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海著《黄河传》连载14
《黄河传》
张中海 著
第三章 皇天后土(甘肃)(四)
第一大支流渭河
海拔2000多米的甘肃渭源县,有一座桥谓“霸陵”。
桥从南到北,以一个三、四米的凌空大步,跨过清源河。南侧的桥头,竖着的是霸陵桥石刻,旁边石刻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记。桥廊房13间,桥底纵列13排粗壮圆木,每排两层共20根。
桥廊悬挂着近现代名人留下的一幅幅赞辞,有左宗棠、于右任、杨虎城、蒋介石、启功等。左宗棠题写“南谷源长”,于右任题写“大道之行”。
人们印象中霸陵无非洒泪两别、折柳送友,霸桥应该在西安西出阳关的当口,这里怎么又冒出个同样名字的桥?原来是明洪武年间大将军徐达的任性。当年他率部下远逐元军大功告成而建此桥,有着命名嗜好的徐大将军宣告部下:“渭水通长安绕霸陵,当为玉石栏杆霸陵桥。”即名此桥为霸陵。看来,这是一介武夫对渭河的最大看重了。霸陵桥“既济行人,复通车马”,至今已640多个寒暑,清、民国间都曾重修。
渭河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以75.7亿立方米的年径流量和49200万吨的泥沙输送量列黄河200余条一级支流之首,是黄河第一大支流。从甘肃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始,由陕西潼关入黄河,全长818公里。
在宝鸡以下,渭河南为秦岭,北为高原,所以它创造的又名秦川的关中平原就只有水利而无泛滥之灾。
渭河原称禹河,《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渭自鸟鼠同穴”。改称渭河,是因为支流密布,大支流镶嵌小支流,渭在古文中有容纳、葆含之意,所以称渭河。还有一种说法,三国时曹魏统治渭河流域,魏王为感谢渭河养育之恩,遂以国号谐音,改禹为渭。还有第三种说法,与唐相魏徵有关,取魏姓谐音,并封魏徵为渭河龙王。如今,源头渭河庙中,还供着魏徵塑像。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就像它最终投入的母亲河。渭河之所以成为黄河第一大支流,是因它两岸支流无数。以渭源首阳县西南鸟鼠同穴山定界,渭河两岸就有五大支流。南岸清源河、铁峪河、莲峰河,北岸唐家河、秦祁河,河流长度均大于渭河。
流域 5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北岸还有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通关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等,南岸则有榜沙河、大南河、藉河、石头河、黑河、涝峪河、沣河、灞河。
鸟鼠山海拔3495米,因山上鸟鼠居一穴和平共处而得名。在古首阳县即现今渭源县清源镇渭首亭,有三河溪交汇,从南来的是源于豁豁山的清源河,从西而来的是龙王沟,北边是唐家沟—“三源合注”后流向东南。
清源骆驼项沟有太宗“遗鞭泉”,与吐云泉、禹仰泉照映。
唐太宗西征时路过骆驼项沟,饮水时不慎将马鞭掉入泉中,打捞多时也未能找见,便在泉旁大石上写了“遗鞭”二字作记号,以便以后打捞。这次西征之初,太宗踌躇满志,但遗鞭后突生犹疑,心觉不吉,收兵回长安,才有了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和亲”的历史篇章。由此可见,一些荒诞无稽的传说故事实质上有其愿望的合理性,征伐固不可免,而和平还是大势所趋,无论和与战,都事关国家大计,这些大计的产生,有时或源于生活中一些细枝末节突发奇想。而传说的更为诡异之处是,太宗班师回京后,却在长安边的渭水里找见了遗失的马鞭,似乎隐含着送回它的是渭河暗流。
暗流,即一定深度的水下一定时间内做逆方向或侧方向暗涌的水流,往往决定主流方向,决定舟的载或覆。看来源头编造这一“遗鞭”故事的人,并不仅仅用来无聊解闷。
渭河流域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塬、高原部分,特殊的地理条件使这里成为黄河文明发祥地。伏羲母亲因踏巨人脚印而受孕,在母系氏族年代,作为巨人后裔的伏羲显然不知生父是谁,但他知道自己是有来头的人,如伏羲庙挂的牌匾:“开天明道”。他借鉴蜘蛛结网,发明了网鱼虾、捕禽兽,由于捕获量大增,便有了畜牧业,进而萌生了原始农业,这无疑是划时代的。
同时,伏羲改革婚制,定嫁娶之礼,提倡一夫一妻的对偶婚姻。同时,伏羲造书契以记事,对特别重要的事,就用一个特定的符号契刻或画在一个较固定的地方,这无疑比以前的结绳记事又前进了一步。
后来,他创造了八卦,以后又演变为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部分。
传说伏羲因推行一夫一妻对偶婚制而得罪了大群男子,太多的荷尔蒙没地方发泄,就冲伏羲而来。一身血污的伏羲只好率他的追随者顺河而下,一路曲折,结果因祸得福,来到了今陕西关中一带,继续他教民稼穑的事业。在他以后,同是发祥黄河支流黄河上游的轩辕及周人、秦人亦步亦趋,就像无数支流都汇于黄河又汇于大海一样,这些母亲河养育的中华儿女的长子,从渭河顺流而下并由此风云际会,这里,先说说麦积石窟。
商周时期,甘肃南部陇右天水一带,是周秦部族发祥地之一。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在此设置邽县,是黄河流域县治最早的记载。两汉时期,麦积是丝绸之路开拓前就已发展起的东段南北主干道上的重要一栈。至今,丝绸之路的车辙和马蹄痕依然清晰可辨。其中,麦积石窟由此而发展为佛教圣地。
麦积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境内小陇山林区是天水最大的一片森林,汇集南北植物多样种群,花岗岩地貌与喀斯特丹霞地貌兼容,周围又有香积山、豆积山、天池坪、三扇岩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麦积烟雨。
石窟创建于公元388年至417年间的十六国后秦时期,保存至今的石窟有后秦、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元、明、清等各朝洞窟209个,泥塑、石雕7800多身,壁画1100多平方米,因此有“东方雕塑馆”之称。
与龙门、云冈石窟不同的是,由于麦积特殊地理条件所致,石窟造像以泥塑为主,先有内部木骨架,再垫内有麦草、麦衣的粗泥,再敷掺有棉花、麻道的细泥,最后涂粉施彩。一般塑像的手指、襟带等细部还用铁筋、竹筋、粗布支撑或提携,所以一些伸出的手指变化自如,衣袖衣摆挺直而又柔韧。有的塑像细泥中还掺入料礓石粉,历久而不淡散,具石质感,而且光洁润泽。
近乎万计的塑像中,从高约16米的佛陀到10余厘米大的影塑,从神圣的大佛到天王脚下“金角银蹄”的牛犊儿,均塑造得如同现实中有血有肉的人。佛在这儿,都人格化了。
由于石窟开凿在20—8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洞与洞之间有栈道相连,烟雨云雾笼罩,更给麦积添了一份神秘色彩。其中,散花楼里一尊遗失40年之后又失而复得的佛手让人觉得异常蹊跷。
散花楼即第四号崖阁,位于麦积山石窟东崖最上层,龛内外现存身高2米以上大型泥塑和石胎泥塑造像85尊,小型影塑757身。失而复得的造像之手是散花楼第五龛右壁右侧菩萨右手。此菩萨体躯修长,高髻长裙,袒胸露腹,是宋代泥塑艺术上佳作品,曾入选 1988 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图中该菩萨即无右手,1953年所拍摄照片亦无右手。
菩萨手送回的时间是 1990 年 1 月 12 日,下午下班时,执勤人员在东崖下部第29号窟左侧外的残龛内发现一个纸包,打开一看,原来是用两张《兰州晚报》包着的一只泥塑佛手。手为半握拳,长宽均为17厘米,厚7厘米。查对人员根据手的大小在相关石窟中仔细查对,终于使此断手在第五龛右壁右侧菩萨身上完璧归赵。
佛手是何时丢失,又是何人送回?时间最少跨越了47年,到底发生了什么离奇故事?暂时是无法破解了。
黄河第一桥,八十岁生日收到的问候
黄河第一桥即中山桥,兰州黄河铁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十一日开工,1909年8月19日的宣统元年七月初四建成通行,坐落于白塔山下,是兰州历史上第一座跨越黄河的永久性桥梁。
黄河在甘肃流经甘南、临夏、兰州和白银四州市,全长999公里,把甘肃分割为河东河西。面对这道既可流通又是阻隔的天然屏障,怎样使天堑变通途,一直是政府、也是商旅、普通百姓的愿望。特别是丝绸之路开通后,兰州上下就出现索桥、浮桥、飞桥、冰桥种种,但大多因战火毁坏或随建随撤,没留下痕迹。
明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奉命征伐河西一带的元朝残余势力,为运送兵卒,在兰州城西七里处的黄河上架了一座镇远浮桥。当时浮桥两端竖立的用以栓系浮桥铁缆的铁柱,后世称之为“将军柱”,共有四根。迄今仅存的一根“将军柱”竖立在中山桥南端东侧的纪念亭中央。
清同治五年即1866年,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为军运需要,拟修建兰州黄河铁桥,因德商预算工程费用需六十三万两白银,无力承担暂时搁浅。
光绪三十年(1904),镇远浮桥又一次被洪水冲断。此后,随着老龙头桥于1904年在天津建成,京汉铁路黄河大桥于1905年在郑州竣工,兰州修建一座永固铁桥就成了大势所趋。
光绪三十一年(1905),陕甘总督升允设立甘肃全省洋务总局,并任命兰州道彭英甲兼洋务总局总办。次年6月,德商天津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游历至甘肃,彭英甲与其接触并洽谈了合作建桥,并拟定了初步的包修合同草案。但当时保守派对建桥一事“群相疑沮,胥动浮言”。为了解除中方的疑虑,喀佑斯表态:“黄河水性虽云湍急,若如所议章程架修铁桥,甘愿保固八十年。”总督升允表态:“所拟包修铁桥合同甚属周妥,应准照此签押。”
合同规定:“ 保固八十年限期之内,无论冬夏,倘因起蛟,河水涨发……因蛟水神力将桥冲坏,与泰来行无干。除起蛟外,桥有损坏,泰来行一定赔修。”外方全权代表是: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
工程总价为十六万五千两白银。设计由美国桥梁公司完成。物料运输,先海运到天津,再由铁路从丰台运至新乡,再马车运至兰州。历时21 个月,洋务总局清册统计,所转运的桥料建材总重达228.15万斤。
而就在兰州黄河铁桥即将择日开建之际,仍有保守派在妄议建桥的利弊得失,甚至上书反对。其中,庄浪举人牛献珠向彭英甲封递了一篇禀文:
“为请停修黄河铁桥……”彭英甲阅此禀文后驳斥:“惟当此推广路政之世界,铁桥之修,所在皆有。岂人皆昧于后患,而该举人独知预防耶?至请移桥宁夏……岂有在兰州,铁桥有后患,省移宁夏,铁桥即无后患耶?谅该举人无词以自解也。”
宣统元年七月四日即1909年8月19日,长七十丈,宽二丈二尺四寸的兰州铁桥在建设者和当地民众的期望中开通使用。为加强对铁桥的管理和养护,甘肃洋务总局专设12名巡兵管理,并规定桥板每年八月必须粉刷油漆一次,以保持色泽明亮。油桥物料,“用鱼油和红色膏为之,每斤兑松香水三两,不计斤两多寡,总以油完为止”,“铁桥上下一切螺丝钉,凡用白粉油者,每七日上紧一次”,“稍有损坏,当即更换”。并对车马行人往来做了详细规定。
新桥通行伊始,总有人试个新鲜,间有马勇或无赖强徒在桥上跑马飞车,风驰而来,浩荡而去,铁桥巡兵阻挡不住。对此,洋务总局又专门《告示》:“无论车马,务须缓辔徐行,不准驰骤急跑。倘敢不遵,即由站岗巡兵扭送来局。轻则责罚,重则枷号示众。”
通车最初12年,过桥的都是行人、人力车、马车乃至牲畜。直到1921年,第一次有汽车驶过。1925年,冯玉祥率国民革命军入甘,从此铁桥开始通行大型军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兰州成为国际援华物资中转站以及中国空军的训练基地之一,这座设计能力仅通马车的中山桥成为为中方前线提供后勤补给的关键性桥梁。为躲避日寇轰炸,中山桥的桥体颜色由原本的橘红色被改涂成铅灰色,并一直保持至今。
2009年8月,兰州举行“中山铁桥百年庆典”纪念活动。次年,又对中山桥进行了自建成以来的第18次维修。2013年又做决定禁止各种机动车辆通行,从而结束百年通车历史,成为一座永久性的步行桥。
百年庆典前20年的1989年8月,兰州市政府意外收到一封来自德国的函件,来函先询问铁桥状况,同时,申明合同到期。那负全责兰州铁桥合同签字人喀佑斯还活着还是早已到天国?那德国泰来洋行早已“跑路”不知所终还是已成为桥梁集团公司?我们不得而知。只知此一来函像一块石头从遥远的地球那边投进铁桥下滚滚东去的黄河,涟漪转瞬不见,但那一声遥远的回响却久久不曾散去……
个人简介:张中海,50后,山东临朐人,业余诗作者。落生时挨饿,上学时停课,没毕业继业。70年代以农为业,诗为余;80年代以教为业,诗仍余;90年代以商为业,余不见。后业终,余存。余孽。
上世纪80年代有诗集《泥土的诗》、《现代田园诗》、《田园的忧郁》三种;2015年后有《混迹与自白》、《雁哨》两种。另有短篇小说《青春墓志铭》《一片光明》、传记文学《一个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黄河传》多种。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