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海著《黄河传》连载18
《黄河传》
张中海 著

第五章 鄂尔多斯兴亡(内蒙古)(一)
在这个世界上,如恐龙一般消逝的庞然大物比比皆是。
—[美]奔驰公司总裁办公室条幅
如果说黄河到宁夏已从容不迫,而到后套,那就更散淡平静了。在包头河边,在内蒙古湖所孕育的湖迹河上,扔一块石头,能看到它一圈圈荡漾的涟漪,似乎看不出明显的流淌。
早等在包头河边的友人看出我们一行人的疑惑,便搭话:“看不出流淌是吧?那你伸进手去试试。”蹲,探身子把手伸水里,随即又抽回来,水里有什么东西打得手背生疼。
显然是泥沙。大河毕竟是大河,平静中也蕴藏着凌厉的力量。也许就在这时,我们才知道了黄河的高含沙水流为什么能够“ 揭河底”,为什么能够摧枯拉朽了。
如果说宁夏前套的河有贺兰山庇佑,在后套,庇佑她的则是阴山。作为古湖遗迹的偌大草原,从来就是黄河子孙游牧一族的福地,因之留下了诸多遗迹:洪格尔岩画、天然石雕群、神秘的石人。 当然,也有全河上下都已消失而唯它新生的大湖乌梁素海。
曾几何时,包括大夏锥探不入的统万城,让大宋也战战兢兢的西夏,西夏的黑水城,不都像那不可一世的恐龙而被时光掩埋于流沙之下?黄河上游结束的标志是内蒙古托克托河口镇,至此,河流长已达3472公里,落差3464米。与青甘峡谷河道巨大的落差相比,在河套,无论前套还是后套,落差就微乎其微。所以,黄河在这里没有波浪。经过少年的孟浪和接近青年的激越,她走向成熟……
第四大湾:阴山下的草原与森林
距今三千万年、五百万年、一百六十万年前后,河套平原一如上游银川平原,在反复的地质运动中历经抬升、沉降、再沉降、再抬升过程,辽阔的古湖,受上下游河道溯源冲刷作用而逐渐消逝,逐渐发展为黄河河道。
黄河先北流穿过银川盆地,再东流横过河套盆地,至托克托又南折入晋陕峡谷,形成了5400公里黄河上下最大的几字形河套河湾,弯曲环抱鄂尔多斯台地,为黄河第四大湾。
如果说银川平原自生成那天起就有贺兰山庇佑,在河套平原,庇护它的则是阴山了。
这里,先让我们摘引侯德封先生撰、1937 年国立编译馆编《黄河志·地质志略》片段,看河套地理形制。
贺兰山北行至磴口山势渐杀,至绥远之临河境山势又起,东折沿河套以北与蒙古沙漠为界,是为狼山,高峰逾二千米。狼山东端以南安北间有色尔腾山,山峰海拔一千八百米至二千二百米。安北南与黄河之间有乌拉山,包头岚萨县归绥以北为大青山,北与蒙古高原相连接,南为黄河平谷……大青岭峰则在二千米之上也。故自黄河平原北望高原,自觉悬崖绝壁形势险峻,但赖巨沟急涧破山而出为北通蒙古之孔道。以上所述绥远各山均走向东西,东入察热境,统称阴山山脉。
阴山横贯黄河几字形顶部的北岸,绵延600多公里,高度在1000米至2000米之间,是以前华夏与游牧族最北分界线。阴山之北,沙漠瀚海,华夏人屯垦,只限阴山之南,唯一希望就是游牧者到此止步,所以就有唐诗“不教胡马度阴山”。但那又怎么可能?虽然那时游牧者还不被中原承认,但是他们却视饮马黄河应理应分。而黄河母亲又怎么凭空袒护一个,见外一个呢?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窿,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阴山于匈奴之不可或缺,汉人当然心知肚明。
南北朝民歌所颂的内蒙古河套境内分布六大草原: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鄂尔多斯、阿拉善。其中锡林郭勒最具代表性。
锡林郭勒,蒙古语是“丘陵地带的母亲河”,其间分布着20多条大小河流,470多个大小湖泊,还有乌拉善河一带40多万亩的芦苇荡。就是这一片草原,有史前巨兽恐龙墓地通古尔遗址,有原始人类留的印记洪格尔岩画,有宝德尔楚鲁天然石雕群,突厥人竖的神秘石人。多少年之前,成吉思汗就是从这里扬鞭跃马奔向中原,忽必烈在这里建了元上都,秦、燕古长城
横贯草原中部,明成祖朱棣五次北征留下了铭碑“玄石坡”“立马峰”……
遥远的北面矗立着阴山紫色的影子,影子下,大河静静地流淌。
大青山,自东向西横亘于内蒙古中部数百公里的山脉,是阴山山脉中段。由于属于断块山地,这就使它南北两侧极不对称。东南部巨大正断面,与土默川平原截然分开;北部则趋于平缓,与高原无明显分界。季节变化使这里的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炎热,春季常有大风,而大青山就如隔着南北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北坡干燥低温,南坡温暖湿润。活脱脱一座自然形成大佛的大青山,与它的象形石、峰林、冰臼群相呼应的还是它由于四季变化所呈现出的各有妙处的山色。疏林与高大乔木、低矮灌木丛相互交织,形成富有层次的立体空间。春天姹紫嫣红,夏天青山苍翠,秋天枫红桦白,冬季银装素裹,那高山草甸与环绕群峰组成的辽阔中,无论远眺还是近观,均可见变化之妙。大鸨、隼、马鹿、狍子、沙狐等一些珍稀鸟兽时常出没,给草原山林景致添了不少鲜活生趣。
野骆驼曾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分布,但至今在野外还有生存的仅这片草原和蒙古国的阿塔山,总计约有七八百只。野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驯鹿则被誉为“ 林海之舟”。两角似鹿非鹿,头部似马非马,四蹄似牛非牛,身形似驴非驴,故又称“四不像”。这种动物性情温顺耐寒,奔跑体力持久。内蒙古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族猎人,是亚洲唯一驯养驯鹿的民族。
蒙古百灵、樟子松、肉苁蓉……秋天,细细的苔藓让山石也变成了金色,地上的杂草带绒绒淡黄,选一块视野宽阔的山腰平地,听溪水拍打卵石所发出的潺潺轻响,极目远眺,火红的五角枫被夕阳映得仿佛点燃了整个峡谷,橘黄色的黄榆点缀其间,更恰似分层的烈焰。而在这时,灰黄的小刺猬,也会把软软的肚皮放在白天被太阳烤暖的石头上,睁着小眼睛,享受着夕阳西下所留的温热。机灵的灰兔,一下一下地撅着圆滚滚的屁股,仍在草丛间寻觅食物,偶尔立起前肢,挺着被厚实绒毛覆盖的小胸脯,左顾右盼。色彩艳丽的野雉,拖着长长的尾巴在山林间滑翔,不亲眼看见,你不会相信野雉也会飞得那么高,那么美。而四肢修长、形体健美的狍,奔跑于树林与山间,遇到清泉,就优雅地低下头饮上两口。毫无疑问,那搏击长空的雄鹰,就是森林动物食物链的顶端了,它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享受着王者般的自由。
赵武灵王与“胡服骑射”
如果从北京去内蒙古草原,火车驶出居庸关,放眼即是广阔的原野。
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想寻先入为主的塞外常见的黄沙黄色,没有。只有肥沃的原野:小麦、谷子、高粱、山药、甜菜……与预留的不能开垦的草原。
“ 草木茂盛、多禽兽……多大河”。正是这么一片风水宝地,多少年来,养育了匈奴、林胡、鲜卑、柔然、突厥、契丹一个一个剽悍勇猛的草原民族,十三世纪的大汗,也是从这里,发出了让世界震动的号令。
远古时代,人类活动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那些还没定居下来的游牧民族,更依赖自然的恩赐。阴山南麓黄河所孕育的沃野,正是内蒙古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正因如此,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古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
南下中原,这里也是最好的跳板。只要占领此地区,他们就可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而如果他们失去了这片沃野,也就失去了的依托。
而在另一方面,中原如要排除从西北袭来的游牧威胁,也必守住阴山峪口,否则,这些马背上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进入中原的心脏地带。
战国时代,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赵武灵王所筑长城,起于今河北宣化,中间穿山西北部,西北延入阴山,至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缺口。这段古长城仍断续绵亘于大青山、乌拉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东西长达二百六十余公里,高、宽五米。阴山南北,古城遗址至少也还有二十几个,几乎通向阴山以北的每一重要峪口。在这条时被突破的边疆上,中原王朝至少有阴山以北、阴山以南、黄河三道防线。
而仅有城堡防线是不够的,还要军队的“现代化”。为此,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赵国地处北疆,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他看到胡人穿的是窄袖短袄,和大赵传统服装的宽衣博带相比,更有利于生活起居,特别是狩猎、征战。再说胡人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显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他说:“北方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带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可是,“胡服骑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许多皇亲国戚反对,他的叔父也说:“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赵武灵王反驳他们:“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 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一方面亲自上门做工作,一方面召集文武大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并宣告:“如有谁再阻挠,这个枕木就是样子。”
先进思想和切合实际的改革,还得依靠专制和强权实施,在国民普遍蒙昧、官僚冥顽不化的情况下,强权也确实立竿见影,背后的妄议没有了,军队和百姓也都学着灵王,穿上胡服骑马练箭。赵武灵王的骑兵由此破天荒建立。以骑兵冲锋突击,骑战再结合车战和步战,攻防都具有了优势。
“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把今托克托、包头一带,尽收囊中。
“胡服骑射”虽然是一场军服改革,但是影响却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给华夏传统步兵、车兵以外,增添了骑兵兵种,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打破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旧俗,还增强了华夏对胡人的亲和力和胡人的归依心理,促进了二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周末年,民族矛盾激化,华夷之辨渐兴,至战国时代,各方各国已经形成一种崇尚中原文化、贬斥戎狄之俗的华夷观。在此情况下,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自然被胡人视为友好的表示。胡服令下达后,林胡王献马、楼烦王退兵,胡人觉得是华夷一家人了。以后盛唐的长安,时髦的女子,也往往身着一身胡服从长安街打马而过,浪漫诗人对酒当歌时,也以有一曲胡姬舞和胡家女侍奉身边而灵感大发。至于再后北魏孝文帝禁胡服胡语,全盘汉化,表面上与赵武灵王相反,但却是两极相通,民风民俗的改变促进了民族融合,即便今天,也有它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服装打扮从来就是一个时代的晴雨表,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难怪近代史学家梁启超评价赵武灵王是“赵之大彼得也”,把他比之俄国彼得大帝,盛赞为“黄帝以后第一伟人”。
可叹的是,这位勇于革故鼎新的一代英主,未跳出专制政体下你死我活的内斗,于公元前295年在父子相残的宫廷政变中被困沙丘宫,活活饿死。对此悲剧性的结局,梁启超叹:“使主父而永其年,则一统之业,其将不在秦而在赵。”
可是谁能知道呢?赵武灵王因父子相残而大业夭折,一统的大秦也二世灭亡,秦所创制,百代效法,但它的后继者又难以跳出似乎已经命定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这就不能不让人从更深的文化积淀中反思:“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云中”的云,包头的鹿
从托县一路到清水河,就是黄河的老牛湾。一个由于河流自然流淌所
形成的牛轭型弯曲河道,在民谣中被认为是神牛犁河所致。老牛湾鸡鸣三界。以河分割,南岸是山西偏关县,西邻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北岸是呼和浩特市的清水河县。既有雄关巍峙的气概,又有大河奔流的壮观,伴滔滔黄河,是绵延万里的明长城。明长城内,是一望无际的草原。1961年7月至9月,历史学家范文澜、翦伯赞等人,应当时自治区主席乌兰夫邀请,前往草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考察,印象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托克托古称云中,为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置,云中在阴山之南,黄河西来折南流之处。
云中古城修建始于比赵武灵王还早一百年的赵武侯,先在黄河西岸筑城,刚筑即塌,于是改在河东另择新址。据传,武侯选址时,一干人马见城址上空蓝天白云中有天鹅飞翔,整天都在同一地方盘旋。而鸟群下的地面,则光芒四射。经历了河西城址毫无来由的坍塌,武侯心中阴影顿散,认为吉兆,遂筑城并命名云中。
需要注意的细节是,云中选址,从河西退到了河东。
“终不敢窥河西”?
以上传说虽不足为据,但依现代城市建设的眼光看,托克托确是城址的最好选择。它地处呼和浩特平原中心地带,发源于阴山的荒干水,即今大黑河、武泉水,南面的白渠水,几水均流经平原而入黄河。水草丰美,宜农宜牧,还是训练骑兵战马的好地方。当时云中郡西部筑的九原城,即赵武灵王的牧马营和屯兵地。
古城现只有南城墙尚存,但已基本塌毁。2015年6月1日,当我们登上这城墙的时候,觉得登的像是一座小土山。城内陆表淤积土层较厚,出土过各时期的瓦当,北魏鎏金铜佛像、石刻佛像等。淤积应该是河水泛滥或灌溉所致。
尽管托克托城现在已远离了黄河,但查阅1975 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自秦汉直到清末,黄河都是从托克托旧城边流淌而过。
据内蒙古文物队考察,清末,黄河在与托克托旧城隔河相望的十二连城西北五公里的树儿坝梁南折而东南流,至十二连城下折而东流,在城东七公里的河口与黑河相汇,再折而东南。黄河河道的变迁西移,使旧托克托城包括原来河口远离了黄河。
与托克托相比,更能具草原标志的是包头。
包头以钢铁闻名。时人知道包头是一座现代化钢城,却不知它是多少年以来,由黄河上的筏子客一筏一筏划来的商业城市。
筏子何等了得,大的由200个甚至更多羊浑脱或牛浑脱组成,一筏可载20吨至50吨货物,一年来来回回,从上游西宁、兰州、银川采集而来的兽皮、毛毡、中草药等宝物,顺黄河而下,全部在包头的黄河码头卸下,包括当地内蒙古草原的特产出口,以晋商为主蜂拥而来的全国商旅,由此把这些宝物贩至当时世界各地,还把内地的茶叶、粮食、铁器制品运往上游边地。自1850年河道变迁,黄河码头移至包头南海子,包头遂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物资集散地和转运中心。
历史上的包头为蒙古族部落的游牧地,那时,草木掩映下,野鹿出没无时,牧人挥鞭一指:“包克图!”即“有鹿的地方”,从此包头就有了蒙古族命名的名字。
而汉人给它最早的命名是九原,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设一个县的名称。秦统一六国后,九原县变为九原郡。
秦筑秦直道,南起都城咸阳附近甘泉宫,北抵九原郡,终点就在今包头麻池古城。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可并行四辆战车,是军队调动也是和平使者和商旅往来的交通大道。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就是行至包头,又沿石门水北抵匈奴。
公元4世纪末,拓跋鲜卑建北魏,包头是北魏所设六镇之一。隋唐时期,突厥兴起,唐太宗派将击溃突厥,俘获10万余人,黄河以北为此修筑了三座受降城。今九原区敖陶窑子古城,即其中一座受降城遗址。
至明代,被尊为“圣狮”的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孙阿拉坦汗和他贤内助三娘子四进青海,六征兀良哈,称雄北疆,至隆庆五年,他所开发的丰州滩已有汉民5万。十年之后,增至10万;主持建立的福化城和归化城,使内蒙古西部逐渐成为蒙汉民族友好相处的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地区。在此期间,还废除了萨满教,将佛教引入蒙古族,其曾孙云丹嘉措为达赖四世,是达赖世系中唯一的蒙古族活佛。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前后,康熙第三次征噶尔丹,内地汉族旅蒙商、小商小贩及手工业者随军进入包头境内贸易,逐步定居;再以后,随着晋陕移民的大量迁入,形成较大村落。
清嘉庆十四年(1809),包头改村为镇。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包头城竣工,大同总兵马升率部万人驻防包头。1926年1月,平绥铁路通车,包头逐步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商业重镇。
走西口的工匠从蒙古族工匠那里学会了制皮、辫毡、乳品加工等技术,制作出牧民使用的皮衣、靴帽、马具、金银饰品、木碗等,同时,也把内地的酿造、木器加工、榨油、制砖瓦、铸铁等技艺传授给了当地的蒙古人。
伴随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包头“九行十六社”随之产生。老包头城垣建在大青山台地上,北高南低,雨季洪水穿城而过,包头土匪出入饭馆茶肆如邻家串门。土匪头子在城内有深宅大院,城外则匪帮成群。土匪中流传着一句谣曲,“妹妹想穿一身红,等哥哥打下包头城”!

个人简介:张中海,50后,山东临朐人,业余诗作者。落生时挨饿,上学时停课,没毕业继业。70年代以农为业,诗为余;80年代以教为业,诗仍余;90年代以商为业,余不见。后业终,余存。余孽。
上世纪80年代有诗集《泥土的诗》、《现代田园诗》、《田园的忧郁》三种;2015年后有《混迹与自白》、《雁哨》两种。另有短篇小说《青春墓志铭》《一片光明》、传记文学《一个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黄河传》多种。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