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助残模范许立云
作者/朱浩传
2022年6月12日,响水县南河镇八墩村一组,五保户老人周大桌去世,享年82岁。他无儿无女,先天性智障,最近五年瘫痪在床,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一直跟着侄儿王行成,侄媳妇许立云生活。人们都说周老爷子不知是前世积了多少德,才修来今生有许立云这样的侄媳妇,把他当成自家的老爹爹一样来侍候。
侄儿王行成,在宜兴某公司上班,建筑工程师,常年不在家,家里的一切都是由妻子许立云一个人料理。
许立云的二叔许本发,与王行成的姑父朱少立是战友。解放初期上过朝鲜战场,朱少立是连长,许本发是指导员,他们同是一个县的老乡,平时两个人闲聊时,朱少立得知指导员有个侄女,连长正好有个在读电大的侄儿。朝鲜战争结束时,两个人同时转业回乡,连长特地去指导员许本发家,看到二十出头的许立云姑娘,朴实大方,虽然文化不怎么高,但身体健康强壮,干起农活是一把好手。当时就被连长朱少立相中,恳请许本发做媒。没想到许立云与王行成一经介绍两个人就皆相中,等第二年王行成毕业时就举行了婚礼。
许立云结婚后不久,丈夫王行成便去工作单位宜兴,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回家,家里的农活都是许立云一个人干。虽然有公公婆婆,婆婆身体却不好,最主要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公公的另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周大桌,他先天性智障,无儿无女,五保户。
许立云结过婚后,有三位老人。婆婆与大伯周大桌不能劳动还要要人照顾,当时她公公也提出要把他们小两囗分出去过,让许立云跟随丈夫王行成出去,可以到丈夫的工地上打工,与丈夫生活在一起,家里由公公一个人照顾。可许立云看到家里的这种现状,怎么能一拔腿就走,决定留下来。家里的十多亩地,基本上都是许立云一个人看管,公公在家里做些家务,大伯周大桌整天东游西逛,有时还要人出去找他回来吃饭。
那时周大桌单独住两间草房,许立云经常去帮他收拾,洗衣服,洗被子,与之前相比,周大桌身上干净了许多,人们都说老王家娶了一个好媳妇。就这样,许立云一直没有分家,与三个老人生活在一起,她从没有嫌弃过他们。回娘家时,二叔许本发,经常会问:小云,二叔给你介绍的婆家怎么样呀?
许立云笑着说:还怎么样?侄女被你害死了。
许本发:那你就与他们分开过,跟王行成出去找点事做。
许立云:那怎么行?公公一个人照顾不了他们俩,还有那么多地。
许立云父亲,老党员许本富也很支持闺女:决不能丢下三个老人不管,农忙时你忙不过来,我们娘家人可以去帮一下。农忙时,娘家人总会来几个人来帮助收割栽种。
1992年,已经有两个小孩的许立云更加忙碌,婆母在这一年去世。许立云女儿五岁,儿子四岁,她白天干着农活,每天天没亮就起床洗衣服。等公公与大伯起床时,她这里的早饭已做好,她匆忙地吃完早饭再去地里干农活。
2000年8月30日,响水县境内,一夜之内,猛降水七百多毫米,大片农田被淹成一片汪洋,这就是响水历史上的8.30水灾。正是讯期,一连几天,农田里的水都排不下去,有不少土坯草房子都倒塌。在下雨前,许立云就把公公与大伯安排在自己家的瓦房内。幸亏她想得周到,大伯的两间草房子,在一夜大雨中倒塌,许立云与丈夫商量,再给大伯盖两间砖结构平房。大伯虽然享受政府低保、残疾补贴,哪里有余钱盖房子。许立云自己掏腰包,在大伯原来的房基地上,重新盖两间平房,这让大伯又有一个存身的地方,再也不怕刮大风下大雨了。
2011年,公公王快云生病去世,王快云在去世前几天对媳妇许立云说:小云,这么多年家里的三个老人让你受累了,你本可以和儿子出去打工,你为了照顾我们却留下来。我现在也要追随老伴而去,把残疾的大哥丢下来,我真放心不下。要不,我走后,你把他送去养老院吧?
许立云:这怎么能行?大伯这么多年已习惯了与我们住在一起,换了地方他一定不习惯。您忘了那年我父亲去世,我在娘家几天,大伯四处找我,差点走丢了?
王快云:是啊,你大伯虽然不擅用言语表达,但他心里像明镜似的,知道谁对他好,谁与他贴心,那几天他像丢了魂似的到处找你。小云啊!你嫁到我们王家,让你受了不少委屈。你来我们家这么多年,把家是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我们三个老人老有所依,我们面对你,每天都是好心情。
许立云:受什么委屈?媳妇侍候老人还不是天经天义的?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抚养子女是父母的义务,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职责,我说不上什么大道理,只认这个死理。
王快云:话虽这么说,真正能做到这些并不是那么容易。你几十年来默默无闻地做着这些事情,理解的人能夸你几句,不理解的人说你是傻子的也有,你本可以跟着我儿子去享福的。现在最不放心的,就是我走了,你大伯岁数大了,身体越来越差,不知怎么是好?
许立云:您放心,我一定会像从前一样照顾好大伯的,绝不会让他受一点委屈。
王快云:小云,这我相信,这只是太委屈你了。
许立云:都是一家人,哪有什么委屈?您别多想。
王快云去世后,大伯很难过,两天不肯吃东西,第三天许立云叫他吃早饭时,发现他说话没有以前流利,他平时也不肯说话。再帮他穿衣服时,发现腿也不灵活了,立即找车把他送到南河镇医院,初步珍断是脑梗。这时,周大桌已七十出头。镇医院离家有十几里路,家里孩子也大了,她就医院家里两头跑,晚上叫儿子去陪床,白天她负责在医院照看大伯。经过医生及时治疗,许立云一周的细心护理,大伯的病情很快好转,医生建议回家休养,按时吃药,定期来复查。这种病是慢性病,根据他的条件,没有必要长期住在医院,这是大伯的第一次住院。
2013年夏天,正是插秧时节,大伯周大桌又生病了。这次是肠胃炎,先是呕吐,肚子拉了一天。许立云买来药让他吃也不见好,一天拉了近十次,许立云要带他去镇医院,大伯怎么也不肯去。他是心疼钱,他虽然智障,他知道这么多年来,侄媳妇在他身上花了不少钱,他从来不能挣一分钱,收入就就是低保和残疾补贴那一点,他死活不肯去医院。
许立云:大伯,你不去医院会没命的,拉肚子可不是闹着玩的。许立云虽然不是医生,但她知道,拉肚子严重脱水是很危险的,何况大伯这么大岁数,哪里禁得住这么拉下去。
周大桌:不去、不去,死不了。他从来没有这么犟过。
许立云:你再不去我可生气了。她不得不板起面孔,提高声调吼起来。大伯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看到过侄媳妇对三位老人发过火,只好乖乖的地上车。
到了医院,经医生诊断,是急性肠胃炎,幸好来得及时,否则后果很难想像,毕竟是上了年岁的人,经不起折腾了,立即住院治疗。
这一住下又是七天,大伯在医院,每天要送饭来,衣服要每天换洗。家里的秧苗本来是打算自已栽插的,现在都雇插秧机栽插,十多亩水田,光是插秧机费用,就花了三千多块钱,季节是不等人的。她不在家,儿子儿媳又不怎么会干农活,她也不放心,为了照顾大伯,实在走不开,钱多花就多花点吧。等大伯出院时,秧苗已返青分蘖,许立云把大伯接回家,顾不上喘口气,立即装运化肥给秧苗施肥,她家的庄稼从来没有不如人。她是家里家外一把手,丈夫王行成常年不在家,她对家里的农活样样在行,扛一百斤的化肥,走在窄窄的田埂上,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小心摔倒。撒化肥、打农药,这些正常是男人的话,她一个女人都能做。
2017年,大伯周大桌脑梗再次发作。这一次虽然在医院治疗十几天,最后还是瘫痪在床。几年前的肠胃炎当时虽然治好,从那以后,或许是年岁大了的缘故,一吃荤腥就会腹泻。成天都弄素菜给他吃,大伯又想吃鱼肉类,肠胃炎又不能吃这些。现在瘫痪在床上,大小便都不能自理,身子有一百六、七十斤,许立云一个人给他翻身清洗都感到很吃刀,毕竟她自己也有五十几岁了。既使这样,许立云还会隔几天弄些肉菜让大伯解解馋。这样一来就加重了自己的负担。
周大桌每当看到侄媳妇为自己擦洗身体,不避嫌,不嫌脏,感到很过意不去:小云,我这糟老头子是哪辈子修来的福?这辈子有你侍候我几十年,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女又能怎么样?这辈子我是报答不了你了,我只有下辈子变牛做马来偿还你!
许立云:大伯您这说的是那里话,一家人怎么能说两家话?您没有亲生儿女,我难道把您扔掉不成?您就把我当成您的闺女就行。这么多年了,我们不是过得很好吗?
周大桌:我当然是过得很好,你却放弃了自己的好日子,都是我拖累了你。
许立云:现在政府政策这么好,您看您每个月都有低保金、残疾金补贴拿着。要说感谢,首先要感谢党和政府,有这样的好政策,让我们每一个残疾人都有好日子过。但是我们也要替政府想一想,小事不要去麻烦人家,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尽量自己解决,不能给政府多添麻烦。
周大桌:闺女啊!我这辈子能遇上你,不知是我祖上积了多少德?我一辈子是个无用之人,给社会给家庭带来很多负担,特别是让你受累这么多年,我真是过意不去呀!周大桌说着眼泪都下来了。
许立云:哪有啊?大伯。这不都过来了吗?这样不很好吗?您放心安度晚年便是。
2022年6月,大伯周大桌安然去世,他临走时面容安详,幸福满足的笑容挂在唇边,看不出有一丝遗憾。许立云早就为他准备好了寿衣,让他很体面的离去。丈夫王行成,与两个在外地的叔叔也赶回来,帮助许立云料理大伯后事。
许立云,今年63岁,嫁到王家近四十年。女儿今年36岁,早已出嫁。儿子35岁也娶妻生子,开一个小门市,做铝合金门窗,这几年生意也不怎么好。家里丈夫王行成一个人拿着工资,家庭经济状况,在农村也就是中等,不算富裕。
正如她公公王快云所说:小云,你来我们家,就像天边飘来的一朵彩云,给我们一家人带来祥瑞、吉祥。
许立云: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子,一个平凡的女人,用几十年的行动告诉我们:人心向善,不图回报,默默奉献,无私地为这个家庭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几十年如一日,照顾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大伯,你不就像那一朵绚丽多彩的云朵吗?娶到你的人是三生有幸,大伯周大桌遇到你是今生有福。
许立云,你好人有好报,一定会一生平安幸福!
写于:2022.08.07.
作者简介:朱浩传,男,江苏省响水县人。曾在济南头条,北京都市头条,海外头条,冰心文化传媒,中国长江文学社等公众平台刊发多篇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早年喜欢文字,没有把她当行当学,现在蓦然回首才发现她是:回眸一笑百媚生,魂牵梦绕俏佳人,世间冷暖她先知,亘古不变最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