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南第一藏书家李城外
和向阳湖文化研究
汪应泽
李城外,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于湖北省通山县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早在建国前就是当地的小学校长,李城外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爱上了知识,爱上了读书。初中时,李城外就开始对文学情有独钟,开始藏书。1982年,他以通山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北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5年毕业。2019年,因成果丰硕,被国家开放大学评为杰出校友。
李城外是倔强而执着的人,认准的事就会使出浑身的“解数”做起来,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他原本普通的公务员,只因一次偶然机会,在市志上读到一则消息,让他捕捉到咸宁一段名人荟萃的历史事实,他立即据此大做文章:1969年3月,文化部在咸宁向阳湖创建“五七”干校,一大批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及其家属6000余人下放向阳湖……他意识到,这段历史足以抒写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宏伟史诗!激动之余,他挥笔写下《向阳湖走笔》一文:“向阳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土地的富饶、风光的秀丽,更在于有一大批文学大师、艺术巨匠曾在这里劳作生息……如果我们朝花夕拾,让历史告诉未来,何愁全省、全国乃至海外没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咸宁、宣传咸宁、支持咸宁!”
不仅如此,从而立之年起,他便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利用工作之便,频繁进京拜会曾下放向阳湖的文化名人,如老诗翁臧克家、中央文史馆馆长萧乾和原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等,均受到了热情接待与积极鼓励。在以后的时间里,他先后采访了500多位京城文化名人。他边采访边写作,一发而不可收,有关向阳湖的名人专访、消息频频亮相于全国各地新闻媒体。
李城外在《咸宁日报》主持“向阳湖文化人采风”和“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栏目,并在咸宁市文联主办的文学季刊《九头鸟》开辟“话说向阳湖——城外专访”专栏,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不久,李城外又应邀在《人民政协报》《天津日报》《湖北档案》《武汉文史资料》等国家级、省级报刊开辟专栏,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中华儿女》《江汉论坛》《文汇报》《湖北日报》等刊物发表文章。 《身在向阳湖,心系周总理——访周巍峙王昆夫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长达万余字的《人在向阳湖》在《新文学史料》头条刊发。短短几年时间,因为李城外的大力宣传,向阳湖迅速从咸宁走向了全国,走向了海外。
1997年、2001年,李城外编著的《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下)和《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下)先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反映“五七”干校生活的回忆录和散文集。后者还被列为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书目,而李城外也因这两本书而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迈入了知名作家的行列。
从1994年到2001年,李城外从一个文学青年成长为有一定影响的知名作家,用了不到7年的时间。而由一个自由度较大的作家转型为一名有固定研究方向、且能被业内人士所认可的知名学者,李城外付出的努力非一般人所想像……
为了避免向阳湖文化昙花一现,令向阳湖的影响持久而深入,2000年6月,李城外发起成立了咸宁市向阳湖文化研究会。9年后,研究会升格为省级学会。研究会创办了《向阳湖文化报》,建立“向阳湖文化”网站,为宣传和研究向阳湖文化提供阵地。2009年6月,李城外又发起成立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一方面将向阳湖文化置于中国“五七”干校的大背景下来研究,一方面又将研究的视野由向阳湖扩展至全国“五七”干校。
2010年10月,李城外编著的“向阳湖文化丛书”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共7本,计有《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上、下)《向阳湖诗草》《向阳湖文化研究》《城外的向阳湖》(上、下),达300余万字,这是我国第一套综合性反映干校生活经历的大型丛书。其中,《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荣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并被日本著名汉学家秋野修二翻译成日文(上、下),在日本出版,同时制作电子版本发行,产生了广泛影响。2010年12月,国家画报《人民画报》隆重推出了向阳湖文化专辑。2013年,“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8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原署长宋木文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管理“文革”选题图书的回顾与进言》一文,重点推荐“向阳湖文化丛书”。该文很快即被《新华文摘》2014年第23期转载。2015年9月30日,《中华读书报》邀请李城外和作家王耀平、庞旸畅谈“五七”干校,且以整版的篇幅推出《“五七干校”研究:从文学到史学——“五七干校”出版物三人谈》一文。
随着向阳湖文化品牌在国内外被打响,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纷纷邀请李城外参加学术研讨会。他还受聘湖北省委党校硕导和武汉大学兼职教授。2014年4月16日,武大召开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湖北现代人文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心”现场论证会,李城外被聘为该中心副主任,被列为武汉大学文学院学术带头人,他的向阳湖文化研究获得了国内著名高校的认可。除了高校,他的研究成果还被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系统认可并受请邀请讲学——因他几十年痴迷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被学术界称为我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
李城外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与他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无畏精神分不开,而且与他丰富的藏书也有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在他求学的年代,因为爱读书,几乎将身边的朋友家的藏书全都借遍,仍旧不能满足他的强烈求知欲望,于是千方百计到市档案馆借阅,有时因阅读太专心,以至被管理员“关”在阅览室,成为“被锁在档案馆的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务员工资很低,除去必需生活开销,几乎所剩无几,却丝毫没影响他购书的愿望。他去新华书店看到心爱的好书,不管多贵,总会想尽办法买回家。他曾花三个月工资购买一套《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还有一次在武汉,一家图书馆处理旧书刊,他立即赶去拖回一千多册书。记得他有一次参加“全国民间读书年会”,利用空闲时间,在各书店收罗了几麻袋图书……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别人出差常喜欢逛商场,逛风景名胜;他出差却总是光顾当地的书店、图书馆、博物馆。
李城外从不打麻将,惟一爱好就是读书,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读书。无论出差在火车还是飞机上,他手不释卷地苦苦攻读,读书成了他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一日不读书,就觉得空落落的,像失去了什么似的。所以几十年下来,所积图书越来越多,数次搬家就因书籍太多,不得不搬!后来他又乔迁新居,空间不断扩大,他的书房“向阳轩”规模也随之变换成不亚于小型图书馆的格局:百十个书架排列有序,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随时准备迎接首长的检阅。这些书架上琳琅满目地摆放三万多册图书!据有关资料统计,现代藏书家,除了张元济、郑振铎、阿英等几个大藏书家外,所藏图书超过三万多册也是凤毛麟角。
他从15岁就意识到:阂读杂志报纸非常重要,就开始订阅复刊后的《人民文学》,几十年来从不间断;18岁那年他用积攒的钱在广州买一套线装的《古诗源》,定价7.8元,对于当时的他也是一笔巨款。后来他在县外贸局工作,他把工资全部用来买书,其中《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大部头工具书,都是那时期省吃俭用而购买的。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家里的藏书渐渐多起来。加之他长期在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担任领导,与京城和备地文化界人士交往甚多,获赠图书的机会得天独厚,由此藏书的数量大幅度上升。一次,通山文化界老乡组团去他的“向阳轩”参观,丰富的藏书震撼了每一位老乡,让他们大开眼界,异口同声地说:“不愧为全国书香之家!”
他藏书的目的不是玄耀自己的富有,而是为了写作,为了更快地查找资料。他像前辈阿英那样,对于前来请求帮助的朋友慷慨出手,从不吝惜。也为了报答通山县图书馆多年前对他的惠泽,在新馆开业之际,他将心爱的藏书分出几千册,无私捐赠给县图书馆。还不包括自己编著的《向阳湖文化丛书》《向阳轩诗稿》等40余本书刊和电子版《世界经典图书馆》等藏书,真可谓乡情浓似酒。
近些年来,李城外还先后被《藏书报》评为全国十大藏书人物,被湖北省图书馆评为"荆楚藏书名家"。由此可知,李城外的“向阳轩”,乃是当之无愧的“鄂南第一书斋”,真期待有朝一日能走近它一饱眼福!
作者简介:
汪应泽,安徽泾县人,自幼生长在芜湖,大学本科毕业。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在省市各大报刊发表散文、书话等作品两百余篇,前后出版《月亮湾听泉》《山水为我喝采》《安徽历代藏书家事略》《瞧,这些藏书家》等九本著作。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