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姑姑今年九十四岁了,我称她是个“九零”后。她小个头儿,一头花白的头发衬托着一张和蔼慈祥的脸。姑姑经常上身穿一件对襟的黑棉袄,下身是抿腰的肥棉裤,一双受封建社会束缚的小脚非常利落,常常是人还没到,就先听到了她爽朗的笑声。姑姑是一个积极向上,人见人爱的慈祥老太太。
姑姑其实是我的表姑,是姑爷爷和姑奶奶的娇女。姑爷爷听人说杨槐村有个人家好过,就把十七岁的姑姑嫁给了小她六岁的丈夫,那时姑父才十一岁,还是个孩子,出门坐椅子都得让姑姑抱上去。
姑姑嫁到了婆家,肯吃苦,守妇道,即孝顺又干净利索,是全村出了名的剪纸能手和打花糕能手。每逢村里和邻村家有喜事,都找姑姑帮忙剪带喜字的月亮和包角窗花。
姑姑最忙的时侯,是每年的春节,进了腊月二十一,全村叫姑姑打花糕的人排成了长龙。姑姑总是不厌其烦地照顾全村老小,合理安排时间,挨家挨户地剪纸打糕。她剪的纸和打的花糕,花样众多,形象逼真,人见人爱,人见人夸。
姑姑一生孕育了五个孩子,姑父在茌平上班,姑姑一个人在家起早贪黑,给孩子们缝补洗衣,做饭打食,每天还得护送孩子上学。
姑姑在生产队干活,也是一把好手,年年被队里评为先进社员。姑姑还是全村公认的好媳妇,婆婆长年有病瘫痪在床,姑姑侍侯婆婆那是没得说,每天把热炕头给婆婆睡,冬天总是先给婆婆把被窝暖热,再让婆婆去睡觉。有好吃的先给婆婆吃,姑姑从来也不怕脏,不怕累,把家拾掇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几十年如一日。
姑姑当了婆婆后,更是家里的一把好手,用心操持着这个大家庭。虽然上有老下有小,姑姑把婆媳关系总是处理很和睦,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
大哥结婚后,由于工作调动,嫂子和大哥去了东北工作。由于带孩子不方便,把两个孩子都舍给了姑姑。在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生活都很困难,一家人这么多张嘴要吃饭。姑姑总是精打细算,自己有时舍不得吃,也要让大家吃饱,一家人共同度过难关。姑姑每天除了洗衣做饭,还得下地干活,但姑姑从来也不叫苦叫累。
姑姑还乐于助人,她临村有个侄孙叫范小双,小时侯死了娘,父亲又娶了一个后妈。后妈心狠,小双总是吃不上饭,衣服穿的也是破破烂烂。姑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时常让小双住在自己家中。管吃、管喝、管住,含辛茹苦地把小双抚养成人。后来小双出息了,当了兵,成了军官。他不忘姑姑的养育之恩,每次回来探亲,都先去看望姑姑。还时常在姑姑家住上几日,孝顺姑姑,还经常给姑姑邮钱花。

黄玉华
后来姑姑搬来了城里,给二哥看孩子,和二嫂处得象亲娘俩,婆媳关系好,人见人夸。一九九二年我调到茌平城关医院工作,当时由于孩子小,单位上夜班倒不开班,婆婆家离得也远,孩子没人照看。姑姑就让我把孩子送到她那里,她一个人照看四个孩子(二哥两个,我家两个),给我解决了极大的后顾之忧。
二零零零年,姑姑的两个重孙女相继出生,那时大哥大嫂还没退休,姑姑也七十多岁了,还要继续帮助照看孩子,姑姑含辛茹苦,从来也没有抱怨过。
通过姑姑的言传身教,家风正气,和睦相处。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个个都很孝顺姑姑和姑父。

姑姑和侄女黄玉华
姑姑的煎纸在全县更是一流,她只要拿起红纸、剪刀,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她把这绝世手艺传承给了她侄女黄玉华,华姐小时侯经常住在姑家,几乎就是姑姑的亲闺女(现在黄玉华是茌平有名的省级剪纸传承人)。
现在姑姑虽然年龄大了,但只要剪刀拿在手,说剪就能剪出各种美丽的花鸟图案,丝毫不减当年的风采。姑姑现在还经常念着四十年代的顺口溜:正月开花满月香
二月开花见海棠
三月桃花红似火
四月梨花开满庄…………
姑姑心灵手巧,身心健康快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她经常自己做饭,包包子、包水饺样样都是好手。她老人家阳光快乐的性格、身心健康的作风,给孩子们带来了福气,她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一个福星。姑姑常说:“今天的好日子,得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给了我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指导:黄玉华 乌海)

作者简介:吕金爱,女,57岁,茌平区第三人民医院退休职工,茌平区老年大学学员,茌平区文联志愿者艺术团团员,茌平区博物馆志愿者。爱好音乐、文学、剪纸、画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