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民俗:吉祥安康的美好向往
文/荣光友
世代传承的贴春联、吃饺子等春节民俗,表达了人们祈求吉祥安康的美好希冀与向往。这些民俗事项具有沟通情感、增添节日魅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积极作用。
春节一般是指正月初一,即一年的第一天。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的这段时间。
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同时也是传统的“灶日”。古时候民间在这一天盛行“祭灶”的风俗。关于灶神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是这样说的:相传黄帝的孙子叫“黎”,负责管火,被奉为“灶神”。灶神被玉皇大帝封为“东厨司令”,专门监视人间的行为。灶神平时要把各家各户一年之中所做的好事和坏事统统都记录下来,等到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他要前往天庭,向玉帝禀告人间的善恶。到了正月初五,灶神又要回到人间,并根据玉帝的旨意,向各家“赐福”或“降灾”。为了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灶日”这一天,人们不但要在灶神画像前摆上供品,点燃香烛,叩头作揖等虔诚“祭灶”,而且在平时也要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等好好地表现,以求天神赐福,一生平安。当然,现时人们只能在某些乡村或民俗表演时才能看见“祭灶”了。
贴春联和放爆竹是春节期间最突出的两个民俗事项。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的前身是桃木板制成的“桃符”,起初板上并不写字,而是画门神神荼、郁垒的画像,用意是驱鬼辟邪。古人认为桃木能制服百鬼,因此早在汉代就有了制作“桃符”的习俗。公元964年的除夕,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在寝宫门边的桃符板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有的资料将该下联记为‘嘉节号长春’)。”相传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若干年代之后,贴春联逐渐成为了约定俗成的民俗事项。除了贴春联,有的人家还要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倒贴福字,将住宅打扮得非常火红绚丽。爆竹最初也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也是驱辟妖魔鬼怪。据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猓恶鬼。”这里的焚烧竹子使其爆响,正是爆竹的原义。后世的爆竹是卷纸火药做成,点燃发声的,也叫爆仗、鞭炮。鞭炮轰鸣,热闹非凡,给辞旧迎新增添了许多魅力。需要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因环保需要,有关部门对燃放烟花爆竹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应当遵守。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传统节日,因此,不仅涉及人间的人情世故格外地多一些,在古代时还要用鞭炮、门神等辟邪驱鬼;同时还要祭神、祭祖,祈求吉祥:1、祭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2、祭祖。悬挂老祖宗或逝去先辈的遗像,点燃香烛,摆上供品,由一家之主率领全家,依次瞻拜祖先。3、迎接财神。据说正月初五财神将降临人间。这一天商家和普通百姓都会打开大门,摆上香烛供品,迎接财神光临,祈求财源滚滚。4、迎喜神。古时民间传说春节天上必降喜神。因此,一家之主翻查历书,苦苦寻找到喜神“降临”的地方,焚化香表,鸣放鞭炮,叩头作揖,将喜神恭迎到家,祈求喜事不断、心想事成。
民以食为天。春节期间,为数众多的家庭都要积极花费钱财,努力改善生活。在除夕之前就要杀年猪、磨豆腐、赶年集、购年货,积极筹备佳节美食。除夕的团圆家宴,各家各户更是各尽所能,精心烹调:菜品丰富,菜名吉祥,美味可口,全家欢聚,尽享美食。虽然现时有的人家是到酒店里吃年夜饭,但美食和团圆的主题依然相同不变。如今许多人家在饮食上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健康养生,值得提倡。
除夕守岁,迎接新年,是古今相同的传统习俗。除夕之夜人们欢聚一堂,或喝酒聊天,或打牌娱乐等,欢天喜地迎接新年。自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观看央视“春晚”已成为了非常盛行的新民俗,值得点赞。
走进新年之后,欢度春节的民俗事项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正月初一,吃饺子、吃年糕。其寓意是辞旧迎新“年年高”。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辈发压岁钱,互祝吉祥(自然,在古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等节日忌讳是不能违反的)。在春节期间,人们或走亲访友,或闲谈聊天,或看演出、逛庙会等,欢天喜地欢度佳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舞龙舞狮踩高跷,兴致勃勃偷青菜(古时元宵节习俗之一)、观灯会闹元宵,欢度“年节”的最后一天。相传元宵节也是古代的情人节。当时的年轻姑娘因奉行“礼节”,不能外出与男子见面。但是在元宵节这天,姑娘们却可打破常规,观看灯会或会情人。据说有所成效佳话不少。
总之,春节民俗表达了人们祈求吉祥安康的美好向往。继续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摒弃某些不良习俗),可促进健康节日深入人心,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提高生活质量,并进而激励人们努力拼搏,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荣光友,男,汉族,1953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1971年被招工到五通桥盐厂工作,1974年参军,在西北某军区部队服兵役,退伍后,先后在峨眉山盐化集团、和邦集团等工作,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全日制教育大专、成人教育大学文化,2013年6月退休。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有关报刊杂志。最近几年,先后在《北京文学》、《望月文学》、《峨眉河》等杂志、澳门《华侨报》等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60多篇。现为《望月文学》特约作家。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