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海原县委书记周顺明,风靡全国的“龙江风格”推动者
“龙江精神”的推动者 周顺明先贤
作者•陈金龙
走进海沧后井村,有座破落的古厝,那里还有两棵一百多年的杨桃树。村里老人说,那是当过龙海县委书记的乡贤故居。由于他一家长年居住龙海、漳州,已年久失修而破败。

▲周顺明故居(林光斌供图)
故居主人叫周顺明,在70、80年代,历任龙海县委书记、晋江行署专员、泉州市委副书记、漳州市委副书记,大部分主政农业。在任漳州市委副书记时积劳成疾,于1986年8月24日抱憾地走了,时年57岁。

▲资料图|周顺明旧照
虽然时代的变迁没有留下他许多丰功伟绩,但他对龙海县的农业发展、晋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衡量的。
受进步思想影响 积极参加革命
周顺明,曾用名周步辉,1928年11月5日出生于厦门市郊区海沧公社后井大队(今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后井村内坑社)一户中农家庭。他爷爷周酒仁有6个儿子,周金粿是第三子,也就是周顺明的父亲。周金粿养育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周顺明是大儿子,排老二,他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还有两个妹妹,弟弟叫周顺真。父亲周金粿是种田老手,在生产队是一个老农,周顺明从小就跟父亲下地干活,学了一些农业知识。这为他日后领导莲花公社,甚至整个龙海县的农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周顺明祖屋(林光斌供图)

▲这张相片现存在周顺明祖屋内(林光斌供图)
周顺明小学就读于闽南颇负盛名的学校沧江小学(今海沧中心小学)。当时,彭冲(时名叫许铁如)、郑燧等中共地下党员恰巧到沧江小学办学、任教。1938年厦门沦陷后,沧江小学一度被迫停办。1938年9月,沧江小学的残余校舍被改办成战时民校。1939年下半年,海沧战时民校结束特殊的课程安排,恢复了正常上课。
正是在老师们传播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一批批受到鼓舞的海沧人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有力推动了海沧的抗战事业。1943年小学毕业后,周顺明顺利升到私立三都中学(今海沧中学)就读,他一边读书,一边积极参加抗日革命活动。1949年,他在漳州市海澄中学顺利高中毕业。
壮志未遂,任上病故
由于成绩优秀,又是进步青年,1949年9月26日在海澄县政府参加工作。
解放初期,周顺明参加剿匪镇反、土地改革、生产自救等一系列活动。1954年9月,周顺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福建海澄县委秘书室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县委农村工作部长。
1960年2月,福建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成为龙海县后,周顺明历任福建龙海县莲花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县革委会农业组组长、龙海县第五届人民委员会副县长。
1976年2月后,周顺明历任龙海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县武装部第一政委、福建省第三届省委委员。
1984年2月,周顺明担任福建晋江地区地委副书记、行政公署专员。1985年6月,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委时,他任泉州市委副书记,1986年5月,他调回漳州工作,担任漳州市委副书记(正厅级干部)。

▲ 资料图|时任晋江地委副书记

▲ 资料图|时任泉州市委副书记

▲ 资料图| 时任漳州市委副书记
1986年8月24日,周顺明任上病故,时年57岁。

▲资料图|周顺明旧照
周顺明育有六个儿子,儿孙们也是人才辈出。大儿子叫周雄伟,二儿子叫周雄澄,三儿子叫周雄毅,四儿子叫周雄鹰,五儿子叫周雄彪,六儿子叫周雄斌。大儿子、二儿子和四儿子都当过兵,现已退休,三儿子当过龙海市(今龙海区)浮宫镇书记,四儿子曾在龙海市(今龙海区)人大工作,五儿子曾在漳州市刑侦支队、治安支队担任过支队长,第六个儿子是漳州市龙文区公务员。
响应县委“舍卒保车”决定
牺牲公社2000多亩早季作物收成
1962年10月3日到1963年6月13日,龙海大旱了253天,这是闽南地区遭受千年未遇的大旱。时任龙海县委副书记杨保成综合各方面的建议,汇总向县委常委会提交“堵江截流,引水抗旱”可行性实施方案,最后县委书记刘秉仁作出了“先截堵西溪,再引水灌溉水稻高产地区的10万亩良田”的“舍卒保车”战略决策。
由于莲花公社玉枕大队地处九龙江入海口,堵江断流后,玉枕大队2000多亩早季作物会被淹沉,粮食基本绝收,起初大队党支部书记黄狗屎想不通。莲花公社党委书记周顺明觉得“堵江截流”决策利大于弊,于是他一边积极响应龙海县委决定,一边努力做通黄狗屎的思想工作。最终,使黄狗屎顾全大局,下定决心牺牲玉枕洲。接下来,周顺明让玉枕大队工人在整个堵江工程中,承担了最艰难也是最危险的合龙口的打桩任务,他时常出没工地,与工人一起工作、生活。最终确保了堵江截流工程的成功,解救了近半个县的10万亩受旱田。1963年,龙海县全年水稻亩产1063斤,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 资料图丨1963年5月北溪江东桥进行堵江截流
《福建日报》编辑部随即撰写了一篇《舍卒保车》社论,称“堵江截流,引水抗旱”这一招是勇敢的一招,也是聪明的一招。不过,也正因为榜山公社、莲花公社的自我牺牲,才保住了其他5个公社10万亩田的大丰收,也才有了后来风靡全国的“龙江风格”。当时,周顺明做出的这一“顾全大局、舍己为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举动无不感动全县,放到现在,都能成为感动中国的模范。
重视科学种田
当好用科学带头人
1979年6月20日,《光明日报》头版以题为《当好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带头人》纪实报道了龙海县委书记周顺明重视科学种田,使全县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并于1978年一跃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实现粮食平均亩产一千六百多斤的高产县。
该篇通讯显示,周顺明是在1976年开始任县委书记的,到任后,虚心学习,认真听取群众对改造农业生产的意见。他在工作实践中了解到,龙海县虽然是福建省的重点产粮县,粮食生产水平高,但过去在早稻种植上还存在不顾气候条件,过分强调“早”字的问题,影响了产量不再大幅度提高。不少老农对盲目强调“早”字提出过异议,县气象站干部也常常向县委会反映要适当推迟早稻播种期。周顺明根据长期参加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认识到粮食产量高低,水稻抽穗期与光照有密切关系,必须找出其中的奥秘。于是,他采纳了群众意见,组织有关人员配合福建省农科院派到这里搞高产试验的专家一道随行调查研究。有关人员和专家们前后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询问了社员和基层干部,查阅了1964年至1974年十年间的气象和粮食产量资料,画出黎明大队和龙海县“稻麦产量同抽穗后气候关系”图,从对比分析中找出了一种最优的增产方案。当科研人员将这一研究成果向周顺明汇报后,他很赞成,1977年就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多点试验,指导安排农事活动的时间推迟半个月光景。实践证明,这样做了以后,每亩产量多收了一百多斤粮食。当年,这种适当推迟播种期的做法,已在县内全面推广。

▲ 资料图丨《光明日报》1979年6月20日头版报道
周顺明长期在农业部门工作,当上县委书记后,还是一如既往亲自领导农业生产,并且亲自参加种试验田的科研活动。在科学种田的实验中,周顺明获得了许多经验,取得了领导生产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在周顺明的带动下,龙海县委会大部分常委都参加种试验田。
1977年,他在莲花公社同县农业局技术员和公社、大队干部、社员一起种试验田,亲自驾驶拖拉机落田,采用闽优品种,适当密植,科学管理,结果一季亩产达1150斤。1978年,又创造了早稻亩产1439斤的纪录。同年在东园公社推广13000亩,平均亩产达900斤。

▲ 资料图丨周顺明(右)在农业局技术员下田间调查稻谷抽穗情况

▲ 资料图丨周顺明(中)在莲花公社山后大队参加试验田稻谷脱粒劳动
为了搞好科学种田,周顺明十分重视农业科技队伍的整顿和建设,并关心和支持群众性的农业科研活动,先后把县、社一级的科研机构恢复和健全起来,充实了领导力量,使三十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归了队。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为全县多名劳动模范、农业“土专家”以及一部分曾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走专道路”的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平反,最终恢复了他们的名誉。
由于周顺明和县委一班人的带动和积极领导,龙海全县科学种田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日益显示出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巨大作用。该篇通讯报道,有不少农民“土专家”和农民技术员被邀请到外省、外县去传授经验,帮助兄弟社队搞科学种田,还有七人出国去做援外技术工作。
谋划晋江经济发展如数家珍
1984年,周顺明任福建省晋江地区行政公署专员。在晋江地区,他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几乎没有休息日。不到一年时间,他把晋江地区的经济情况调研得一清二楚。这从1985年5月16日出刊的《泉州工人报》头版文章《晋江地区将展翅起飞——访晋江地区行署专员周顺明》可窥见一斑。

▲ 资料图丨《泉州工人报》1985年5月16日头版报道
当天,周顺明精神焕发,黑红的脸膛显得格外自信,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如数家珍分析了晋江地区经济起飞的四个优势,如晋江全地区有四十万的港澳同胞,还有三百二十万的海外华侨,以及八百万祖籍地在原泉州府的台湾省同胞,他们都有爱国爱乡的传统,会积极支持家乡建设。还有,泉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风光秀丽,古迹众多,都有可能成为福建旅游中心地带。另外,晋江地区山海矿产资源丰富,近海滩涂面积有一百三十五万亩,可养殖的就有六十四万亩,加上内外海的捕捞,去年水产量已达二百八十四万担,占全省第二位,今年水产量排全省前列没有问题。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碳、铁矿、石灰石等。这些都是晋江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优势。
谈到晋江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经验时,周顺明表示,现在行署采取的措施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改造旧企业,重点是发展纺织、电子、食品三大行业,开发旅游、建材、能源、山海四大资源,真正做到把技术、管理、知识、对外政策作为四大窗口,发挥对内、对外两个辐射的作用。两个辐射就是通过引进技术,加以吸收、消化和创新,然后向内陆辐射、通过引进技术,多生产商品,向世界市场销售。周顺明短暂领导晋江地区经济建设所采取的措施,在现在看来,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986年5月,周顺明从泉州市委副书记调任漳州市委副书记(正厅级干部),2个多月的1986年8月24日,他在工作中病故。周顺明做事光明磊落,无时无刻不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群众而着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终其一生,他最显赫的政绩当属带动龙海农业科学种田,以及谋划晋江地区十年发展。
作者:陈金龙,海峡导报记者,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走访周顺明堂弟周秉亮、周顺明侄子周文超、周顺明四儿子周雄鹰等,海沧关工委林光斌提供周顺明故居、祖屋图及其人像。
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