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蜂蝶飞来不想家
—— 云南大理周城散记
文/李永任
一、蜂蝶飞来不想家
如果把雄奇的苍山看作英武的阿鹏,周城就是他头上最纯粹的一幅图案;如果把深邃的洱海比作美丽的金花,蝴蝶泉就是她眸子里最动情的一滴泪花。
周城,中国最大的白族聚居自然村。它的魅力源自秀丽的风光,迷人的景色,淳朴的民风,浓郁的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在4.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六十多万平方米的村庄里,勤劳的人们生生不息地创造着周城的文明。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周城迅速地向小康目标迈进,铿锵的步伐让人侧目。“亿元村”“小康村”“中国特色经济村”“中国白族第一村”“中国美丽乡村”……一连串振奋人心的称呼,使周城人露出了灿烂的笑脸。
周城的魅力更源自一个生生不息的泉眼——蝴蝶泉。“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般……”叮咚的泉水和翩跹的蝴蝶将一首爱情歌曲演绎得热情万丈,也把周城的名片传遍中国,传遍世界。从此,周城有了一个亮丽的别名:五朵金花的故乡!
“周城苍山下,扎染春色深”。周城本身就是一幅扎染的图画。在这里,人人手中针线舞,户户院里染布忙。用针线和青色的染料在白布上变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这是白族儿女们得心应手的活计。周城人每天生活在扎染的世界中,用最简洁的方法,让鲜花开放,让鸟儿啾啁,让山水变蓝,让大地返青,创造了“叶连叶,花连花,蜂蝶飞来不想家”的艺术境界。这些从朴素的日常生活中升华出来的图案,永恒地点燃了生活的激情。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周城扎染,已经远销大洋彼岸,民族艺术的精华,征服了异邦人民的心灵世界。“白族扎染艺术之乡”,是周城最隽美的名字。
在周城,你会情不自禁地走进唐诗里去。也许,洱海之滨正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农家小院却是“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也许,大坝子里正是“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苍山之巅却已“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当大地的笑脸被春色映红,当民族艺术的花苞被春风大胆地打开,“蜂蝶飞来不想家”的艺术创想,已经在周城变为现实。
二、流动的风景线
如果把民居建筑看作是民族文化的沉淀物,那么,明快、大方的白族服饰则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是民族个性的生动展示。“艳蓝领褂白衬衫,叫人不得不喜欢”,当“阿鹏”和“金花”成为特指的时候,大理白族青年男女的服饰也深深地印入了人们的心中。
周城白族男子服饰主要由包头、马褂、衬衣、长裤等组成,颜色以青、蓝、白色居多。
妇女的服饰则鲜艳得多,多用白、绿、红等跳跃的色彩。主要由头饰、领褂、长袖衣、围腰、飘带、裤子、绣花鞋等组成。姑娘们将发辫盘在额头上,与长条形的花头巾缠在一起,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一束缨穗垂在肩上,极富装饰性。白色衬衣外配红色领褂,腰间系上短围腰,显得俊俏而能干。再配上白色的宽筒裤,绣花的尖头鞋,走起路来婀娜多姿,纯洁飘逸,像苍山的云,似洱海的风。很多时候,聪明的白族姑娘会在胸前巧妙地佩戴一根“鱼鳝骨”银链,那是在悄悄地告诉人们,她已经许配于人,她的心目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惊喜。当她们的婚姻成为现实的时候,服饰就与内心一起内敛,大红大绿的衣着变成了蓝、白为主的庄重色调,生活的果实就渐渐成熟了。
电影《五朵金花》对刚刚获得新生的人们讲述了一段充满时代热情的爱情故事,美美地滋润了人们久渴的心灵。无论是在蝴蝶泉边梳妆打扮的金花,还是在三月街上引人注目的阿鹏,都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服饰让人永久不忘。而今,“阿鹏”已经成为白族小伙的代称,“金花”则成了白族少女的美名。在大理,在周城,只要看见穿着白族服饰的少女,你尽可以随意地称她们为金花,她们都会以这个民族共同的、纯朴的性格来对待你。因为服饰无形地刻写着她们民族的名字,表达着她们民族的个性。她们为之而骄傲,而内敛,而显示出无穷的魅力。一首叫《白族》的诗中准确地描述了白族少女身着民族服饰的美丽风韵——
独辫明天系红绿
满头云锦分外娇
流苏俏向红颜窥
鬓云暗把刘海招
紧袖白衫洱海怜
绛红领衬苍山绕
腰扎短围腰
蝴蝶结带飘……
三.品味白族民居
走进周城,正宗的“金花”姑娘就在你的身旁;风靡世界的“扎染布”就在你的眼前;浓郁淳朴的白族民俗风情就会把你包围;典雅轩昂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就会留在你的心中……
每当漫步在周城的大街小巷,最先面对的就是那独特的白族民居。这是人们的栖息的家,也是源远流长的白族文化之根。从建筑本身的角度来说,“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是对这些建筑群结构、格局的总结性表达。
“三坊一照壁”是指三方为楼房,主房对面立一堵照壁,中间为天井的正方形院落。“四合五天井”则是四方楼房连接,四角附有小阁房和小天井,与中间的大天井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院落。“走马串角楼”又称“六合同春”,是前二者组合在一起的民居建筑形式。因两院紧密结合,靠长长的走廊起承转合,把各个方位的房间全部连通,形成一个十分融洽的整体。在这个基础上,层层组合而成的“一进三院”“一进四院五重堂”等更显示了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气派的建筑风貌。
在周城,这些类型的民居建筑群现有一千五百多个,其院落组合、式样都很严谨,细节上变化万千,处处有点睛之神笔。青瓦白墙,使其显得古朴端庄,大方明快。斗拱重叠,串角飞檐,又避免了呆板,呈现出和谐、流畅的意韵。据说仿宫殿式的白族民居屋顶造型,是经过皇帝恩准的,白族工匠们把中原的华丽之风与边地的平和性格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斗拱式尾宇的大部分地方,雕刻、绘画艺术比比皆是。写实的有马、鹿、鹤、鱼等禽兽,浪漫的有龙、凤、麒麟等仙物,绚丽的有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名草,粗犷的有中国水墨里的山川大河。这些栩栩如生的图案,似乎正等待复活的神谕,只要一丝心灵的颤动,就能将它们带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来。
在周城民居里,独具匠心的还有门楼、照壁、天井等。门楼以泥塑、木雕、彩绘、石刻、凸花砖等装饰,再衬以各种天然图案的大理石屏,花团锦簇,丰富多姿。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福禄寿喜、岁寒三友、八仙过海、二十四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喻和故事,应有尽有。一道道雕花的木门镶嵌其间,更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在巨大的照壁上,各种彩画图案配以古典的诗词楹联,精辟的祖传家训,如“清白传家”“六一家声”“水部家馨”“南诏宰辅”等等,像暮鼓和晨钟,时时让人反省自己,保持原则。在抽象的文化之间,精巧的天井容纳着每天的生活。假山假水里,畅游着五色的小鱼;别致的花台里,开放着美丽的鲜花;鹅卵石铺就的地上,苔痕处处,粗心的虫子忘记了回家的路,被一朵落花好心地收留;一棵老梨树正从屋顶上向外探头探脑,满树的果子像银铃一样在风中摇动不止……
***************************************************************
作者简介:
李永任,白族,笔名:四发、绿溪;云南省大理市人,各级作协会员;曾军旅于原35550部队(现为77322部队),先后参加“扣林山和老山”战争。业余爱好文学创作,在军地报刋发表各种文学作品无数。
***************************************************************
协办单位:《芙蓉国文汇》、《品诗》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九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