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李端棻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李端棻(1833~1907)字芯园,今衡阳市衡南县人,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历任山西、广东、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全国会试副总裁、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
1896,第一个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
他幼岁而孤,曾随叔父李朝仪赴京城求学。
1889年秋季,李端棻以内阁学士身份出任广东乡试主考。
阅卷时,慧眼识拔考生梁启超,该生以“熔金铸史”的文笔应答考题,以为是“饱学宿儒”,李端棻非常欣赏,于是将他录取,榜上排名第八。后来,年仅16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见这位识才的主考官,才华横溢的梁启超给李端棻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将其堂妹李蕙仙许配予梁为妻。“自是颇纳启超议,娓娓道东西邦制度”(《清史稿》)。
1896年,疏请立京师大学堂,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并建藏书楼、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留学生。又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变法。百日维新期间,授礼部尚书。
戊戌政变后,被充军新疆。后赦归,主讲贵州经世学堂。晚年归故里贵阳,死后葬于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
李端棻为戊戌变法领袖人物、官居一品,不仅是光绪皇帝的重要助手,也是大力倡导全国广办学校、推广现代教育的先行者。遗有《苾园诗存》一卷,载于1949年版《贵阳文献汇刊》第五期,收集了李端棻百余首诗……
贵阳人李端棻: 是一品大员 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和外交部长职务,中央政治局决策层)
他不仅是皇帝老师,还是皇太后坐上宾......
他将其堂妹李惠仙下嫁梁启超......
他将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推荐给皇帝.....
他是戊戌变法总策划人......
虽受牵连被流放不久后,又被皇太后 赦遣回乡(贵阳)......
他是北京大学,贵州大学、贵阳学院、贵阳一中创办者......
李端棻推荐了一批维新人物,除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外,还有黄遵宪、严修、熊希龄、 唐才常、狄葆贤、徐勤、欧榘甲、韩文举、夏曾佑、汤寿潜、寿富等人。这批人在戊戌变法乃至后来历史上都起到过重要作用……
足见李端棻其鉴人上的过人之处并十分了得......
他是一位一生一世为国、为民办实事的好人......
1872年,贵阳人李端棻出任云南学政时,正当云南政局混乱,文教事业每况愈下,跋山涉水,足迹遍全省,认真考核各地生员,多方促进。不数年,云南的文教大有振兴……因文学而受清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知遇,他历任山西、广东、云南、四川及山东等省 乡试主考官及顺天乡试、会试总裁。全国会试副总裁......
梁启超幼年时从师学习。
8岁学为文。
9岁能缀千言。16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
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
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祖父梁维清,父亲梁宝瑛,都曾以士绅参预乡政。在当地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梁启超自4岁起居家就读,跟祖父识字。
在早年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中,梁启超不仅学到了不少传统的文史知识,而且还听到了许多悲壮激昂的爱国故事。祖父经常给他讲述“亡宋、亡明国难之事”,朗诵激动人心的诗歌篇章。
这种带有爱国情感和思想倾向的课外教育,对梁启超有着重要影响。
历代杰出人物忧国忧民的风范、舍生忘死的品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只有通过科举,由学入仕,才被视为“正途”,而用其他方法取得功名的机会很少。
这就迫使许多的青年学子不得不以全部精力去读四书五经,作八股时文,希冀沿着科举的阶梯步步攀登,获取功名利禄。
梁启超在少年时代,也是沿着这条道路走过来的。
1882年,梁启超仅10岁,就去广州应童子试,结果不中。两年之后,再到广州应试,中秀才,补博士弟子。少年登第,这对梁家来说,确实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父亲期望儿子能学优登仕,光宗耀祖,因此对他管教十分严格。
而这时候的梁启超也如井底之蛙,“不知天地间于帖括外更有所谓学也”,整天都在潜心钻研八股文……
1885年,梁启超进广州学海堂读书。
学海堂为前两广总督阮元所办,“是省城专治经学之所”。梁启超在这里学习汉学。段玉裁及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汉学家注重考据,旁征博引,精研古籍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成果,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形之下,格式、内容都有严格要求的八股文章,便令人感到缺乏生气和枯燥无味了。在学海堂学习时期,梁启超逐渐萌发了“弃帖括之志”……
1889年,梁启超在乡试中一举成名……
1889年9月的广东乡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天。
头场考八股文三篇,试帖诗首;
第二场考五经文五篇第三场考策问五道。
所有的试题,对梁启超并不难,他做起来得心应手,基本考出了真实水平。
如果不出意外,绝对榜上有名!
不出梁启超所料,他中举了。
高高的榜文上,第八名便是梁启超。
这年,广东共有108人中举,其中新会籍14人,南海籍13人,番禺籍12人,顺德籍11……新会籍的只有梁启超榜列第八,其余的都在第九名至九十二名之间。
这就是说,梁启超是新会籍考生中考得最好的……
从全省看,他又是年龄最小的中举者……
少年登科梁启超并不高兴。他在思考:
自己的答卷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只列第八?
为什么不是“解元”?
他与“解元”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主考官李端棻要召见第八名新科举子梁启超”的传报,唤醒了深思中的梁启超……
梁启超进去后,发现主考官李端棻一点也没有往日向他们训话时的威严……
堂堂的内阁大学士,居然没有一点架子,马上要他就座,还一直笑容可掬地看着他,就像一个长辈或兄长的眼光,有慈爱,有信任,有鼓励……
王可庄副主考也是笑眯眯地从头到脚审视他……
梁启超个子不高,却显得朝气蓬勃;衣着朴素,却映出卓尔不群。
有神的双目开阔的前额这是个人见人爱的新科举人……
“听说你对这次的成绩还不满意,是吗?”
李端棻笑着问。
梁启超如实回答:
“亲人期待,老师厚望,可是我却不能让他们如地名列前茅,学生确实感到内疚。”
这有什么?李端棻说。
“大人此言有瑕。不能够名列榜首,说明学生还欠火候。如果浅尝辄止,自乐于一得之功,今后如何进步?”
“哈哈,连我也敢批了!”
李端棻说着,和王可庄相视而笑。“不不,我是说”……
梁启超连忙要分辨。
李端棻示意不让梁启超再讲,他道:
“听说你参加府试考中秀才时,按成绩你该第一,可是甘愿退居第三,有这事吗?”
李端棻说的真有其事。
那年他去广州考中秀才后,县令受叶大焯指派对梁启超说:“按行文成绩,你可置于案首,但你太小,将你改列在第二名可以吗?”梁启超想想后回答:“给我第三吧!”
当时,梁启超惊奇主考大人李端棻居然知道这过去了好几年的事。
他脸红了,据实说:
“当时,县令要我第二,我听人说‘县二府三俱不利’,才要了个第三名。”
“那么这次为何要第一呢?你这变化,却是为何?”
“那时我太小,至今想起我的答题,也心中有愧,我根本不够第一。这次我的年龄大了,自觉考得得心应手。还有,是‘连中三元’的说法令我不满意我自己。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我如果满足现状,便是胸无大志!
“据实而言,胸怀大志,不错不错!”王可庄夸奖起来。
李端棻道:“但是我要说,
“县二府三俱不利’的传言有无道理,姑且不论。作为一个有头脑的读书人,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连中三元’ 固然是好,但是要知道,不能够中‘三元’,甚至一‘ 元’不元’,也不见得不能够成材。即便名在榜尾,甚至名落孙山,也不要气馁。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要有信心,只要心中有国有民,也能干出一番事业!
“谢谢恩师教诲!”梁启超躬身行礼。
李端棻说:“按传统,我和王大人是你的老师,但是教学相长。愿你将来不要忘记,曾经有两个老师,对你寄予厚望!
“学生记住了!”
“不要讲礼嘛。”李端棻菜笑着说,“我和王大人有事商量,你稍等片刻。”……
于是,梁启超便在会客室一边品茶,一边观望室内的字画。
一会儿, 王副主考回到客厅,李端棻主考却没有来。原来王副主考要为梁启超作媒:将李主考待字围中的堂妹许配给他!
梁启超虽然很小就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知道“琴慧友之钟发乐范大,凤凰归矣浙湘吟”……
但由于年少,从未想过男女之事这么快就来了……
“李大人的堂妹年龄比你稍大些。你要是不……
王副主考见他不作声,正在说……如不愿意,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个和你一般大的……就是……”
“谢谢王大人美意,李大人错爱。”在主考官面前,梁启超无意拒绝这门"好亲”……没等王副主考说完,他就打躬作谢,“我得秉明父母,再给恩师回话……
其实,王副主考没有讲完的话才是他自己的真心话。
当王副主考看了梁启超的文章后,便觉得人才难得……
见面后,看到一表人才又坦坦荡荡的梁启超,更是珍爱……他正想请李端棻主考做媒,将自己的爱女许配梁启超,可是,自己却比李大人慢了一拍!
王可庄副主考无比懊悔。
而作为父亲的梁宝瑛知道这件喜事后,既高兴,又不安:自家是居住地十分闭塞的农村,李家住京城……
李家小姐蕙仙的父亲也是京官,李小姐是大家闺秀……
自己的儿子前程未知。
门不当,户不对呀!
的确,梁、李二家 家世悬殊,特别是李端棻,他生于1833年,29岁被取为进士,人翰林院。
后任云南学政、监察御史等职,以内阁大学士身份主持广东乡试。
据悉他还会“高升”……
就在这时,李端棻传过话来:李家看重的是人才,不是家财;再说,他妹子李蕙仙既有女子之德,又有豪杰之志,深明大义,并不是嫌贫爱富的人……
就这样,梁启超双喜盈门:中了科举订了婚。
不过,他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趾高气扬。
他这匹“千里马”,迅速回到了“学海堂”,继续他兼顾“五大书院”的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梁启超的学业仍然出众:“学海堂季课大考,梁启超四季都是第一……
第二年1890年春天,是全国举人在京城“会试”的日子,也是梁启超期盼的日子。 春风春花春色,春雨春江春树。
满面春光的梁启超要去“会试”,出远门。
老人家命梁宝瑛护送。
在祖父梁维清的眼里,孙儿梁启超 春水无形大地自秀,东风有意绿野舒青。
梁启超,进京“陪考”。
梁启超虽是举人,却是个孩子。不放心他一个人去……当时,整个广东省都期待梁自超再创佳绩……才发生了双喜临门的百年之好……
据说:当时梁启超和李端棻的表妹李蕙仙喜结良缘,不仅仅李蕙仙跟了过来,还带过来两个陪嫁丫鬟,但是两个丫鬟过来之后,其中一个叫阿好的丫鬟经常顶嘴梁启超的家人,喜欢嚼舌根,没过多久就把她辞去了……
另一个丫鬟叫王桂荃做事勤快,又听话,又聪明,很快地就得到大家的认可……
王桂荃身世极为可怜,在她刚出生的时候她的母亲就不幸去世,4岁时父亲也离开了她,她的继母为了挣钱把她卖到大户人家去当丫鬟,幸亏在李家留了下来,还成功陪嫁到梁家,这才改变了她的一生……
王桂荃虽然家里特别苦,但她却极为聪明。
当时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带领一家老小逃到日本,从来没有接触过日语的王桂荃只用不到三个月就学到了一口流利的日语。所以梁家对外的任务就交到了她的手中,在日本的时间中,她受到了许多的启发,逐渐变得越来越成熟……
当时梁启超和妻子李蕙仙已成婚十年,却只生下两个孩子,而且只有一个男丁,没有办法,李蕙仙只好同意梁启超再娶王桂荃为妾,虽然王桂荃的身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他没有自满,反而对待自己的工作更加努力,她一方面伺候好李蕙仙,另一方面还操劳整个梁家……
比起李蕙仙,王桂荃在生孩子方面可是厉害多了,她给梁启超生了六个子女。
梁家的人全部都喜欢王桂荃,在孩子们学习的时候,王桂荃总是待在孩子身边,一方面监督孩子一方面她自己学习,她又学会算账。1924年梁启超和李蕙仙相继去世,梁家的所有重担都落在王桂荃手中,虽热日子过得简单多了,但是她却成功的帮助培养了梁家的子女,个个都是栋梁之才,出身低下的丫鬟却培养出9个人才,这才是一个伟大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