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爱是伟大的,伟大的母爱是通过平凡生活中的小事反映出来的;母爱是无私的,无私的母爱是因为母亲把自己的所有都无私的奉献给了孩子。母爱的伟大,是不能磨灭的记忆,留在心里铭记一生,留在脑海里怀念时心里总会有一种温暖,充盈在心里,陪伴着我们人生路上的每一天。
——题记

衰草落叶含悲恨,秋风萧萧吟哀歌。2022年11月4日11时45分,我敬爱的母亲带着对儿女子孙和亲人们的无限眷恋,在家人的陪伴下了无遗憾地慢慢“睡着了”,再也听不见儿孙们的呼唤,到天堂与父亲团聚去了,生命的年轮永远停留在她88岁的这一年。她略为消瘦而又苍白的慈容,永远定格在后辈的脑海,留给儿女、子孙和亲人只有绵绵的思念……
母亲走了,她很平凡,很善良,很慈爱,很无私,很坚韧;她笃信佛教,乐于助人,善行善举,为人称道。在母亲离开的这段日子里,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她,她的舐犊之情,她的一颦一笑,无不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多少次,我都想将内心里对母亲的怀念用自己稚嫩的文字记录下来,但总不知从何写起;对于母亲的怀念,也总是无以言表。有的只是内心深处默默的留恋。

今天是母亲走后的第三十五天,传统的说法叫“五七”。多日的冰雪阴雨天气突然放晴,一大早我就携家人和胞弟驱车来到华容北景港老家。中午时分,一桌菜肴祭品敬过亡人后,我和姐姐姐夫及表哥、堂妹一行来到母亲的新坟前,给她烧了几箱衣服和纸钱,并为新坟添加新土,一铲一铲轻轻地小心填放,既怕声音惊扰她的睡梦,又怕给她的新坟添土添得不够满,做得不够好看,如同给她建的新房子,怕住得不舒服,以后会对我有意见。 看着母亲的新坟,想着以后她就住这荒郊野外,心里如同针刺般,感到无限的伤心和无奈。
思念的泪水虽然一时模糊了我的双眼,却模糊不了儿子的记忆,我记事起的往事一幕幕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是那样的清晰。妈妈,儿子不知道怎样来表达对您的哀悼之情,只能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用最朴实的文字来表达对您的缅怀之心。

母亲一生勤劳善良,于任劳任怨中诠释母爱。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为了我们五口之家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母亲总是起早贪黑,除了在镇上的线织厂参加三班倒挣点微薄的工资,还要操持所有家务,没有公公婆婆的帮衬,一家五口人的缝缝补补、洗洗涮涮都是她一人承担,为了贴补家用,每年都要和父亲一起养几头猪和好多只鸡鸭。每天天刚微微亮,母亲就起床点火做饭洗衣服,我们穿的衣服都整洁光鲜,尽管有的衣服上加了补丁,但也整齐干净。小时候吃饭时我们不小心掉到地上,她都会毫不犹豫的捡起来放进嘴里,碗里吃下的剩饭剩菜,也从不嫌弃的端起给吃光,并常常絮叨说:一粒米一滴汗,要有时知无时,记着没有时的难处;要细水长流注意节约,好日子是自己过出来的。母亲粗活、细活都能干,脏活累活都抢着做,和父亲一起,只要下班回家,就钻进厨房和猪圈。
小的时候,我鲜少见母亲穿过一件象样的衣服,大多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和父亲一起艰难地支撑着我们这个家,养育着我们姐弟三人成长。她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用,把省下的钱都用在我们的身上。记得有次为了给我们三个姐弟做一件的确良衬衫,母亲上完晚班后,白天又接着在工厂加班锤砖渣挣钱,一双手磨出了老茧和血泡,连续半个多月才把买布料的钱挣到。当我穿上母亲用鲜血换来的新衣裳时,都特别兴奋和爱惜,常常在同学面前显摆。

从小到大,我经常听到母亲诉苦。说生了九个孩子只活下来三个,说生孩子时在月子里就要下床做家务,没吃什么营养落下一身病,说公公婆婆死得早没人帮她带小孩,说她在工厂倒班如何辛苦,说父亲常年出差不顾家,凡此种种。因为父亲担任企业主要负责人,经常开会出差,一家四口人的吃喝、洗刷都归母亲一人负责,经常还有乡下的亲戚到街上办事或看病来家里吃饭,因为那时的计划经济年代,柴米油盐都是凭票供应,我家常常是缺米少油。我清楚记得那时候每逢父亲出差,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人经常吃红锅子菜(无油炒的菜)和酱油炒饭。
母亲一生体弱多病,于病魔抗争中展示坚强。母亲一生生了九个孩子,因为疾病和意外只存活我们姐弟三个。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聪明乖巧又天真帅气、年仅六岁的满弟于一个夏天游泳时不幸被淹死,中年丧子,对母亲的打击相当大,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从痛失爱子的阴影中走出来,整天以泪洗面,靠吃安眠药才能维持睡眠。为了帮助母亲从痛苦中走出来,父亲无奈之下把巳经过继给小姑妈巳经七年的一个儿子又要了回来,使得他们姐弟俩产生了隔阂,原本在县城居住的姑妈一气之下搬回了桃江老家,从此少有往来。

月子里落下的疾病和失去骨肉的痛苦煎熬,使老人身体留下了贫血、风湿、骨质增生等多种病根。从我记事起母亲就一直身体不好,病一来就在床上呻吟着干呕,镇医院的大夫经常被接到家里来为母亲看病。既便如此,她少有请假,常常拖着病体硬撑着去厂里参加倒班。小时候,我常常打着手电在深夜十二点接送母亲上下班,虽然有些害怕,但一想到辛苦的母亲就什么都不怕了。
母亲60多岁的一年冬天,因为路面结冰,在老家早晨起床出门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她瞒着我们,独自卧床了半个多月,之后落下了腰痛的毛病。多年之后因为腰痛厉害,我带她到市一医院照片检查,才发现那年的一跤摔成了成旧性尾骨骨折。可想而知,当时的母亲忍受了多大的痛苦。小时候我们还经常看到母亲一遇感冒发烧,从不去医院,而是用干尖椒熬汤,一碗喝下去然后捂着被子睡一觉,出一身汗便感冒好了。这个秘方成为了母亲治疗感冒的神药。
自父亲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后,母亲在漫长的岁月里凭借信仰的力量只为子女而活,二十多年里,自己或许偶尔给她带去了欢喜和荣耀,但因为工作忙,更多的的是少有陪伴。
父亲去世后,姐姐姐夫为帮助母亲减轻失去丈夫的痛苦,将老人接到了他们家居住照顾,这一住就是九年。姐夫的悉心照料,使母亲短时间内走出了失去老伴的阴影,在这里渡过了一段十分快乐而又幸福的时光。2011年,母亲因身体原因搬到了我工作的岳阳居住,尽管我尽其所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租借了公房,专门请了保姆,但因其体质差,经常感冒发烧住院,有一年因为感冒咳嗽而拖延了及时治疗,导致大小便失禁,送到医院检查时70%的肺部被感染,几经治疗炎症仍降不下来,医院下了病危通知,最后通过使用昂贵的进口消炎药才把母亲从死神手中救了过来。

在这之后,为了给母亲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护理条件,这次病愈出院后,我前后安排母亲住进了市康复医院和市福利院,因为这里有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24小时热水供应,夏季和冬季有空调,还有专业的护理人员。母亲先后在市康复医院和福利院生活了六年,每逢节假日和春节,我们就将她接到家中小住。近两年由于受疫情封闭管理的影响,我们少有接老人出来,但在许师傅、陈师傳俩位护工的悉心关怀和照料下,母亲在这里生活得还算舒适安逸。
但到今年九月,母亲突然不能下床走路,当时因为疫情原因,福利院被封闭管理,我们无法前去探视,又不方便转出来就医。之后母亲的身体急转直下,开始吃不下饭,后来,只能靠我每两天送点骨头汤熬制的稀饭来延续生命,虽然骨瘦如柴脱了形,但我们从未听到过她痛苦的呻呤,最后,流汁也吃不下去了,仅喝点水,再下来,水也喝不下去了,仅能在嘴唇上擦点水以缓解干燥。
我知道,母亲象一支奄奄一息的焟烛,熬干了油,在残风中忽灭忽亮……这时,我只愿她早点上路,少受一点折磨。记得我最后对她说的话:“妈:您的孙子和孙女都在外地工作和求学,因为疫情原因不能前来探视,通过视频连线与您见了面,不要有什么牵挂,到那边的东西我都巳经准备好了,后事会遵从您的遗愿办理,您可以安心上路”。11月4日正午时分,母亲安祥的闭上了双眼,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母亲去世的那一瞬间,我似乎看到一缕香魂飞回了她魂牵梦绕的故里,了却了她现实中未了的心愿!

母亲一生信佛向佛,于坚守中彰显信仰坚定。母亲信佛,很虔诚,从她16岁开始就信佛,她生活很节俭,可对于礼佛可是一点儿不怠慢。无论在老家还是岳阳,他住的房子都按她的要求设置了佛台,佛台上既供奉着祖宗和父亲的遗像,又供奉着观音,每次要我帮她买钱纸香烛和供品都要特别强调买最好的,每逢观音菩萨生日她都要供奉念经,还经常去附近的庙里捐赠钱物。母亲经常叮嘱我,要多做善事,莫做恶事,凡事要忍让,与人为善,不要多吃多占、贪婪钱物。
每年大年初一,她都不沾油荤,不上桌吃饭,一人呆在房间里吃饿斋念佛,小时候我非常的不理解,担心她饿着,总要反复叫母亲上桌吃点东西,但她总是拒绝,说初一吃斋等于吃一年。之后我渐渐习惯了,每年初一也不再叫她吃饭。我想母亲信佛并非迷信,她只是在内心为儿孙祈福。希望她的后辈个个生活得健康快乐,无灾无祸。当然,老人家更希望她信奉的菩萨能佛法无边,永远护佑着她的子孙和亲人。
母亲信佛,是把对生活的理解,对幸福的向往,对儿孙的祝福,对他人的宽恕等等融入其中,所以才会七十多年把信佛念佛当做她生活中是最重要的事。我曾经试图去阻止她,却让她很伤心。有人提醒我说:“顺大于孝”,我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便尊重她的生活方式,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

母亲一生乐善好施,于古道热肠中播洒温润。善良是每个母亲的天性,而我母亲的古道热肠有时候却让我难以理解。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叫花子特别多,几乎每天都会有一、两个出现在我家门口,尽管当时我家口粮紧张,经常需要乡下的亲戚接济,但是,只要母亲见到这些叫花子,都会给他们一小碗米。如果我们家正在吃饭来了叫花子,她会主动盛一碗饭菜倒进他们的碗里,而且不像其他人一样马上嫌弃的把叫花子赶走,而是从家中搬一把凳子让他坐在我家门口慢慢吃,然后还要问一句吃饱了没有,没吃饱还给添点,完后还要端一杯茶给他们喝。人心都是肉长的,那些一时落魄的叫花子心里清楚我母亲是个好心肠的人,于是满含泪水的赶紧起身向我母亲道谢。
还有很多手艺人,也经常被我母亲留下来吃饭。他们都是一些补锅的、做蔑匠的、做小生意的,只要到了吃饭的时候看见这些人在我家的门前屋后,我母亲就会跟父亲商量,叫上这些人到我家吃饭,遇上能喝酒的,父亲还会把家里的谷酒拿出来陪他们喝两口。往往就这样,那些做手艺的生意人都成了我父母的朋友。
母亲有兄长及姐姐八个,她排行老九,父亲有兄长及姐姐四个,排行最小。这些亲戚大多都住在乡下,平时赶集和购物、看病到镇里,母亲只要见到,都会请他们到家吃饭。尤其是乡下的亲戚因病到镇上的医院住院,父母都把他们接到家里,一住短则十多天,长则好几个月。家里来了客,母亲更加忙碌,一边上班,一边还要忙着一日三餐和总也干不完的家务。作为孩子的我们,家里来客成为了我们既高兴又痛苦的时刻。高兴的是来了客我们可以开荤,痛苦的是一来客人父母就会安排我们到左邻右舍去借这借那。在我老家那条“茅草街”,几乎家家都被我家借过柴米油盐,借多了连我都感到特别难为情。
最近几年母亲住到了市福利院,每个周末我都携夫人雷打不动去看望老人家,每次去,我们都购买一些副食品和水果带给她,她自己吃得很少,大多都分给了其他老人。护工曾悄悄的告诉我少买点这些吃的东西,以免你母亲送给别人,我对她们说:只要不是浪费就好,只要母亲高兴就行。
我无意讴歌母亲的勤劳善良和古道热肠,但儿时的那些点点滴滴的记忆早已铭刻于心。这种记忆时常在不经意间闪烁在我的脑海,温润着我的心田。

无论我们多么的不舍,无论我们如何挽留,母亲的生命还是永远的定格在了88岁。从此,我就成了一个没妈的孩子,再也不能来到母亲的身边亲口叫一声妈!从此,我们和母亲就天人永隔,但我们相信,母亲的躯体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灵魂还会一直陪伴我们,她的音容笑貌也会在我们心中永存,希望她在天国与父亲团聚,永享安宁与幸福。祝愿天堂中的母亲没有疾病、没有痛苦!祝敬爱的母亲在去往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
最后,我还应怀着虔诚之心,书写片言只语,忠心感谢市福利院心怡护理部的许观指、陈桂保俩位师傅在我母亲颐养期间和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所给予的悉心照顾和人文关怀,真可谓是:“待母如亲关怀暖,寿终正寝如在家”。在这里,请接受我深深的鞠躬和最诚挚的谢意。
(完成于2022年12月8日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