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意犹未尽的烟花绽放
——读小说《落户》有感
刘军
读完刘林海长篇小说《落户》,多有感触。
落户时代背景为文革时期,那时笔者尚未出生。小时候,那个年代奇奇怪怪的事听了不少,却朦朦胧胧,且不乏神秘感,大人们一言半语时也总是遮遮掩掩。所以笔者一直对文革时代的人和事有一种好奇。
笔者生于八十年代初,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对文化大革命既熟悉又陌生。陌生是因为没有经历,而熟悉则是缘于从父辈兄长的交谈办事中感觉出文革对他们的影响。小时候经常看到各种期刊小说那几句耳熟能详的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粉碎了四人帮云云,估计少时经常看故事会的人绝对会对此印象深刻。
《落户》讲的是在特殊年代,一对来自四川地主家庭的兄妹,通过婚姻落户到关中某村。由此产生一系列恩怨情仇和风波,同时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如霸道精明的魏支书、足智多谋的老右、德高望重的营长等。
看完全书,感觉人物塑造特别成功,情节布局发展天衣无缝。尤其是对一些场景细节的刻画更是异常精彩。比如关于是否同意香包苗伟兄妹落户五队,第一次无记名投票失败,后在魏支书的引导下改为现场举手投票,以致于全票通过。叙事非常巧妙真实,堪称神来之笔。还有悲喜杂糅的德强老汉铡草铡掉手指头、发永唱《夸陪房》民曲,把农村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
关于婚礼吃席的叙述,尤其是魏支书嫁女的轰动一时的大鱼大肉酒席(笔者始终有点好奇这块似乎没有写明到底是“十三花”还是“十出头”,或是其他更豪华酒席),对比香包念牛的木模子红烧鱼清蒸鸡的场景,既形象生动又令人感慨万千。
书中有很多细节,如香包告状、念珠利强打架、冬梅偷情、念富媳妇吵架喝农药等,一幕幕场景好像就发生在身边,让没有农村生活体验的人也如身临其境。惜乎念富媳妇吵架时关于魏队长裤裆那玩意长了个大痣的表述,可能作者觉得过于粗俗未直接用对白表现,否则将会更原汁原味更有艺术感。其实伟大的作品多是雅俗兼而有之,如红楼梦亦有薛潘公子行酒令之女儿乐。
整本书看时津津有味,看完若有所思,确实如一副近代农村历史变革的画卷。只是感觉看的正有兴头突然收尾,戛然而止,正如笔者身边的一个段子,朋友去坐席,吃了几个肉菜等着上馒头突然发现酒席结束了,朋友说原来西安的婚宴上的是臊子面不上馒头,我还等着上馍呢。
看《落户》也是如此,还没过瘾,还等着看落了户的主人公大富大贵财源滚滚,还念着念珠情系嫂子的伏笔,还期待香包做的香包蜚声国外……,总之我还等着上馍呢,怎么就结束了。
猜想可能作者囿于世界观的局限,困于情节再展开或会出现念珠对嫂子的感情无法控制而导致矛盾冲突,或以悲剧收场,正如平凡的世界中少平和田晓霞的感情无法在现实中继续发展,只能以晓霞离开的方式结束。人物的性格决定命运,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据说金庸当年在报纸连载神雕侠侣,十六年快到时金老原打算写小龙女身亡,读者皆不愿意小龙女死掉,为了不惹怒读者,金庸也只能违心曲笔。
不揣浅陋,作者对念珠的内心情节是早有安排,只是基于道德洁癖,不能或不愿再安排一场不伦之恋,也不愿以悲剧收场。臆测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只是可惜了很多情节没有展开,神秘的开头预言者癞花子什么来头最后也没有交代。正如同大肚汉吃礼泉烙面,本来饭量大主人却只端上来一碗,虽然好吃却没吃够,意犹未尽。
落户的文学造诣、艺术价值不必多提,谈点个人孔见, 小说布局这块第一章好像情节推进有点快,没有给读者逐渐适应的过程,交代完德强老汉的家里情况就迅速进入给队长送礼、投票失败、营长出谋划策,感觉衔接紧凑有点太突然,以启动投票为界限,把内容分为两章,是否更好一点。另外本书名为落户,未在文中点题,其逻辑关系有些费解。当然这瑕不掩瑜,《落户》实以小事映照宏大历史,纠结是否有点睛之笔倒也无所谓了。以笔者个人拙见,《落户》如果加入时代背景的刻画和剖析,以及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评判,不输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可列入传世的伟大作品。
读完《落户》,感觉如烟花绽放,让人为之一震。只是惜乎太短,亦如平地起惊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落户》到底如何,等大家来品。
刘军,男,汉族,42岁,陕西宜君人,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多年从事法律服务工作,长期致力于仲裁及律师理论研究。陕西省法学会会员。
从小喜欢阅读,涉猎较广。曾发表多篇报道、散文、法学论文。多起论文获陕西省法学会论文三等奖、优秀奖等奖项。法学论文《浅析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程序》发表于《仲裁研究与实务》一书,《仲裁案件质量监管制度探析》发表于《陕西律师》杂志。杂文《从老百姓到纳税人有多远》刊登于中国杂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