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的回忆
作者/诵读/山谷幽兰
前些年,和几个朋友一起慕名去辽宁葫芦山庄、关东民俗雪乡游玩儿。那时这里天气不算太寒冷,可能由于雪乡刚刚启幕吧,游人很少。
一路走一路逛,顺脚走进一家编织店,炕上的一辆熟悉的老物件-纺车,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赶紧拍照留念,在征得店主大姐同意后我们上炕、盘腿坐好,调整好姿势,像模像样地纺起线来,还一边拉线一边唱着“手摇着纺车吱咛吱咛吱咛吱咛嗡嗡翁吱,纺线线呀么呼嗨”,哈哈。。。还真像那么回事,过了一把纺线瘾,也就勾起了一段关于纺车的回忆……
说起这纺车,年长的人并不陌生,我上小学就会唱《军民大生产》,其中一段的“妇女们呀么呼嗨,都争先呀么呼嗨,手摇着纺车吱咛吱咛吱咛吱咛,嗡嗡翁吱,纺线线呀么呼嗨”,这歌词一直记得。那时在农村家家都有这纺车,农家女孩子一般早早就学会了纺线,家家都纺线、织布、做衣裳。
由于当时农村物质匮乏,手头又没有多少钱,买不起洋布,一家人穿衣服都自己纺线、织布做,这种布我们称之为“家织布”。这种布做出来的衣服,厚实、耐磨,而且一件衣服可以兄弟姐妹几个接替着穿。
这种纺线、织布、做衣服可是一系列复杂的工程呢。当然我们主要需要自己做的是纺线环节,至于织布和做衣服就需要请织布师傅和裁缝去做了。
咱就说说这纺线,这线纺出来其实也需要几个环节呢,纺车这是必备设备,家家都有,一般都是请本村的木匠用木材打制而成。
记得那时我也就十四、五岁,我就跟着母亲学纺线了,因为我是家里唯一一个女孩子,所以从小就学会了做鞋底、钉鞋底、做布鞋、纺线一类的女工活儿。 
这纺线之前,我们首先要打棉胎,就是把整张棉花,做成无数个约六、七寸长,三四寸宽的棉花片,然后再用秫秸秆把棉胎放到炕上或桌子上搓成像山楂卷似的长条卷,最后再用这棉卷纺线。
这纺线也有技巧,右手匀速摇动纺车,左手慢慢往后拉动棉条,让棉条变成一条细线。纺出的线太细容易断,太粗了拉不动,也纺不出线来,所以也需不断练习才能纺出粗细均匀的棉线来。纺出一个橄榄型锭子换下来,然后再接着纺下一个锭子,许多个锭子就可以由织布师傅织布了。
师傅织出的布,俗称“家织布”,布织出来后再用染料在大缸里染成蓝色或黑色。那个年代一般都是这两个颜色,晾干,用棒槌在棒槌石上反复捶打,锤出光泽和挺阔,这样就可以找裁缝裁剪衣服了。
这种家织布厚实耐磨, 这做出的衣服还不能太小了,不能合体,必须要肥大,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农村家里一般都五、六个孩子,老大穿着小了,老二接着穿,老二穿不得了,老三接着穿,以后就顺着来,一件衣服几个人可以接替着穿,直到不能穿了为止。但因为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子,所以长这么大就只穿过一件这种“家织布”做的裤子,而且是新的,不是哥哥们穿过的,我的哥哥兄弟们就没我这么奢侈啦。
正因为过去有着亲身的经历,看到这纺车才倍感亲切,并唤起那时的回忆。回忆总是美好的,美丽的情怀却一直在心里挥之不去。 现在的这种纺车很少见了,现存的也只是为了纪念,如果谁家还保存着几十年前厚实耐磨的“家织布”,估计现在更是宝贝了。纺车和“家织布”,这些记载历史的老物件,可能大都进了博物馆,留在了记忆里,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山谷幽兰,北京市五星级志愿者,荣获2019年度北京“最美志愿者”称号。擅长散文创作,多篇作品在报刊和平台发表。喜欢朗诵,跟随专业老师学习诵读,曾获得东明播.诵艺术中心首届网络大赛第二名、京津冀头条最美诵读金奖。在多家文学平台做主播、团长音频总监,世界诗歌作协中国诗人作家网*中华一言诗文学十大官网朗诵艺术团金牌主播,希望在声音的世界里展现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