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夜忆恩师
文/张羽飞
2018年10月18日的一场暴雪,在边塞新疆确实来的太早了些。
这场大雪,在清晨先是冷雨,迷迷茫茫;到中午后转暴雪,纷纷扬扬。从凌晨开始,就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让人们的心情一下子就肃瑟了。冷雨让清晨的梨城库尔勒市,却有朦胧的诗意,在细雨中有那么一点雾里看花的朦胧美,若是烟雨江南故乡的秋天,那一定是秋叶静美的……
十一点开始,鹅毛大雪挤占了天空,它正努力让天地一色,最终旷野被彻底颠覆,白,成了主色调,感觉不到丁点的鲜活。枝条上的喧嚣早已悄无声息,虬枝不再粗糙,鸟儿不再依恋它们,似乎视而不见,仓促地从它们的身边飞过,更加显现出寒冬来临的几份肃杀,旷野平静安详,不急不躁,心甘情愿的迎接沦落的荒凉。朔风凛冽,枯叶索索,极不情愿的挣脱枝头在旷野飘零,似一首传唱不衰的老歌,等待多愁善感人们的吟唱追忆。我在风雪声中仿佛听到了忧伤幽咽的歌声,那是穿越旷野、飘落沟壑每一片落叶的声音,悠长而寂寞,凄怆而悲凉.听着听着,我感觉到自己象荒漠中的红柳,孤怜怜地在寒风中坚毅柔韧地挺立,凛冽的寒风粗暴的撕开我单薄的衣领,这雪下的正猛,任它恣意正值老年的十月,混沌了天空,迷茫了远山,吞没了一切……
这是一个萧瑟了情感的日子,这是一个让思维发芽的日子,每一个叶片上都悬挂着透明的忧伤,衰老的叶片,应该怎样去抵御这初冬的寒冷?此夜,出奇的寒冷,辗转难眠,凌晨五点左右,却突然入睡,中学三年的恩师魏琪却走入我的梦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谁也无法阻挡别离,就如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相识一样,只能任点滴记忆化作期冀和悲怆,填满我在异域他乡的梦中。而中学时代的魏琪老师,便成我在西域边陲梦境中惟一而永恒的主题。
每次梦到老师,她仍在昏暗的窗下坐着,让我难以想象,如果没有信仰和一种执着,在那个远离城市的学校,整整度过了四十二年,如一束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别人,燃尽了自己,不知她是如何打发她生命中最宝贵的这段时光。她坐在窗下,除了备课,批改作文,就凝视朦胧巍峨的巴山主峰——汉山;每每夜深人静,她总是伫立窗前,品味汉江奔腾不息的涛音,在平凡的循环往复中陷入久远的回忆。我想,灯光、小径、窗户、台阶比我更了解、更理解她。它们朝夕相处定会听懂她的心音,在风霜雨雪和炎炎盛夏中,见证她深深浅浅的脚印。那是一串串怎么样的脚印啊!四十二年的简陋闭塞、酸甜苦辣、含辛茹苦、清贫至极、无怨无悔,每每想起这些,老师一定比她的足迹还要沉默。
二零零六年的晚秋,我到北京参加国务院主持召开一个全国扶贫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得知有北京对发汉中的特快,每天对开,全程八小时到达。会后请假回故乡探亲,主要是想看望中学时代的老师魏琪。我们家里其实已经没有什么人了,直系亲属大多分布全国各地,仅几个堂兄表弟,大多外出打工,一个堂兄也是多年未见,见面他就家长里短,哥哥嫂嫂一晚所谈,全是稻谷价贱,家庭困难,钱字为主要话题,基本没有共同语言,当晚我给两个侄子各送几百学费,吃了一顿饭,第二天一早就匆匆告别。
从堂兄家出来,就“搭的”直奔冷水区江口镇老师家,具体什么位置从来没有去过,但我模糊知道就在《汉阳书院》旁边,我问了多人,怀着虔诚、敬畏的心情来到《汉阳书院》正门,一副“千年汉阳读书尚友,四海名贤气节文章》的对联,将我带进风雨飘摇、危如累卵的南宋王朝。南宋抗金儒将、爱国诗人陆游在褒州(离汉中三十公里)抗金前线,同时创建《汉阳书院》。《汉阳书院》落成,陕、川、鄂诗书弟子纷至沓来,发奋攻读,昼则书声琅琅,夜则烛辉煌煌;爱国志士汇聚一堂,商议北伐,慷慨激昂。他誓志北伐,锐意图新,为有效抗金,办好书院殚精竭虑,脍炙人口的名句“铁马秋风大散关”就在此写下。我深深感受到书院那沉甸甸的文化底蕴和放翁先生那慷慨激昂的报国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走了又不由自主的停了下来,品读诗人和书院风雨千年的无尽沧桑。
我为诗人不平。在那个偷切苟安,腐朽透顶,是非颠倒,黑白不分,指鹿为马的朝代,认真办事、正直无私、不愿钻营、赤诚报国的人,是不会被信任的,更不会被重用。他曾多次上表进谏,由于位微言轻,均石沉大海,反被“罔议朝政”罪,贬谪绍兴府参军。
我先到母校《育德中学》,正好是星期六,学校无课,仅有门卫却也通情达理,讲明了来意,门卫就让我进到校园内,原来校舍依稀可觅,院内十栋教学楼栉比鳞次,红墙绿窗,窗明几净,操场也是焕然一新,全是塑胶跑道;魏老师住宿的那排平房已改成库房,门窗陈旧,油漆剖落,台阶左右的几棵香椿、刺秋、冷杉均已四人合抱,只是人去屋空。让我陡增“长亭外,古道边,夕阳山外山,晚风拂柳笛声残,今宵别梦寒”的那种惆怅苍凉。当我久久凝视台阶,没有了熟悉的身影,我的眼睛直接带给我了莫名的疼痛,我心中的台阶谁来承接?现在,台阶的主人怎么样?她还好吗!她的一点珠丝马迹也是支离破碎。假如,有什么不测,我该如何承接马上见到的实在?我不敢想象下去,因为我知道,思维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改变现实,我与魏老师的师生情谊起于这个台阶,分离也从这里开始,三十年后再返旧地,止步于这个台阶。那天,只为感谢恩重如山的恩师,在这里渡过说短也很漫长的求学岁月,它勾起我无限的深情回忆、留恋、惆怅、难忘。每到深秋,魏老师总是不停来到我的梦中,而她便是梦境中的主角,我想老师一定和我一样,希望以这种方式来延续断开的思念。
始终记得初中毕业,我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地区重点中学,那天,我看老师背过身去,竟然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九月的陕南,仍然骄阳似火,深情了师生依依不舍的目光。挥手,转身。再挥手,再转身,记不清无数次的重复之后,我和老师的眼泪早已泛滥成灾,汹涌了桥下的涛涛江水。就是那座桥,竖跨在我和老师的面前,距离模糊了我的视线,我却看到一个身影与我对望,久久没有离开……
记得在临别的前一天是个星期六,她最后一次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语重心长的问我为什么而读书,那时我仅有一个模糊的认识,有学问、有能力,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时她一改平时亲切和蔼的脸色,严肃的对我说道:你要永远记住,读书不能只有小我,为了自己,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识字的层面,要放眼天下,要读懂有字之书,更要读懂社会这本无字之书,达到这个层面才有意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书人要打破千古以来“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陈旧读书观,要敢于打破传统,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高远心志;要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天下;关注人民;要树立“修齐治平”的雄心壮志,更要把理论联系实际,把做学问与做人结合起来;要身系国计民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对社会勇于寻求变革之道,做到这些,乃达人生最高境界。做人要严于律已、达道、善良、忠诚、担当、清廉,此乃是深入到骨子里的一种高贵。老师以她特有的深刻、安和、知性、知足、悠雅的气质吸引着我、警示着我,仿佛我触摸到她饱经沧桑的脸孔,感受到她那沉甸甸的深厚文化底蕴,思考那极具哲理和睿智的思想,她的这种精神、气质,伴随着我走过漫长艰难的人生,直到永远。
她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中国古人把精神层面的东西看的很重。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耳。”构成一个国家精神的不是金钱,而是理想、信仰、抱负、美德的遗泽。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因为稀缺而变得更有价值、弥足珍贵,它是社会的净化剂,是经济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原动力。
这就是老师一直留在我心中最鲜活的印象,弹指间就是四十多年过去。
当时的我,要不是魏老师的关照,初中是上不下去的,父亲去了秦岭深处三百多公里外的“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生死难料,家在农村,劳动一天工值10分,价值人民币7分,年底分红,稻谷1斤市价值1角,我的学费、生活费就成了无源之水。在校三年期间,魏老师既是班主任老师,还带语文和历史,在生活上又象慈母,每月她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节省出5元给我,(那时的5元,可顶现在500甚至1000元的购买力还多)我才得以完成初中学业,周六还不厌其烦的为我补课、做饭……
参加工作以后,每每想起魏老师为我所作的点点滴滴,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回忆起她临别语重心长的谆谆教悔,及以后来信还经常叮咛,期望我以后无论做什么,首先要管好自己。若为民,无愧于良心,也要心系天下;若为国家公职人员,无愧于奉禄;不能兼济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就是对她最好的报答。
每每想起老师的这些教悔,是她影响了我的人生走向、价值取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参加工作以来,我的历程始终以老师的教悔为坐标,经历多个单位,面对钞票,诚惶诚恐;自己当了领导,开支一笔数量较大的财务费用,举轻若重,总要叫上班子成员,大家一起商议;审批一批贷款,战战惊惊,如履簿冰,手中的笔有如千钧。现在回想,的确受到魏老师的影响深刻。到三北及东北考察,看见皑皑白雪,有人陶醉于银装素裹的景色,我却想起儿时光着脚板上学的情景;穿行三峡,有人叹服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我却想起那些环境恶劣、缺衣少食的山民。我不喜欢出入灯红酒绿的地方,与如今流光溢彩的生活格格不入。多年来,坚持粗茶淡饭有吃就行,工资薪金够花刚好,为国家小吏多年,辗转多个岗位,恪尽职守,不敢懈怠。因为老师的教悔,鞭笞着我,如影随行。
那天我问了许多人,才找到她的家,那时不像现在,人人都有手机,我的出现,确实给了她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陕南的秋末,天是很凉,加之汉江汹涌辽阔,秋天上游农业用水减少,导致流域面积更加开阔,空气湿度很大,她已经穿了棉衣,满头银丝,戴着眼镜,腰不弯,背挺直,走路来咚咚有力,双目矍矍有神,说话吐字清晰,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
当天晚上,她象慈母一样,煮了醪糟鸡蛋,又加了红糖,多年在新疆,也经常吃醪糟,无论怎么煮,也煮不出她煮的那种温馨甜蜜的味道,晚上她又做了大米发糕和大米米皮,这是汉中的两道特色小吃,犹如到了我自己的家一样。那天晚上,师生俩谈到凌晨三点,谈新疆,谈稳定,谈国家,谈教育,谈她自己;谈到我在新疆的工作、生活情况,她特别强调新疆的稳定,她说新疆事关中国,新疆在二十一世纪国家层面和全局的极端重要性……我劝了她几遍,她非要看到我睡下之后,她才去休息。第二天凌晨,她又六点起床,知道我还要返回北京,随队到云、贵、川、皖考察扶贫工作,为我贱行,做了许多我爱吃的家乡菜肴,为我贱行。能吃多少呢,但必须得吃,那是恩师浓浓的一片心情啊!临别,我捧上两千元以表我的一点心意,她说她还要给我送路费,说我的负担重,花钱的地方多,她说她退休工资四千多,汉中物价低,根本花不完,她女儿还经常给她零花钱,我费尽口舌,才收下了我的一点微薄心意。最后我看她戴的那幅眼镜太旧,就把她戴的不能再戴的另一幅镜子装到包里作标本,回到新疆在乌鲁木齐找朋友,买了幅上乘的水晶石片的镜子,快件发给她,没有几天,她打电话告诉我,眼镜收到,看报纸、看资料清楚的很,从电话中我知道老师很高兴,我的内心略略好受一点。因为这一生,我能为敬重而如慈母般的恩师,做了点实实在在的事,我很欣慰。
那天我从魏老师家出来,看火车票到晚上返京还有半天时间,又“搭的”三十公里,到冷水区冷水镇红茶村何挺颖将军纪念馆,凭吊了何挺颖将军(何挺颖,中国工农红军井冈山时期重要领导人,后在攻打新余县城失败突围时受伤牺牲)。
二零零六年十月下旬看望她后,就再也没有见面,仅仅通过几次电话,没有想到与她竟是永别。在今年春节她女儿打电话告诉我,老师在去年重阳节的第二天早上,也就是二零一七年农历九月十日中午十二点,她在院子晒太阳,还戴着我送她的眼镜看书时,就非常安详的去了,享年八十八岁,无疾善终。听到这个噩耗,当时止不住的眼泪,打垮了我内心的坚强,顿感天倾东南,地陷西北,混沌一片......那次见面我看她的身体很健康,寿过百年是没有问题的,绝没有想到她却安详的走了。这是我从思想上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现实,临走未能亲自送她一程,我将愧疚遗憾终生。当时我在新疆第一时间到傧仪馆请了一个孝字戴在左臂,跪对东方为她送了纸钱,以遥寄我对恩师的哀戚,我想,她在遥远天国一定有知。
其实,我与魏老师有一种血浓于水,胜过亲情的师生亲情。尽管迢迢山水相阻,但一直书信往来不断,“青山遮不住,常牵挂,心相连”。“冉冉年华挡不住珍贵的回忆,万水千山阻不了深沉的怀想。”人间永恒的是亲情,一种无形胜有形的,有时甚至是超越时空的强烈牵挂和思念。今天,在老师逝世一周年的肃穆日子里,天降大雪,我写这篇文章来纪念她,她若九泉有知,她一定会很欣慰的!
作者简介:
张羽飞,笔名:秦岭、天山红叶、陕西汉中人。现居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诗词学会会员、现任和静县作协主席。在区内外刊物以署名、笔名发表政论、文学评论、诗歌、散文、杂文、随笔、新闻通讯等类文章,总计达三百多万字。编著《家风家教》上、中、下三集,《微信鼎新》15部,《茶韵》上、下集,2016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雕刻在记忆的石壁上》在全国发行。散文《天山明珠——巴音布鲁克大草原行》被国家级与省、部级刊物连载、转载,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电台电视散文栏目多次播诵、朗诵﹙汉语台﹚。多篇作品在国家与省部级刊物多次获奖。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