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汉托护往事
文/高尚忠
宁夏北部平原的大开发,始于清代雍正初年。 雍正朝代以前,这里仅有一条修筑于唐代的古渠,即是唐徕渠,它的稍段可灌溉到平罗县城之北十余里的农田。
黄河西岸的大片滩地,因荒无人烟,在明代晚期沦为蒙古牧民放牧的天然大草场,他们称之为查汉托护,蒙语意为河湾牧地,或白色的臂弯,这一名称,既说明了这片地方的形状,也形容了这片地方的颜色,因为这片河滩地到处是白色的盐碱土,黄河冲刷出的地形如同人的胳膊弯。
康熙末年,查汉托护部蒙古牧民奉旨移驻黄河以东的额尔多斯牧区,留下了适宜开垦耕种的数百里河滩旷野。
雍正初年,朝廷在位于宁夏北部的唐徕渠流域设立了平罗县。为了开垦沿黄河西岸的这片滩地,朝廷派了工部侍郎通智到宁夏督办修造惠农渠(百姓俗称皇渠)和昌润渠。通智实地查看后,认为查汉托护河滩确实有开垦的价值,因此,他奏请朝廷,从宁夏各地调派十二个武举人,到平罗县协助开挖惠农、昌润两渠。中卫宁阳四百户田家营子的武举人田会蓝,被选中调到平罗。
田会蓝到平罗后,和挖渠民夫同吃同住在工地上,且带头挖土方,背背篼,不嫌脏,不怕苦,风餐露宿,殚精竭虑,整整干了五年,终于挖通了惠农渠和昌润渠。两渠开挖成功,需要招募大量的百姓到这里开垦荒地。其他武举人完成了朝廷委派的开渠任务后,叩谢皇恩脱离苦差,都纷纷返回了原籍老家,亲友团聚,安享太平。田会蓝却劝说全家人和亲戚朋友,带头从富甲宁夏的中卫,迁移到荒凉的平罗县黄河岸边的西永惠堡定居下来,仍然使用老家的地名,将这里也称呼为田家营子,并开垦起万亩荒地。
武举人田会蓝的迁移行为,很快传遍了宁夏各地,两渠沿岸很快搬迁来了上万户移民,朝廷也分别在惠农渠东设立了新渠县,在昌润渠西,设立了宝丰县。从此,三县人口连年增加,黄河西岸的滩地得到了开垦浇灌,真正变成了万顷良田。
乾隆初年,以平罗县城为中心,突发了大地震,昌润渠被地震毁坏,万顷农田,干旱无收,连年饥荒,百姓流离失所。田会蓝体恤民苦,仗义疏财,带头捐献出殷实的全部家产,亲率两个儿子和当地百姓重修昌润渠,从黄河上游的通吉堡开口,引黄河水入渠,全长近二百里。水渠疏通后,两岸百姓把他们一家人当做救星一样看待,民间长久流传着他们修渠泽民的感人事迹。后来,田会蓝病世,葬在西永惠堡,朝廷为了褒奖他的功绩,追授为“武德将军”。
后来,嘉庆年间,在昌润渠畔的平罗县正闸堡,出了一名翰林名叫俞德渊,终身在南方为官,曾担任过江宁知府、两淮盐运使。俞翰林为官期间,品德高尚,体恤爱民,廉洁奉公,因而名垂青史,并被载入历代县志,成为平罗人引以为傲的精神楷模。然而,开挖两渠,带头垦荒,仗义疏财的功臣田会蓝,至今也没有入籍平罗的地方志书。
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昌润渠,是宁夏的四大干渠。 相传过去每年立夏放水时,都要举行祭祀龙王的仪式,以祈求保佑渠道安全。四渠总龙王就是修凿惠农、昌润两渠的通智。
惠农渠,昌润渠竣工后,灌区内的八个堡,都以通字冠名,俗称通八堡。于是有奸人向雍正皇帝奏本,状告通智私贪天功,为自己树碑立传,收买民心,图谋造反。雍正皇帝下旨,定了通智死罪,并在惠农渠正闸桥上被行刑。由于通智蒙冤遇害,头虽断而身不倒。后来,乾隆皇帝为通智平了反,还追封他为四渠总龙王,令民间永久祭祀,百姓还在昌润渠旁修建了祭祀的龙王庙。
通智蒙冤遇害的传说,只是民间的一种演绎。正史记载通智并没有遇害,而是寿终正寝。
查汉托护往事很多,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仅此而已。
作者简介:
高尚忠,1964年生,宁夏平罗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石嘴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平罗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塞上》期刊常务副主编。
协办单位:《芙蓉国文汇》、《品诗》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九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