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清肃州庙
李森泉
大清康乾盛世时,到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准岳钟琪奏,升沙州所为沙州卫,迁甘肃56州县无业穷民2400户9600人到敦煌屯垦,是为雍正移民。到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廷改沙洲卫设敦煌县,同时设安西府,辖敦煌、渊泉、玉门三县。
正是大清王朝这个鼎盛时期,移民落户沙州的56处州县的子民,在沙州大地各个角落,以州县命名建起了五十六坊。而后以坊大兴土木建堡,也就是这个时候大清肃州堡等应运而生,为了以庙会形式管理本堡族民,各堡兴起以堡立庙,肃州庙等在沙州大地诞生。
大清肃州庙建于大清帝国时的乾隆年间,在肃州堡南今肃州庙村二组、三组交界处老河州沟处;庙址就在当地何家老庄子西30多米处。
大雪刚过的敦煌,寒风劲吹,滴水成冰,笔者受文友之托,为了写一篇大清肃州庙文,实地来到肃州庙走访农户,搜集素材,现场查看庙址处。巧媳妇有了油盐酱醋,也有了米,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问题,让后来者记住大清肃州庙。
肃州庙,为移民肃州堡一代的子民所建,是肃州先民集人力、物力、财力,不分贵贱,不管是有钱人家还是平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粮出粮,有匠人艺人就出人,集体为肃州先祖建起祭祀祠堂,逢年过节在庙会上参加各种活动。
当年参与修建肃州庙的何氏后人给我讲述了建肃州庙和当年庙会盛况的故事,让我铭记在心,抒情怀古,以飨读者。
当年肃州庙建成后,为了举行盛大的庙会,肃州人在庙东修了戏台,供戏班子演出,又在庙西修了一个交易自由市场,供参加庙会十里八乡的客人拴牲口、交易牛羊马驴、屠宰猪羊、买卖土特产等等。

肃州庙相比附近的西高台庙、平番庙、武威庙、河州庙等,建的早,规模大,是党河西岸老百姓赶庙会的最大场所。当年这一带人丁兴旺,乡贤才俊、人才辈出,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肃州庙用青砖青瓦所建,雕樑画栋,庙壁上装饰佛教图案、莲花、云雾花纹,刻着二十四孝图案,还绘有精忠报国岳飞、杨家将等忠烈图像,以示族人忠孝传家。
当年肃州庙周围一带的大户人家何氏家族,分为上庄何家,下庄何家;龚氏家族分为上楼庄子,下楼庄子;祁氏家族分为上墩祁家、下墩祁家;潘氏家族分为上堡潘家、下堡潘家;许氏家族分为大许家、小许家。由于人口增加快,开垦的土地多,为了解决春灌、夏灌、冬灌浇水难的问题,为了多种地解决温饱,几大家族的族长把众人召集到庙会上,协商后,组织家家户户行动起来,在肃州庙东引党河水,开挖了一条沟,河水流淌至河州堡,所以人们把这条沟叫河州沟。因此,后来不知情的人,因河州沟误把肃州庙叫成了河州庙,以讹传讹至今。
肃州庙,地处河州沟东,距今已二百多年历史。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至上世纪六十年代还在。后在破四旧,破封建迷信,打倒孔家店,扫除一切牛鬼蛇神时,被大集体搞条田整地时拆除了。刚解放时,肃州庙村设有学校时,学生上学都在庙上,至今在那时庙上上过学的长者还对肃州庙的面貌记忆犹新,和我交谈时,津津乐道,深深怀念被拆的肃州庙。
何氏老庄子居住的长者对我说,百年前的肃州庙可红火热闹了,那时生产力落后,又处在封建时代,交通通讯不发达,又没有电,又没有什么后来的电影、电视、卡拉OK、音响什么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娱乐活动主要在庙上。肃州庙就成了当地肃州人政治、宗教、文化、百姓们的活动中心和公共场所。
百年前的肃州庙,是繁华的,也是香火旺盛的。那时的肃州庙,每逢过年过节,初一、十五,庙会上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十里八乡的人们男女老少来庙会上赶集,有步行来的,有骑毛驴来的,有赶牛车、马车、大轱辘木车的,有钱人、地主、大商贩、达官贵人有骑着大走马的,有骑着骆驼的,有坐着花轿的,个别大户人家乘着四匹大红马拉的马车来参加庙会,庙会上游人如织,路上行人络绎不绝。
当年的庙会盛况空前,庙会上亲朋好友相聚叙旧、拉家常、话丰年,交流种庄稼的经验,说说谁家又多打了三五斗。年轻人来庙会,借庙会相亲、找对象,有穿的花枝招展的姑娘,有大家闺秀,也有小家碧玉,庙会成了青年男女向往的场所。
当年的肃州庙上五花八门,有戏台上唱戏的各乡演出的戏班子,有前来看戏、听戏、呆红火的各族百姓。有的老百姓来庙会,到庙市上交易农产品,有的做小生意摆地摊,有的卖小吃,有的献艺舞枪弄棒耍拳脚,还有耍杂技的民间艺人。可以说,当年的肃州庙上车水马龙,人满为患,有不孕的妇女到庙里上香求观音菩萨送子的,有进庙拜药神保健康的,有磕头跪拜求神保平安的,有进香求财神降福的,有拜文曲星求考中秀才举人的,有拜神灵保佑官运亨通的,有青梅竹马的年轻男女上香求婚结连理的等等。
据肃州庙村的长者回忆民间传说,百年前的肃州庙,每逢庙会,人喊马嘶,马蹄声、驼铃声、叫卖声,还有民间艺人的吆喝声,戏班子的铜锣牛皮鼓声、笛声、呐喊声、唢呐声,不绝于耳,整个庙会上从早到晚都沸腾了起来。才子佳人有表演琴棋书画的,手艺人有展演工艺品、雕塑品的。
肃州庙,庙宇高大轩昂、精致的雕饰花纹,用油漆蜡染的各色纹饰,显得肃穆庄严,让人心生敬意,敬畏庙里供的神佛、先祖灵位牌子、塑像。
大清肃州庙,是族人聚会、决断大事,教育民众行善积德,惩恶扬善,凝聚人心的公共祠堂,也是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光大祖业,弘扬先辈精神的精神家园。这儿不但是地方性家庙,祭祀祖先的祠堂,也是地方家族的社交场所;庙上建的戏台就是为了传承地方文化艺术,丰富众人的文化生活,寓教于乐,让人们向上向善,守正崇儒拜佛,弘扬敦煌文化精神、河西精神。
肃州庙旁边还设有学堂和仓库,让族人的子弟入学接受启蒙,让请不起私塾先生的穷人家的孩子有上学识字的机会,当时称为庙学。在庙旁建立的仓库,把征来的五谷粮食储存起来,由族长保管,如遇了饥荒年,自然灾害,给生活困难受灾的人家赈灾济困,给族人放舍饭度过艰难的岁月。
长者说,在太平盛世,肃州庙上不但有唱戏的戏班子,还有说书人、评书人;重大节日,十里八乡的人来庙会上听戏、看戏,不但有社火表演、舞龙舞狮的,还有专业演敦煌曲子戏、唱秦腔折子戏的,什么《老换少》、《小放牛》、《顶灯》、《磨豆腐》、《大保媒》、《张连卖布》、《打懒婆娘》、《小姑贤》、《告斧头》、《当皮袄》、《两亲家打架》、《尼姑赶船》、《全家福》等等曲子戏都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很受众人欢迎。当年庙会上可热闹了,还有比武打擂台的,摔跤的,斗鸡的,民间艺人表演吹火的、变脸的、耍魔术的,可惜庙拆了,现在只能从电视上看到。
古时候的敦煌,有堡的地方就建庙,有墩的地方就有祠堂,凡有井水处就有三里一小庙,五里一大庙,庙遍布沙州的乡村,肃州庙就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大清肃州庙,是古党河河西人民生活的精神家园。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节,庙会上每天好戏连连,有唱大戏的,有唱小曲的,有表演杂耍的,有艺人卖唱的;四面八方的民众来庙会上香,献香果美食,来庙会参加上酒会,观看艺人打铁花、打春牛、鞭打用泥塑的跪在庙前的奸臣秦绘夫妇。有观看各乡村来肃州庙汇演社火、踩长腿、走高桥,扭秧歌、打太平鼓、舞旱龙的;庙会上有宰牛羊、杀年猪的,有卖肉办年货的。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到庙会上香,求风调雨顺;农历三月三到庙上河州沟折柳、插柳、踏春的少男少女换上春装,寻花问柳,“河州沟边多丽人”。
到了清明节,人们到肃州庙上烧香拜佛,上香祭祖;五月端午节,庙会上看舞龙队表演,河州沟一池春水上赛龙舟,人们往水沟里倒些粽糕糯米,怀念千古的屈原。到了一年一度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人们赶来到庙会上参加集体拜祖活动;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带上锅盔、月饼、香果美食敬献到庙台香案,在庙上高台上赏月、献月、荡秋千、走铁索桥,合家团圆。每逢九月九日登高节,人们来到肃州庙,约上亲朋好友去登高,喝菊花茶,饮自酿的葡萄美酒,在庙会上玩个痛快。农历十月一送寒衣后,人们来庙上祭祖,看放烟火。可以说,一年四季的肃州庙都是红红火火的,香烟缭绕升腾,香火旺盛年年岁岁。
大清肃州庙,不仅仅是肃州移民的大美精神家园,也是古沙州子民寄托哀思,祭祖光宗耀祖,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建设生活家园,幸福乐园,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
我也是河西人,我的舅舅家潘氏家族代代在肃州堡生产、生活,我的根在肃州堡,身上流淌着亲人母亲的血脉。今天我来到肃州庙遗址前,不但认祖归宗,也是缅怀先辈,怀念已逝的先祖,悼念先人的丰功伟绩,在大清肃州庙前怀古、励志、感恩,献上美果美酒美食,为逝者招魂,献上花环。
大清肃州庙,我来了,在这寒冷的冬天。
作者简介
李森泉(笔名:山木),甘肃敦煌,国际诗词协会会员,《首都文学》编委,华人文学杂志社签约作者,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党政管理本科班,长期在基层从事文化、宣传、司法等工作,多次受到省市表彰。业余时间长期坚持诗歌、散文、小说、新闻等创作,在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上千篇,作品获得有关部门表彰奖励。在国际诗词协会、国际诗歌网、《见证中国崛起》组委会,组织的诗文大赛中获得银奖、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作家文学成就奖。在中国民俗文化诗文大赛中获二等奖,获第四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