的浩歌,离开繁华喧闹的都市,沿着前人开辟的茶马古道,投入到名山圣水之中,去自由自在地游历与求索,去物我两忘地欣赏与感悟,去深刻辩证地总结与宣传,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这就是山水之中的凤志老师,游走在山水之间,融入,合一,永恒。
同题文章难写,对于我尤甚,因为词穷啊!写着写着就捉襟见肘了!就家徒四壁了!就黔驴技穷了!凤志老师则不然,16篇,篇篇有新意,篇篇有异景,篇篇有禅悟。在他的一篇《月夜凭栏》面前,我驻足了,我迷惑了,我有点淘气了。早知道风志老师夫妻恩爱如初,他常常情不自禁地炫耀自己妻子小芬的才貌双全。一次,一个朋友故意揶揄道:“小芬也一般化吧!你是没见到过美女搂着东施叹西施吧!”凤志老师立刻给在座的各位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家小芬40岁从乾安调到市里来时,有人还当大姑娘给介绍对象呢。”看到他那份痴相,大家哄笑了。英雄也有气短时,再刚烈的男子汉也有缠绵悱恻之时,在《月夜凭栏》里,我读出了凤志老师的一份孤寂,一份无奈,一份挣扎,一份思念,一份......他“独自倚着栏杆,数着繁星点点,摇曳着的是心中如柳丝般的牵挂。曾经千百次地呼唤一个名字,在心中辗转绵延,让人无法入眠,任由那份苦涩在心底千回百转,痛楚成心酸的呐喊。世间情字多变迁,苍茫的月色中,孤单的身影,犹如天涯飘零的孤雁。恨亦无法恨,聚也不能聚,那种落寂与凄然,那种苍凉与孤独,冷漠得一如月亮的清寒。”我仔细地玩味着,是对往昔殇情的追忆?还是为赋新诗强说愁?权当是后者吧。也许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有一个小秘密,无论怎样,凤志老师笔下的月色美不胜收,就让我们的灵魂随着那淡然的月华化作雄鹰飞驰,去寻觅星空深处的天籁,去读出婉约如诗的韵致,去感知久远深沉的古意,去品味生命轮回的飘逸。

早就读过凤志老师的多部作品,但是真正相识却是在一次酒桌上。那次是朋友宋永学为《松花江》编辑部南迁送行,找几个朋友小酌,和凤志老师不期邂逅。那次相识,凤志老师给我的印象是,对酒当歌,风流侠士。相识后,就有了几次共饮的机会。凤志老师好酒量,但是,他微醉不失志,中醉不失态,大醉不失德,主张朋友间喝的是投缘,结的是文缘,留的是情缘。可是,在这本散文集《壶中乾坤大》一章中,我才真正认识了这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凤志老师。在这一章中,洋洋洒洒11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豪爽仗义,侠气十足,太白之风跃然纸上,其实,算一算酒量,凤志老师绝对超过李太白。18岁,第一次喝酒,是父亲为他的成年壮行,为他的知青生涯饯行,为他的人生剪彩。也许正是父亲的第一杯壮行酒的垫底,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历尽坎坷,不屈不挠。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有人说,性格决定文风,凤志老师说,性格决定喝酒,而且自创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我说酒为知己者喝”,这就是他豪饮的理由。和文友饮酒,豪气冲天,对酒当歌,最是风雅;和同学饮酒,山呼海啸,率性而醉,最是放浪;和亲属饮酒,把酒言欢,畅心达意,最是洒脱;和朋友饮酒,物我两忘,尽情尽兴,最是酣畅。他理解曹孟德的慷慨悲歌;他羡慕陶渊明的对菊自饮;他钦佩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他更欣赏“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然气势。而我最喜欢他的那种“为文赋酒不说愁,豪饮曾经竞小楼。此后觥筹无大醉,超然物外享风流“的洒脱。不过,他现在终于不再敢发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邀请了。医生明确忠告,再继续喝酒,不但心肝肺要受到损伤,甚至眼睛会失明,就是这一句话吓住了他。死不可怕,万一失明,不能看书,写作,上网,那是比死还要严重的惩罚,终于,他戒酒了。没过一年,前几天,他告诉我,碰到知己朋友,还是半斤八两地觥筹,真是性格决定喝酒啊!没办法,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凤志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朋友是第一生产力。他的朋友基本都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常引用“文字缘同骨肉深,天涯握手尽文人”这两句诗来和文友们唱和。他在一篇《文友赋》中深情地写道:“文友相交,如清澈之溪流,浓郁之香茶,纯正之美酒,绝妙之美曲。结交文友,可催人之奋起,修人之美德,长人之高雅,净人之灵魂。”一路走来,他执笔为文走天涯,潇潇洒洒交文友。正是这些至善至美的文友们的支撑,他才笔耕不辍,他才诗情勃发,他才尽情尽兴,他才《一天喝酒一斤八》。
在《天涯共此时》一章中,他例数文朋诗友如数家珍。在众多文友中,国内知名作家,吉林省十大藏书榜首上官缨老先生对他的教诲,影响,鼓励,鞭策是极大的,这位老先生也是我最尊重的学者之一,虽然没有更多的交往,但是,他老人家赠给我的两本书《艺人乱弹》,《艺文碎片》是我藏书中的之最。凤志老师用五篇文章来叙述和上官缨老师从结识到缅怀的几年交往过程,在这五篇文章中,我又见到了这位仙风道骨、温文尔雅、冰雪人格、浩然正气、重情重义、德艺双馨的老先生。同时,也感受到凤志老师的文章没有市井之气,没有腐儒之气,读不到佻巧媚俗,尖酸肆虐,张狂诟骂,形人之短,炫己之长的文风,正是受到上官缨老先生的影响。人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不可估量的。

在这一章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值得一提,那就是凤志老师的“述评兄”。初识这位“述评兄”还以为真是“兄”呢,读着读着,原来这位“述评兄”竟然是早就在网络走红的“懵懂人儿”,一位专攻格律诗词的女子,全球汉诗学会理事,白城市作家协会理事,“关东四狼”之一的才女,读了几篇凤志老师和“述评兄”的相识与相知,我读懂了。松原白城相距200多公里,他们却能够认知相同,兴趣相同,心有灵犀,惺惺相惜,因为,他们都喜欢诗词,都是50后,都有一个属羊的女儿,都是性情中人,都是酒中仙,最主要都通晓平仄,是古典诗词的信徒。凡此种种,几年前就通过凤志老师的博客略见一斑,二人诗词唱和多多,早就领略过“述评兄”的诗词风采。如今,通过《千里共婵娟》中的四篇结识述评兄的文章,更加地佩服“述评兄”了,也更加地艳羡凤志老师能够结识这样一位诗词知己,无疑会平添凤志老师的诗词底蕴,也无疑会增添两人的文化风采。
凤志老师和“述评兄”的交往离不开平仄。他们谈起诗词是那样的激越,那样的惬意,那样的钟情,那样的陶醉,那样的虔诚。为了探讨平仄,凤志老师几次驱车造访,不怕路途遥远,不畏严寒酷暑,不避男女之嫌。他们有时月下对酌,赏月赋诗;有时清茶一盏,推心置腹;有时觥酒行令,互相唱和,瞬间草成,令人艳羡!令人点赞!
凤志老师在《雪中人》一文中就举了五首和“述评兄”关于雪的唱和之词,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其二的唱和——懵懂人儿的《苏幕遮·雪鹤》原玉是:履薄冰,梳瘦羽。独唳寒汀,独唳寒汀曲。满眼冬云难驾驭。只恨当初,只恨当初虑。旧伤痕,新悔绪。欲语还休,欲语还休去。夜雪眠魂情几许?梦见乡关,梦见乡关侣。
凤志老师的《和懵懂人儿<苏幕遮·雪鹤>》是:过薄冰,寻鹤羽。巧遇街衢,巧遇街衢曲。浩特云低闻谶语。不怪当初,只怪情初虑。
旧时痕,新汇绪。欲语难休,寄语心诗去。夜伴销魂情万许。不见乡关,只见亭亭侣。
两词烈烈,两情真真,两心溶溶,具见功底,无限内涵。他们就这样在平仄中徜徉,在平仄中探索,在平仄中升华。他们互相欣赏,互相喝彩,互相激励。他们对诗词的孜孜不倦,对追求的锲而不舍,对夕阳无限的重新打造,让我有了不仅仅是羡慕而已,更多的则是高山仰止。
凤志老师说自己是文字的信徒。我点赞!徜徉在他的几篇关于秋雨,冬雪的美文中,我醉了,而且一醉不醒!

他的《秋雨落花》、《秋雨诗心》、《秋雨秋心》,让人颖悟其中,灵魂永恒;他的《雪中情》、《雪中思》、《雪中意》、《雪中魂》、《雪中人》,让人留恋其中,一咏三叹。他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他听冷雨,韵味十足,品秋雨,别有洞天,古往今来多少事,都随风雨到心头;他站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凝视雪地里一串串脚印,顿生感悟:上天把白雪恩赐给这个世界,是不是叫每个人认真地回头看看自己的脚印是正还是歪?雪,总是这么晶莹!淡泊!洒脱!从不与这个世界争什么,只有一颗玉一般的心。
凤志老师有一颗玉一般的心,正如他自己所总结的那样:“以山川为斝,一洗胸中垒块;以草木为笔,一描灵魂底色;以自然为知己,一吐肺腑之言。”
他用一片冰心滋润文字,诗意,洒脱!
他用一片冰心陶醉书香,销魂,空灵!

吴玉梅, 50后。有过十年知青经历,退休教师。喜欢文字,常有文章面世。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梅雨声声》,编著教材若干部。
(图片有的来自网络,感谢!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