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山那人那肩
文/刘小瑞
风雨稍歇息,水淋淋的石板闪起一片薄光。
我仰起头看面前这座山,目光顺着山路延长到天边,陆地上缓缓升起如同群山一般的云,嘴角不经意间泄露出对它的想念。
那泰山的伟大依旧,我已经许久没回山里了。
即使在外,我仍真切地记着那山峰与逶迤的薄云紧贴,在山顶的寒风吹拂下,等待那一缕阳光冲破黑暗的缝隙,耀眼的光芒像触角一样地探寻这个原本混沌的世界。
父亲说要出发,低头扛起地面的货物,一根扁担横在他肩头,两旁吊着重物。看父亲扛起来的时候我总觉着这肩头的重物要压弯他的脊梁,可他看了我一眼,招呼着赶紧往山上爬。
父亲是从不让我动他的货物的,他说要考大学的人哪能做这些活。所以,其他孩子都很羡慕我不必跟着大人干活,只是读书,也很少挨打。还好我不辜负小时候其他孩子的羡慕,考上了大学,从大城市回来,希望能再爬一遍这座山,看看日出。
“爸,让我搬搬。”我不走,只是看着父亲。
“快走快走,哪有老久不回家的,一回来就干活的!”父亲催促着。
“爸!”
父亲吃力地放下扁担,回屋给我拿了新的扁担——扁担上只绑着一边的货物,只需要两只手扶着朝前的一边的担子让扁担保持平衡就行。
“再不走,就看不着日出了!”父亲再次催促,“拿了扁担,中途就不能休息,只能一路向上爬。”
我甩了甩胳膊,不太习惯与父亲同行,走到了父亲前面。
出了村,便是登山路,父亲应当是觉着我还没习惯这山路,喊着要走慢些。我觉着自己被父亲看轻了,心里想着一定不喊歇,定要上了山才休息。
刚上山的青石板路很窄,石板上坑坑洼洼,布满着风雨后飘落的树叶与雨水,在夜色下像是一块经过反复漂洗带着褶子的粗抹布,过时的花纹反而带点古朴的美。
我与父亲的距离忽远忽近,不时的回头看看父亲,一见着父亲的身影就赶忙加快脚步,而父亲却从不抬头,只看着脚下的台阶,一步一步稳扎着向山上攀登。
我们二人就这样富有节奏般地向山顶攀爬,过了中天门到了十八盘路口。我逐渐有些喘不过气来,肩上的重物没有当初那般还能活动胳膊的轻松,反而压得肩膀变得麻木起来。忽然,父亲扛着货物从我身旁经过,这是第一次父亲超过了我。
借着月光,我缓步朝上跟着父亲的节奏,端详起父亲的背影,父亲体型并不大,远处看甚至会觉着瘦小,但很令人吃惊的是,父亲的前臂臂展很宽,汗水顺着发达的前臂肌肉向腋下流去,但是父亲并没有长年健身的人一样肌肉匀称,而是在身躯部位显得十分消瘦,在小腿和臂膀上却有着优秀的肌体,如果第一眼看上去甚至会有一种畸形的感觉。
像父亲这样的挑山工虽然有着超乎想象的重体力劳动,却难以像健身者一样能够有着各种营养的摄入,平日只有一口汤一口饼,以及长时间的重体力劳作。
小时候我也会来爬山,父亲听说我要爬山就会在隔一天把活推了,一身轻松地上山,我是常常喊累的,一喊累父亲就背着我,指着泰山上篆刻的字,告诉我有一天考上大学来研究这些。我是爱让父亲背着我玩的,我坐在他肩上,特别是每逢节日,父亲早早随着挑山的前些天就把庆贺的欢喜货物送上去,节日当天穿着棉衣就背着我上山,在庙宇间穿行。
父亲一到中天门那街道上,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些东西,作为对父亲这位忠于职守的挑山工一点敬意,父亲却总是不接手,那些铺子商人见父亲不接,就会铺子里抓一大把糖果枣子些放我棉袄的口袋里,我总开心地叫唤,这时父亲也不好拒绝了,从自己口袋里数了一遍零钱递给商人,商人总是不收,非说不是送你的送孩子的。他走到卖案桌子上想买些东西,人家却学着父亲样子不愿接钱,父亲就急了,宁可到另外一家,决不想沾那一点便宜。那些个人家说:“兄弟,硬气什么,平日多亏了你的苦,才换来咱家的甜。”但不行,父亲认为这是别人的血汗钱,不比别的事情。
我很不解,难道那些人有父亲累吗,父亲说:“出来生活,没有人不苦的,都是血汗钱!”
我想没有人是比父亲晓得血汗钱的意思了。
此刻,我不再坐在父亲肩上爬这座山,我同他一样抗着重物,看着他肩膀,缓步上山。
银辉漫漫,逐渐散去,天渐渐破晓,四处朦朦胧胧的,似乎笼罩着银灰色的轻纱。父亲与我交付了货物取得了些小钱,那铺子的商人认出了我,又想着抓些什么给我,最后递给我和父亲一人一瓶水和蒸好的玉米,喊我们玉皇顶吃,暖和。

父亲掰了一半较厚的那一半玉米叫我吃完,用纸包好另外一半玉米取暖。山顶寒风不讲情面,爬山的热汗顿时被吹凉。父亲找了一处看日出的好地方,用散落的登山杖和找人借的破衣服搭起来一处临时避风港,挡在我前面为我隔开风。
我啃着玉米,父亲拿着半截玉米取暖,周围没有多少人,山顶只剩下寒风呼啸而过的声音,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
我凭倚在一旁贴着岩石的衣服上,闭上眼睛,或许是累了,又或许是想倾听那山顶上几乎听不见的潺潺流水声,突然听见了一声鸟叫,划破了风呼啸不止的孤寂,东方的天际浮起一片鱼肚白,大地也渐渐地光亮了起来。
父亲喊着我名字叫我起来,我眯起眼睛,看见父亲黝黑的肩膀间有光亮射进了这窄小的港湾,我缓缓起身,让阳光照耀在我身上。
日出之美,在于它脱胎于最深的黑暗,照亮每一位追寻它的人。
父亲不再挡在我面前,而是向前走去,少见地挺直了被压弯的身躯,张开双臂去迎接日出东升的一刻。那消瘦的体型在天空下显得如此渺小,却有着伟岸的肩膀,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消瘦身驱,必然扛起了无数次伟大的日落。
作者简介:刘小瑞,不过一位汉文学子,求学于山东济南,随笔杂文胡乱写,自以为富有人文情怀。近来关注三峡移民故事与山东黄河人家故事,各自准备着手研究下笔。借文《来时碑有字》获“讲好山东文物故事”征文奖项,曾在在中国诗歌网发表部分诗歌,其余文章皆校内发表。望同好勿嫌弃其稚嫩之文,互相交流学习。

“马周杯”全国文学大赛
征文启事
为学习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特举办“马周杯”全国文学大赛征文活动。
马周(601年-648年),字宾王。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振兴街道前曹村(马庄)人。唐朝宰相。马周少孤贫而好学,曾任博州助教。辞而西游长安,客居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三年(629年),代常何为疏,所论二十余事,皆切中时弊,唐太宗大悦。即日召见,令直门下省。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贞观十八年(644年),任中书令,兼太子右庶子。劝唐以隋为鉴,省徭役,恤民力,节俭如兰,慎选地方官吏等,多为唐太宗所纳。马周所作《上太宗疏》《陈时政疏》《请劝赏疏》《谏公主昼婚疏》和《请简择县令疏》等文章影响深远。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马周去世,终年四十八岁。唐太宗为他举哀,追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马周被毛泽东评为:“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如今,前曹村党支部牢记三个务必,守民心,创大业,当好人民利益的绣花针。抓住党的十八大以来黄金十年机遇期,一跃成为新时代沧桑巨变的代表之一。前曹村共四个自然村, 1172人。经过十几年艰苦奋斗,建成现代数字化安居小区。小区总占地454亩,现有居民3300多户,15000多人。幼儿园、小学、医疗点科学配套,前曹村集体公共积累达到2亿多元。家家都变成了百万元户。前曹村2015年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2021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一、参赛主题
内容健康,表现新颖,文学性强,不限主题。
二、征文体裁
小说、散文、诗歌。(短篇小说不超过1万字、散文不超过5000字、诗歌不超过100行。所有参赛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没有在任何平台、纸媒、公众号上等发表过。同时标明体裁。
三、奖项设定
一等奖一名,奖金3000元;二等奖两名,奖金各2000元;三等奖三名,奖金各1000元 ;优秀奖30名,奖金各500元 。特殊贡献奖20名,奖金各1000元 。
四、投稿时间
自2022年11月11号至2023年4月11号截止。2023年7月1号前颁奖。所收稿件, 版权归大赛组委会,并择优在【茌平文苑】上发表。请作者关注【茌平文苑】公众号,以便作者能及时了解大赛信息。
五、评审团队
以山东省泰山文学奖获得者为主任的评审小组,对参评作品进行公开公正评审。
六、文档要求
来稿请注明“‘马周杯’全国文学大赛征文”字样。
标题小四加粗,正文为宋体五号,文末注明真实姓名、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
在邮件正文粘贴之后,以附件形式发送至指定信箱:sdblzlwxjzw@163.com。在来稿邮箱主题一栏里,注明:“马周杯”文学大赛+文体+题目+省份+姓名 。
本次征文大赛解释权归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作家协会。
“马周杯”全国文学大赛征文组委会
茌平区作家协会
总 编:乌以强
责任编辑:冯喆 张晓燕 翟玉梅 丁杰
茌平文苑 第0540期
本期编辑:张晓燕
编辑微信:xyz1976516
茌平文苑:欢迎关注,欢迎投稿!
非原创举报电话(微信)13561471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