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患者那颗心——黑龙江省二院心内一科医护人员的风采,作者,金笔
序
我用我的金笔,一滴一滴铸成一行行赞美的情诗。
我用我的诚挚心,在眼前铺开的纸张上,把这群白衣天使的美好心灵绘制成华美的画卷。
难怪医务科的毕科长和事业发展部的高院长都说,有时间我们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医院。
终于弄明白他们的自信来于何方。
不幸叫我这颗脆弱的玻璃心染患疾病,来到了心内一科后才发现,这里的医护人员用他们兢兢业业的无微不至的心血浸泡着患者那棵多灾多难的小心脏。以心换心,硬是把一颗颗不完整的心变成了笑对生活的完好之心。
于是,我用我被治愈的心灵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的镜头,我只希望我笔下的花朵,能芳香四溢,带给更多人以春的永恒!
一,认真负责的医生团队。

科主任胡英华老师是一位俊俏的女医生,上苍给了她古典美的外表,更给了她风一样的性格和工作作风。她长得娇小妩媚,但走起路来却迈着男人的步伐。每天早上查房,她都是这样神速,一步迈成三步。我的病房从门口到一号床有三米远吧,她会一眨眼就迈过来。我坚信,她原来也不是这样,一定是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的。现在,是患者生命的牵引,让她必须这样,快速查明患者过去的十二小时有什么变化。她的身后是一群白衣天使,那些白衣天使进屋后一字形排开,用十分认真的目光看着她。主治医生往往拿着小本儿站在她旁边,倾听她的问询和新的安排。她平时说话柔柔的,嫩嫩的,可决定什么事的时候非常果决,简洁干练。
一次,我突然胳膊不会动了,去找医生,医生立即打电话把主任找来。主任的神速叫我想到“中国速度”。当武汉疫情爆发后,中国以最快的速度建起了两家医院,还创造了方舱医院,被世界人称作中国速度。我当时就写了文章和诗歌,赞扬这个伟大的“中国速度”。
此时,胡主任的神速,又让我联想到中国速度。不知她打哪儿来,反正她立即站在我面前,立即决定给我做脑部核磁共振检查。医护人员立即动手,我只感到超级快的速度就把一切办完了,而且当即就找来神内科的医生去看片子,给我会诊。
那一瞬间,我真的被深深感动了。我想到,在这个住院处,在胡主任的手里,每个生命都会成为最珍贵的宝贝!每条生命都不会轻易去往天国!因为胡主任和她的团队都是把敬畏生命放在第一位。
有这样的主任,才有这样好的团队,强将手下无弱兵。这个科的医生都非常年轻,他们个个神通广大,深受患者爱戴。在走廊里,挂满了患者送的锦旗,患者用他们最真的心酿造出最美的词汇,送给医生护士。
每次,我进医生办公室,看到的都是大家在认真地守候自己的岗位,一人有事,大家参与意见,态度个个那么好。夏璐,马龙、刘福宾几位我没有直接接触过,但每次有事,我的主治医不在,他们都积极的参与意见,很快就能拿出合理的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把问题解决掉。没有谁会爱理不理的应付了事。
有一次,我提出做颈动脉彩超,因为天天前胸后背痛,总感到那些斑块儿在作怪。我的主治医生说,主任不在,等主任来吧。这时,坐在对面的漂亮医生任颖副主任说话啦:可以给做。

这又是一个中国速度!只要是为患者服务的,符合规定的事,他们就会这样果断,既按规定办事,又不耽误患者的分分秒秒。
下面,我还要讲到三位医生,我愿意用我的笔把他们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

我的主治医生叫吴迪。曾经的小蘑菇头已长成飘逸的长发。她是个独生女,40岁,从医15年。她给我的印象就是认真果断。刚去的时候,她问三问四,问得全面仔细认真,生怕漏掉哪个点,给我造成危险。每次查房,她都目不转睛的盯着我,不停地把主任的话记在本子上,然后立即办理。
有几天,她叫我非常不爽。我口腔溃疡,咽痛,几天不敢吃饭,我和她商量能不能加点治疗的药。她说:你是过敏体质,不建议再加药了,以治疗心脏为主。
我很无奈。我对独生子女的印象就是:任性、刁蛮,一切以他们为中心,工作稀里糊涂,因为我带的研究生里,有很多都是这样的。于是我对她说:好听的话一大堆,你偏捡那些难听的话说,做个十全十美的人好,还是做个十全九美的人好呢?她听进去了,立即说,当然是做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她的话,颠覆了我对独生子女的认知。我明白,她无论在工作上还是个人形象上,都在追求着十全十美。
我们的对话很像母女之间。我走后很确切地相信,她一定会继续在追求十全十美的路上奔跑。
做完了彩超,果真斑块儿发展了,而且还比较重。吴迪医生进来了,告诉我:给你开了他丁类的药,它可以控制你的斑块儿,避免造成更大的身体损伤。
当时,我都感动得说不出话。之前的不爽荡然无存。才明白,吴医生的原则就是:该用的药,不说也用;不该用的药,说了也不用。
回到家很久,眼前还总出现那个漂亮的小蘑菇头。
史春医生不是我的主治医生,但他把我和所有的患者都当成了自己的患者。

我突然坏肚子去找吴医生的时候,吴医生不在,史医生和另一位女医生研究给我开药。后来,因为我是过敏体质,他们决定不用药,而是用其他的物理疗法。我回到病房后,史医生跟过来,非常认真又耐心的给我讲:人的身体是可以自行修复的,泻净了,需要补一下。然后他去了别的病房,帮我找来食盐和白糖,让我冲水后喝下去,还千叮咛万嘱咐说:味道不够好,但是可以调理你的身体。
那种细心和耐心,就像一个孩子对待妈妈一般。感动之余,我给他写了一封表扬信。我知道,短短的文字并不能表达我的心,也不能把他的伟大全部表现出来。

张希满也是一位男医生,高高的个子,看上去老实巴交。我出院时有一点儿弄不明白,就去找护士,护士告诉我,医生在休息室。当时是中午12点多,我着急结账,就闯进了医生休息室,张医生正坐在床上。我坚信,他还没有睡着,听到我找医生,就先坐起来了。他听到我的问题就去办公室,在电脑里查找,耐心的给我解答,而且做事有始有终,他会把患者们说的说的每一句话都放在心上,然后一件一件有步骤的去完成。这种踏实的工作作风,让我感到,贵院在管理上的成功。
在这里,我向所有的医护致敬!
二,不辞劳苦的护士团队。
这个科的护士团队非常年轻,个个美丽动人,一样的着装,一样的口罩,让我无法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让我无法称谓名字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有着一样的不辞劳苦的精神。
我不知每天每天,他们用他们的脚步丈量多长的路,加起来可以绕地球多少圈儿。但我知道,他们用他们的辛苦劳累丈量出患者生命的时间。
为了跟时间抢夺患者的生命,他们学会了小跑,为了留住患者的幸福,他们一趟又一趟,从病房到服务台,从服务台到处置室,三点一线,挨过一年又一年,枯燥乏味里,他们觅到了护士工作的快乐,单调无聊中,他们寻到了留住患者生命的价值。
脚步勤快的杨蕊,杨静,小肖,孙延平、贾婷婷,半个小时就跑进病房一趟,在床头的本子上记着患者的情况。

文静的宋丽丽,用药筐装满她忙碌的快乐,从不耽搁一分钟。从一楼把药取回来,分给每个患者,然后登记。有的患者手上扎针不能签字,她就说:我把药给您了,不要再管我要就行。她好像在开玩笑,但玩笑中饱含着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
会说话的大眼睛张赫,曲中直,每次扎针都会跟患者聊天,表面儿是唠家常,其实是转移患者视线,减轻患者因扎针儿带来的小痛。

以上只是他们工作中的一个点,沿着这个点画成一个圆,谁能想到他们付出了多少?
以张佳奇12小时的工作流程为例。
晚上五点多,她来了,告诉我明天早上做核酸和抽血化验,不要吃饭喝水。我能听到她在别的病房一遍又一遍重复着相同的话。
六点多开始,铃声一次又一次响起来,她从这个病房出来,又走进那个病房,为患者拔针,把打完的药瓶、针管拿回来放到专门房间,然后坐在电脑前登记。
键盘在星空下弹奏出一个医护人员永不停息的赞歌。
一个患者需要指甲刀向她询问,她走到便民箱跟前,打开箱盖儿,拿出来递给患者,又走进了一个病房。
又一个患者走过来问她,隔离病房有隔离的人吗?她手在键盘敲击着,嘴在应答:没有。原来,那个患者散步越过了警戒线,害怕了,来求证。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后,患者放心的走了。
夜深人静了,病房都熄了灯,整个走廊都静下来,她的灯还亮着,她还坐在那里,为医院,为患者看门护院。
清晨,门被敲响。睁开眼,她已站在门外,推着小车。
看着表,六点多,她挨个儿病房给患者做核酸,给需要抽血化验的人抽血。
患者开始吃饭的时候,她又坐在电脑前忙碌起来。
这仅仅是我看到的,我看不到的不知还有多少!
所有的值班护士都是这样。每时每刻做着他们该做的,做的像老座钟一样准确无误!
现在,我开始把我的笔墨归结到护士长。
就像有那样团结一心、任劳任怨的医生团队,离不开胡英华主任高尚的医德感染和高超的领导艺术进行管理一样,这样没日没夜为患者服务的护士队伍,也离不开护士长的领导。
这位护士长叫赵彦辉,她获得的称号可不少。她长得秀美文静。她不太爱说话,只是用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这里的护士能这样按部就班的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没有疏漏,与他平时的严格要求有关。没事的时候,她就会和护士坐在一起研究工作。她的婆婆和我住一个病房,老人80岁了,张口闭口就是夸她这个儿媳妇,在家,儿媳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在工作上又是一个有魄力有能力的优秀青年。
老人的评价很准确,每天中午,我都看到护士长来病房给婆婆洗水果,切成小布丁往婆婆嘴里送。我出院以后,需要一个标准的流水单。护士长了解到我的需求后,立即去别的科室拿来账单。仿照着给我制作了一个很标准的流水单,然后给我打电话告知。我去取的那天,是哈尔滨最冷的一天。天阴沉着脸,不见太阳。我没有做核酸,进不去医院的门,就在门外给她打电话。
门开了,她把流水单递给我。。我很心疼她,快速地喊着说,快回去,门口冷。
离开医院的时候,想着她为一个普通患者这样尽心的情景,耳畔回响着那一声声亲昵的“阿姨”声,我的心里升起了一轮火热的太阳。这样的医患关系哪会有矛盾,有的只是“冰霜不至”。

尾声
蘸尽东海万顷水,无法表达对白衣天使无疆大爱的赞美之情。擷串串音符,最美的赞歌无法表达感恩之心。那挂满锦旗的干净走廊是诗,每一首都是一篇总结。那宽敞明亮的病房充满爱的温馨。那不停响起的铃声,述说着医护人员的辛苦。明亮的灯光,总是把爱心和感恩之心点亮。文字结束了,拙笔难绘最美的风景。余音绕梁,期待还有续篇诞生。相信黑龙江省二院心内一科能把光荣传统传下去,为伟大的中国梦添上一抹永恒的新绿!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