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恩师张文俊先生重返梅山水库》
作者:殷南柱
我的恩师张文俊先生的《梅山水库》被著名的美术评论家王朝闻赞誉为“中国画的新声”,其民族性和时代精神都很鲜明。这一划时代的代表作品,是第一次用中国画的形式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波澜壮阔的场景,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给当时的中国美术增加了活力,作品后来入选了在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和《十年中国绘画选集》,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忆想2003年,随先生重返梅山水库,当年的一切依然是那样记忆犹新,令人难忘。
那年先生已是86岁高龄,仍不失五十年前的豪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不减,先生认为画家的笔墨面貌与表现个性的方法要不断的变化。为了能表现自己新的艺术思想,必须到生活中去提炼,到自然中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
所以在2003年的国庆节,八十六岁高龄的先生又一次冒雨来到了阔别五十年的梅山水库。来到梅山水库的大坝上,认真的观察四周后先生说:五十年前来梅山是大好天,水库也正在建设中,今天要看一看在雨中的、已经建设好的、使用了五十年的梅山水库,要想画好新的梅山水库,就要亲身去体验、去感受。师古人尤贵师造化,师造化应从真山真水中写出性灵,将思想、情感投入自然中,方能发现自然的奥妙,悟出自然的真谛。在大别山中那飘渺不定云雾,时隐时现的山村,川流不息的小溪,使画家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冲动感,那种激情在画室里是产生了的。只有大自然的美丽,才能激发画家的情感,有一种想“画”的欲望。
先生冒雨来到梅山水库的大坝上,陪同的人员为其打着雨伞。先生虽然八十六岁高龄,但精神饱满,精力旺盛,其激情不减当年。先生仔细的观察了水库,雨天的水面被风吹起的浪花,在水面上形成了蒙蒙的水雾,似有似无,远处的山,被雨水冲洗得更青更绿;而山中的云雾几乎在与你游戏着,不断的变换着各种形态,水、雾、山弥漫在一起,茫茫蒙蒙,使人向往着自由的世界。先生指着远处的茫茫群山说:“画家要有创新就必须亲身来到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发现大自然的奥妙,这样笔墨才能紧跟随时代。画家也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自己的思想用笔墨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反映生活的笔墨才是活的,这就是我的观点;笔墨当随时代则新,笔墨反映生活则活”。张老走到临近水面的地方,指着层层波涛的水面说:“五十年前我来到这里,还没有这么壮观的水面,当时我所要表现的是建国初期劳动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貌的壮阔场景,是我们的前人从没有表现过的题材,今天我要表现的是已经建成的集蓄水、灌溉和水力发电三大功能的新梅山水库,也用前人没有表现过的我自己的手法来表现今天的梅山水库”。
先生目视了整个库面说:“梅山水库与江河不同,更与大海不同,库面的水没有江河的变幻旋涡,也没有激流险滩,更没有大海的汹涌巨浪,她水平如镜,虽有大风但被山所挡,则是小有波浪,而水库中的座座山峰,又使水路在山与山之间穿插不定,显得多姿多彩”。
说完先生要到大坝上走一圈,由于天冷风雨大陪同的人都劝不要到大坝中央去,但先生坚持要在大坝上走一圈,并开玩的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先生说:“写生是为了收集和积累创作素材,由于着眼点不同,各人所得也不同。但对写形为历来画家所重视,而对形的观察、选择、撷取,又因人而异,所得也有所差别,比喻水库的山是静的,云雾是动的,而水面的波涛也是动的,山峰有大小高低错落,水路有宽窄弯曲,这就是物各有势,势有动静,从动静中观察其庄重、灵秀、潇洒、飘逸之神气,方能形神皆收”。
在水库大坝上看完之后,先生坚持要到水库的下面往上看,但我们陪同人员担心天冷风大,时间已过了二个小时了,坚持不同意先生到水库下面去看。但先生不答应:“为了画好水库,不仔细观察怎么能行,要发现新的东西,就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在先生的坚持下,我们只能满足了带着一副天真童心的老人来到水库二号桥上。在二号桥上,雄伟的大坝、两旁的群山村舍、水电站的外部设施以及汹涌而下的库水,尽收眼底。
先生指着那汹涌而下的库水说;“这水与瀑布又有不同,它像山洪爆发,洪水又像脱缰的野马没有规律,且势不可挡,水势变幻无穷。你们不让我来底下,我又怎么看到这么好的景观呢?”先生指着大坝两旁的群山和房舍说;“这房舍建在隙洪河的两边山脚或半山中,而河两边的山坡、山峰很多,画时要分清主次,抓主要舍次要的,突出重点的,隙洪河两边的山峰或山坡房舍不能画得对称,要有变化,要左右逢源”。接着先生又说:“要画这幅画,确有一定的难度,但构思得好,就是一幅好画。看顶上雄伟的大坝,横在两山之间,中间是从隙洪河滚滚而下的变化无常的库水,而隙洪河两旁对称的山似静静的、屹立着的两个门神,而山坡上错落的房舍又被漂泊不定的云雾弥漫着,似隐似现。这些都是矛盾着的自然物,而画家必须将这些矛盾统一起来,组织好它们的相互关系。那么如何处理呢?一要舍取得当;二要概括精练;三要分清主次;四要突出重点,增强画面气势;五要想象丰富,变化多端,这样才能画好这一幅梅山水库”。
说完先生在速写本上认真地构画着这一题材。先生对梅山的感情是一般人不能体会到的。
半个世纪前先生来梅山水库写生,并创作了在中国美术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不朽之作《梅山水库》。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先生再次来到梅山水库,其意义非同一般。
五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是难以想象的,人生又有几个五十年呢?所以先生对大别山的感情又是我们无法体会的。从梅山水库下来后,先生继续向大别山中前进。大别山中那飘渺不定云雾,时隐时现的山村,川流不息的小溪,使画家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冲动感,那种激情在画室里是产生了的。只有大自然的美丽,才能激发画家的情感,有一种想“画”的欲望。
在途中,先生没有一点倦意,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非常新奇,观看道路两旁的群山、村舍,见到太美丽的地方,先生都忍不住要停车观察、写生。
此情此景至今记忆清晰,先生对艺术的忘我精神至今还影响,激励着我在艺术的道路不断学习前进。
2022年12月3日修改
后记:先生曾多次提出想重上安徽大别山的梅山水庫。2003年9 月南京军区联勤部的许双应处长,也是張文俊先生的学生和忘年之交,许处长联系了安徽省军区的同志,由他们陪同,前往梅山水库,实现老先生多年的心愿,并且完成五十年后重新创作的中国画《梅山水库》,特此记录下这段令人难忘的往事。
作者:殷南柱,民革江苏省第十届文化艺术专门委员会委员,常州市新北区第四届政协委员。现为江苏省山水画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民革常州市中山画院副院长,常州市天目湖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
图片1
2003年十月张文俊先生在梅山水库写生
左起:安徽省军区的同志,作者,张先生。
图片]2
张文俊 中国画《梅山水库》1958
[图片]3
张文俊 中国画 《梅山水库》2003
[图片]4
左起:张文俊,王朝闻(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华夏(原美术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