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诗、联对仗
(郭培友诗歌创作谈十七)
一.对仗
对仗的分类很多,有工对、宽对、正对、反对等一二十种,这些都是知识性的东西,教材、网络上均有,不再赘述。
对联与律诗中的对仗相似,只是字数、句数、用字均可宽泛一些,其最严格者也与律诗的对仗相同。
创作诗、联时,我们遵循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率对拍,平仄对立,形成意联。”六条基本规则即可。
这些规则都是知识性的东西,好比象棋的"马走日,象走田"。规则性的东西易学,写好对仗句却难,甚至我们写了多年也写不好,除了学养外,就是不清楚什么是好的对仗形式,这是一个写作与教学导向的问题。
二.不以正对、反对分优劣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 正对者,事异义同也”,即通过对事物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时段来描写、论述(事异),表现大致相同的主题、内容(义同),两句的关系一般是平行的、并列的。写正对好比学楷书是学书法的一个必经阶段,它也是学写对仗句的必经阶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 反对者,理珠趣合者也。”即采用上下联内容相反的对仗方式,使其主题在正反两方面相辅相成,变得更强烈,更具表现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说“ 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是针对赋体、骈文而言的。在诗、联中,正对且很多,反对较少,正对中的佳对也很多。诗是来表情达意的,不可能要求对偶的句子都是意义相反的。再者,像婚联、寿联、挽联、节日联、长联一般也无法反对。
因此,就像不能以绝句和律诗来判断诗的优劣一样,以正、反对来分对仗句优劣,在诗、联中并不科学,判断优劣的标准还是其思想性、艺术性。
三.如何判断合掌
部分初学者往往把对仗句写成合掌,其原因是不了解什么是合掌,不了解合掌是诗、联之忌,再一个就是过度追求正对。
王力先生提出:“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作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的观点。古今许多关于合掌的表述与王力先生的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是王力先生说“基本上同义”,有的说是“意义相近”。
合掌中的“完全相同”这个很好理解,如“赤县对“神州”,近期写神舟发射的“广宇”对“苍穹”等等。
因为“基本上同义”“意义相近”,这说明合掌与不合掌之间,并没一条像60分及格那样明显的分界线,而是一片开阔的分界带,以致产生争议。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其中凭、任,愈、更,因基本相同或相近,或说合掌,或说不是。
如何判定这个问题呢?有人看到相同或相近的词,不论什么情况,一律判定合掌,打击面过大,不利于创作。我们认为,作者表述的对象基本上是人、事、物,是实词,如祖国、九州等实词,多位于句中主语和宾语这样的关键位置,如果意义相同或相近,可以判为合掌;处在句中非关键位置上的介词,连词,助词等虚词,如果相同或相近,可不认为合掌。如“怪石堆山如坐虎,老藤缠树似腾蛇”。似、如,是同义,但非主语和宾语,可不算合掌。
因为总有一些句子无限接近合掌与不合掌那条没有的线,再进一步细化、争论,没有任何意义。
创作中,我们只要把握住主语、宾语这些位置,不用相同、相近的词汇,对句的选材角度离出句远些就可以了。
四.正对容易写劣
我们不能因为刘勰说正对劣,就认为正对劣,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的有名的正对比比皆是。但有一点我们是不能否定的,即正对容易写劣。
由于“多用同义词,既可以构成正对”的错误认识,我们的有些对仗句,就是下联换用上联的同义词来构成,以致造成了合掌,而反对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五.艺术性低的对仗
对仗的艺术性包括很广泛,如对仗的形式、立意、语言、修辞等等,我们这里只谈形式。艺术性低的大致可以分为不合格、低两个层次。
(一)不合格的对仗
合掌是诗联初学者易犯的毛病,被称为诗联之忌。(王步高先生比较宽容,称之为艺术性低的对仗句)既然是忌,也就是不合格对仗句。
(二)艺术性低的对仗
艺术性低的对仗可分为意近对仗和硬拼对仗。
1.意近对仗
任何人的创作都有一个提高的过程。我有这样的经历,就是所写的对仗句,在用词方面确实没有雷同,也就是说不是合掌。但是因为构思角度的雷同,导致诗句立意相似。我以前写环卫工的辛苦,记得有“拂晓披霞去,更深戴月归”句。词汇没有同义的,不算合掌,可以说“没毛病”。后来我通过学习与思考,认为这一类的对仗,虽然从形式上不是合掌,但其立意是合掌的,都是写环卫工辛苦,完全可以合到一联之中,这类对仗,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近对仗句”,属于艺术性低的对仗句。
当前,诗、联中出现这类对仗的占很大一部分。如写公园,上联写蜜蜂枝头闹,对上蝴蝶怎么飞,上联鱼下联蛙,上联写老翁下棋,下联就对大妈跳舞。或者上联写孩童,下联对翁媪怎么样。这样写,上下联的角度太近,它们可以合并到一联当中,就像古人说不骗孩童,不诓老人,完全可合并为童叟无欺来表述一样。
这样占用了空间,减少了容量,造成了语句意义相近而不凝练。因此,我们称之为艺术性低的对仗。这个问题应当引起诗、联的足够的重视并努力改进。
2.硬拼对仗
绝句是一种“成如容易却难精”的体裁。正因为它简短,所以最难藏拙,不像律诗倒还能以对仗来遮饰。
但总有人认为律诗高于绝句,这是没有道理的。像李白并没有多少经典的律诗,绝句不少,但并不影响他是伟大的诗人。
有时本来可以写成一首很好的绝句,为凑成律诗,非要塞入两联对仗。有的因功力不达,其创作过程,便是造出一联后,找它同类词硬接硬凑出下联,使诗联不自然流畅。名对的语句像高铁轨道,无缝焊接,自然流畅,而我们硬接凑的句子像绿皮车轨,有些七言句像红砖墙上的三块半砖,硬接起来,缝隙明显,读起来一顿一顿的。
六.对仗教学中的弊端
出现艺术性低的对仗的原因,除了作者学养不高外,还有一个教学导向的问题。教对联基本上都是老师出句,学员对句,而出句基本上是写景的,并且多是拿古典诗词中具有意象的《笠翁对韵》一类书中的词汇,如亭台楼榭、孤舟野渡、戍旅征鸿、西厢轩窗等等,重新拼接后写景的。做为练笔,也无可厚非,关键是只学《笠翁对韵》这类书是不行的,只天对地、雨对风,易引导学员依着对韵中的同类词拼接组句,易形成意近的对仗,易学成硬拼凑对仗的习惯。光出句收作业还不够,应当敢突破对韵书上的东西,附加练习要求,如我出天,你不能对地,你须对人或事;我出景句,你对情句;我出景句,你对人事句这样的要求。还须出些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流畅的,至少看起来是自己语言的句子让学员对练,才可能炼出艺术性较高的对仗。
七.需要学、练的几种对仗
(一)一景一景式
一景一景式对仗是最基本的对仗形式,古今诗联中比例很大,佳联很多。刚才说一景一景式容易写成艺术性低的对仗,是因为在时间、空间、事物上等,选取的角度太近,跨度、幅度太小。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联是平视,下联是仰视,如果都写成平视或仰视,效果就不佳了。
(二)一情一景式
诗联的内涵不外情景二事,景物尽管五光十色,一味去摹景写物,会觉得板滞。情怀纵使千头万绪,一味去抒情寄慨,也会得虚玄空泛。所以单写景、单写情,都不容易产生具体而生动的景象,如果将感情引导入景物,由于借景喻情,情景相生,则有许多的意趣。
可先景后情,如“悠悠照边塞,悄悄忆京华”。
可先情后景,如“白首多年病,秋天昨夜凉”。
可情景交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一虚一实式
实,具体可见,往往形成画面,给人以视、听、触的印象,反之,虚,则是抽象的,只有概念和理论的色彩。其好处就是能把景象、想象合为一体,形成细密而宏大的意境。如“鸟鸣千户竹,书枕一床风”就是一实一虚,致于先实后虚,或者反之,都是可以的。
(四)一景一人式
除情、景、虚、实外,还有“自然景物”与“具象人事”一景一人式的对仗,景与人可先可后。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五)扇面对式
扇面对艺术性好、感染力强,但写作难度也大。我们须了解,如果功力不济,不必硬拼硬造。
(六)流水对式
流水对指出句和对句在意思上上下贯通、一气相承的对仗。普通的对仗,上下两句所述的是并列的事物或是平行的事件,即使互换,原则上是不影响的。流水对则不同,两句有时间上的先后、逻辑上的因果等关系,不能颠倒,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上是一整句话分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流水对。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两句之间一般是承接、递进、转折、选择、条件关系中的一种。如拙诗
《高考思考》
郭培友
金榜题名期大考, 莘莘学子意彷徨。
场中奋笔挥珠汗, 校外忧心洒泪光。
十载悬梁拼此举, 一朝登第耀他乡。
选才纵有瑕疵处, 走出寒门药最良。
其颈联“十载悬梁拼此举, 一朝登第耀他乡”,就是条件关系的流水对,此两句不能颠倒。
八.审视对仗的作用
书画界没有楷书、隶书,工笔、写意孰高孰低的问题,诗、词、曲也没有孰高孰低的问题。但是诗界却有律诗甚至是七律高于其他体式的观点,这种观点也就相应拔高了对仗的作用。其实诗是一大文体,而对仗只是这文体上的一个小部件。客观地说律诗比绝句在格律上多了对仗这一规矩。大家公认的规律是,不论何时、何地、何事物,只要规矩多了,必定影响人的自由发挥。那么,律诗也必定影响创作者自由地发挥。
对仗只是对仗联中的一个环节,并且联的优劣,是由内容、形式的多种艺术手法共同完成的,对仗只是形式之一。
我们看到当今创作的律诗中的对仗句,大都合乎完美对仗的要求,但使我们眼前一亮的对仗句却很少。两联对得也很工,使我们眼前一亮的律诗却很少。
我们写作是为了表情达意,不是为了对仗而对仗。对仗只是作品艺术形式的表现方法之一。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它优劣的标准是由这些共同决定的。
比如利用高考选才,因种种原因,还有一些人对高考不满意,甚至有废除高考的呼声。但是,我认为它仍然是目前许多学子走出寒门的最好方法。王世贞说:“七言律不难中二联,难在发端及结句耳”。《高考思考》两联对仗虽不上好,但我把这个意思在结句以良药的比喻表达出来了,也就达到了目的。有时候,有一句吸引人的句子,或联中有一词出彩,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作用。再者,如果对仗还不能把握很好,也可以改用绝句或其他的体裁来表情达意,不必为强凑成律诗而强凑对仗。

郭培友,山东泰安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泰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岱岳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苑》创始人。有散文、新诗、旧体诗在巜中华诗词》等多家平台发表。主要作品《郭培友诗歌创作谈》系列、《郭培友语句录》系列、巜郭培友微诗一百首》流传较广,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