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意诗情跃眼前
——沈俊杰《以言又集》序
谢 邦 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杏花小雨,轻柔凉美,杨柳轻拂,日丽风和。
在这早春二月、万物竟秀的春季,俊杰同志的新著《以言又集》即将付梓。无疑,给鄂南诗坛这个百鸟争鸣、百花斗艳的艺苑,增添了美色;给香城泉都的锦绣画卷,增添了亮点;给读者带来凉爽洒脱、惬意舒适的新鲜美感,带来纯朴高尚、辞采华茂的艺术享受。
她,犹如杏花小雨,给人以滋润与惬意。
她,犹如杨柳轻风,给人以清新与欣喜。
她,犹如春山小花,给人以灿烂与热烈。
她,犹如青山小溪,给人以清澈与纯情。
她,犹如深山清泉,给人以净化与遐思。
她,犹如江河波涛,给人以激情与力量。
她既是一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视角新颖、辞采流丽、诗艺多姿、才情喷涌之作,也是一部具有艺术活力、赤子激情的诗章。
若解橄榄味,细品君自知。

一
诗由情生,无情即无诗,艺术就是感情。正如白居易所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与元九书 》)。其意思是说,诗好像一棵富有生命、能开花结果的树,动人肺腑的感情是它的根,表现感情的语言是它的枝叶,优美的声律是它的花朵,深刻的含义是它的果实。这说明,感情是诗的基础,诗的支柱。一首好诗,往往是作者被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所深深触动,心潮澎拜,激情荡漾,产生创作冲动,于是写诗把它倾诉出来。只有诗中闪耀着激情的火花,才能点燃读者的心灵;只有在诗中倾注了深厚浓郁的感情,诗才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这就是,“诗之为道,从性情而生” 的道理。
俊杰同志深谙这一艺术规律。他在《以言又集》中,写真境,抒真情,词必己出,言出肺腑,为读者展开一幅多彩多姿、且富韵味的艺术画卷。
在“盛世飞歌”中,作者以感情的浓汁,浸透着富有韵味的诗句,讴歌着新中国60周年的辉煌成就:“望古秦今貌,身移景丽;神州大地,目遇春深。”(《沁园春•新中国六十周年感吟》); 讴歌着上海世博会的空前盛况:“人织淞江岸,舟摇异国幡。”(《浪淘沙•新中国六十周年大阅兵感赋》);讴歌着百年圆奥运的神奇惊喜:“轴绘江山秀,图舒禹舜悠。”(《山水画卷打开》); 讴歌着湖北武汉万里长江第一隧道胜利通车的历史丰碑:“不再人为天堑恨,三维畅达任遨游。”(《万里长江第一隧道胜利通车有感》);讴歌着辛亥百年的沧桑巨变:“首义武昌除旧制,肇生民国谱新章”;讴歌着我国航天技术的惊人成就:“来去自由飞驿站,摘星揽月任从容”等等。这些饱和着满腔激情的诗句,是作者胸襟的抒写、肝胆的袒露,是真情实感凝于笔端的倾泻。
在“江山揽胜”中,作者以色彩斑斓的画笔,浓淡相宜的色调,渗透着昂扬的激情与跃动的愉悦,勾勒出一幅千姿百态、淡雅清新的山川湖泊的绚丽画卷。有“绝壁低垂难觅底,悬崖仰视已齐天”的张家界(《张家界览胜》);有“斑斓游动画,每每凝清雅”的长沙海底世界(《菩萨蛮ㆍ长沙海底世界》);有“地北天南瞬间至,风驰电掣看神龙”的武广高铁(《武广高铁咸宁北站观感》);有“望山横断大江中,欲塞洪流试比雄”的黄石西塞山(《望黄石西塞山偶感》);有“硕壮竖琴横大江,车流恰似乐音扬”的武汉长江二桥(《咏武汉长江二桥》);有“亏是时逢炎夏日,衣单未敢久斯文”的九宫山(《登九宫山铜鼓包》);有“舟行画动画中画,民愿天随天外天”的崇阳青山水库(《游崇阳青山水库感咏》);有“竹海沙沙腾碧浪,杉林赫赫指青天”的 潜山国家森林公园(《闲游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有“绿树葱林隐碧楼,环湖拥玉荡轻舟” 的碧桂园(《咸安碧桂园一览》)。等等。这些含情蕴意的诗句,或工笔精雕,或粗笔勾勒,或淡墨点染,或绘色绘形,神姿仙态,呼之欲出。她不仅描画了山的雄奇与绚丽,也描画了水的壮美与多彩,给人以自然美与诗意美的享受。
在“时弊万象”中,作者敢于正视现实,切中时弊,或直言陈辞,或委婉讥讽,豪气传神,鞭挞入里。有的勾勒贪官的下场:“擒贪国际多联手,东躲西藏也枉然”(《 又闻贪官外逃》);有的揭露造假害人的恶果:“奸商惟利德沦丧,婴儿无辜遭祸殃”(《 感三鹿问题奶粉事件》);有的鞭挞“捞钱有道” 而丧失人性 的本质:“跪求枉洒儒生泪,冷漠无情比畜禽”(《 叹捞钱有道》);有的控诉危害社会的严重事件:“几多硕鼠捞包满,千万民膏溅水花”(《闻用胶水糊弄大桥裂缝感叹》),等等。这些诗作,作者为民代言,为民雪恨,不仅是对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鞭挞,更是血与泪的控诉。
在“题赠酬唱”中,作者以真挚赤诚之心,歌颂友情的深厚,抒发友情的纯真,体现人情美。有的对诗友相互唱和的回赠,有的对相交知心的赞扬,有的对为诗之道的切磋,有的对同乡相聚的回顾,等等。其实,乡情是对故土的眷恋,是曾安放着儿时的摇篮,是慰藉孤独的一杯暖酒;而友情则是乡情的外延,是抵御孤独的甘露,是一扇在人生旅途中可以透气的窗口,是一股驱动彼此扬帆前进的东风。故乡友情之歌,是永恒的旋律。嘤鸣相召,星流电激,絪缊相感,雾涌云蒸,愿人间纯真的乡情友情,天长地久。
元代杨维桢说:“有情此有诗”,一语中的,掷地有声。作者只有情感郁勃,积之既久,横塞于胸,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发而为诗,才能写出具有真情感、真韵味、真正意义之诗。那些应制、应酬、应景的所谓“三应诗” ,即使文从字顺,符合格律,其实也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诗。因为,它缺乏诗之最重要因素---感情,而感情则是推动诗歌创作的动力。正如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所说:“诗不可强作,不可徒作,不可苟作。强作则无意,徒作则无益,苟作则无功。”

二
“咏物之作,最要在寄托。”(吴梅《词学画论》)诚哉斯言。
咏物诗,则是以物体、事物为抒写对象。作者既要细致观察,投身于物,作到即物达情,形神俱似。所谓“达情” ,就是要表达出客观物体的情思情态;所谓“神” ,则是指客观物体的神态神情。情与神,则是客观物体外观所蕴藏着的内涵。因此,作者不能满足于描写物体的外在之形,更要透过对外在形态的描写,表现出物体内在的神与情,做到即物达情,形神俱似。这样,作品的格调就会高而不会沦为卑弱。
俊杰同志的《以言又集》中,有不少写得不错的咏物诗。这些咏物之作,各有形态,各有神情,各有寄托,各自折射出广泛的社会内容之“理” ,折射出作者的胸襟与人格。
有的以“钉子” 为抒写对象,它有“钢” 一般的秉性,破“好铁不成钉” 的世俗,道“目标找准拼全力,碰硬摧坚若等闲”(《 钉子》) 之理。作者眼中之物的“钉子” ,只是他内心世界某一角落的投映,是借“钉子” 之物而折射自己的心象。
有的以“蜜蜂” 为抒写对象,描写它不辞辛劳,采花酿蜜,不为自己一私之利,而是“占尽风情情未了,琼浆酿就醉他人”(《 蜜蜂》)的奉献精神。
有的以“牛” 为抒写对象,写牛憨厚而不奢求的品格,吃着青枯的草料而不计物质生活的优劣,温情舐犊而爱护后代的善良,只影形单而忍受分离的爱恋,朝耕暮耘而不辞劳累的热诚,为的是“忍看扬鞭催奋进,几曾得见步回头” 的拼博与奉献精神。作者这种写彼实此、亦彼亦此、表里相宜、物我交融的写法,从而使作品获得审美价值。
有的以“向日葵”为抒写对象,作者不仅写向日葵形态的“茎粗叶大”、“ 拔地冲天”,写它的气势昂扬、果盘肥大,更写出它的精神内核:“历经风雨摧残后,更爱光明更向阳”的神韵。诗中的意象,既描写了物之情与物之神,更融合了作者之情与作者之神,起到了即物达情、形神俱似的艺术效果。
此外,还有写“春风得意逐花丛”(《 咏蝶》)的狂蝶,“金色年华靓丽妆”(《 咏油菜花》)的油菜花,“最念燃由饱暖时”(《 火柴》)的火柴,“不占高枝只护头”(《 伞趣》)的小花伞,“不钓虚名钓丽秋”(《 钓趣》)的钓鱼,等等。都写得各具特色,各有情趣。
总之,从某种角度来说,咏物诗的写作往往运用象征表现手法,往往利用特征性质有相近或相似之处而用某物体来暗示某种概念、思想或感情。因此,象征的本体与象征物之间,应该具有真实的、内在的、恰如其分的某方面的联系,千万不可牵强而“拉郎配” 。
咏物诗的写作,其实正如清代廖燕所说,要达到“借彼物理,抒我心胸”(《 意园图序》)的目的。所谓“借彼物理,抒我心胸”,实则是以物象的描写作为传达感情、抒发感情的中介,从而折射出诗人的心象。因此,“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咏物诗之妙,妙在离貌取神。也就是说,诗人在写作咏物诗之时,不宜花太多心思去描写客观物体的体态风貌,对它有总体的把握与认识就足够了;而应该注重于客观物体的神韵,让读者领悟到“物”中所蕴含着的丰富内涵,领悟到与“物”的联系,更领悟到“物”外延伸的意境,这应该是咏物诗写作的最高境界吧。

三
当你走进名山大川,领略雄奇秀丽、奇峰怪石、宁静幽雅、耳目一新的山色水光之时;当你登临名胜古迹,品赏画栋雕梁上镌刻着的诗词美句、条幅对联之时,那种寄情托意,惕厉子孙,祈求幸福的诗请画意,你一定会兴味盎然,激动不己,慨叹江山如画,从而模山范水,见诸于诗。
俊杰同志的“江山览胜” 一辑,写的是一组山水诗词作品,山川景物,异彩纷呈。作者对祖国的山川田野,大江湖泊,融进了情,充满了爱,往往写得清新纯美,淡雅自然,给人以如临其境、神与物游之感。有的重墨浓彩,精雕细刻;有的工笔细描,色彩斑斓;有的淡墨点染,粗笔勾勒;有的绘形绘景,绘声绘色,等等。她,描绘了山的秀丽,水的壮美,天的尉蓝,地的雄奇。她,描山则山含情,画水则水有意,不仅给人以自然之美与诗意之美,更给人以人品之美。
山水田野诗词作品,应该如何写?尤其是绝句、律诗应如何写,才有韵味,才有诗味,才有意境,才有“言外之意” 。俊杰同志的绝句与律诗创作,为读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般来说,绝句往往包括两组意象。第一、二两句为一组,第三、四两句为一组。这两组意象之间,应有联系与变化,若无联系则相互割裂,若无变化则势必雷同。因此,要解决好这两组意象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第三句的“转” 。如何“转” ,才能“转” 出新天地?
其一,意象联想法。在《汉口江滩公园芦苇荡》这首七绝中,作者运用近乎于质朴的语言文字,只是进行大而化之的粗笔勾勒,以诱发形象的生成而产生奇特的联想,将诗意引向更高的境界。诗的前二句即第一组意象,作者只是简单地勾勒出江滩上的“无边芦苇” ,以及在此“戏玩” 的“老幼鸳鸯” 。她们“青春偷拥抱,情漫休闲道” 的情景,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情感之弦。按照常人的思路,接下来应写那些“老幼鸳鸯” 们的卿卿我我、柔情蜜意之事。说实话,若这样写,此诗就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是,妙在第三、第四两句,一笔宕开,别开生面,升华新意:“火种不曾燃大爱,哪来浪漫与休闲” 。作者由眼前江滩芦苇荡而联想到京剧“芦荡火种” ,联想到无数为新中国而流血牺牲、不懈奋斗的共产党人,若没有这些“芦荡火种” 们的追求与奋斗,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与安宁。
此诗写作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作者善于联想,善于把积存在自己大脑中的文化信息、书本知识和其他生活体验,以及眼前的情景印象联系起来,生发开来,形成审美效应。这种意象联想法,就是让第二组意象在第一组意象的基础上,拓展内容,丰富內涵。这犹如拍摄电影,先拍摄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再推为全景。也许,这是写好绝句行之有效的技法之一。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写景之诗,作者应“会景而得心,体物而得神,则有灵通之句” ,此乃经验之谈。的确,只有写出风物之神,融合作者之情,才是写好山水景物诗的要领之一。因为,物之形,决定物之神,抓住山川景物之“神” ,并融进作者的情感、素质和性格之“神” ,这样,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的形象,往往是他心境的投影。
其二,意象引申法。《望黄石西塞山偶感》这首七绝,作者由“望” 而“感” ,生发哲理。诗的前二句即第一组意象,只是对西塞山的粗笔勾勒,它“横断大江,欲塞洪流” 。虽说是写景,并不十分具体,但却突出了它势不可挡之“神” ,这就抓住了西塞山最主要的特征。但第三句一转,情绪就不同了。它“横断大江,欲塞洪流” ,都只是徒然,只是“枉作” ,浩浩大江,波涛滚滚,惊涛拍岸,摧枯垃朽,其势决不可挡。若没有第一组意象之势,便没有第二组意象之理。
其实,登临作赋,临流咏诗,能捕捉到景物之神韵者则难;能从具体的形象中,体悟出人生奥妙者则更难。因为,好的山水景物诗,贵在传神,尤其贵在描写中悟理。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审视中,通过联想与推导,认识到与它沟通的人生、社会规律;并从山川景物的具体形态中,抽象为人生的普遍规律,这才是妙悟的真本事。这种意象引申法,也许是写好山川景物诗的奥妙之一。
其三,意象推拓法。《咏武汉长江二桥》这首七绝,构思精巧,手法新颖。它不是按常人思路,只写它的雄伟高大、气贯长虹的形态,若是如此淡淡道来,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平平之作。但作者却妙发奇想,别开生面,把这座雄伟高大的钢丝斜拉桥,看作是一架“硕壮竖琴”,而熙攘的人潮,滚滚的车流,恰似它弹奏出来的美妙而和谐的乐章。它演奏着人民的幸福与温馨,演奏着社会的和谐与安祥,演奏着时代的富强与繁荣。飞动的想象,贯注着俊朗隽永的韵味;传神的理趣,浸透着社会人生的真谛。这种意象推拓法,就是第二组意象则对第一组意象进行推拓,这样就拓开了一个方向,提升了一个层次,深化了一个境界。这种推拓,能把读者的想象力越推越远,越拓越广,甚至拓展为抽象的理念,从而使作品的涵义更为深远。
从俊杰同志上述三首绝句的创作实践中,让我们领悟到绝句写作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最简短的篇幅之中,解决最丰满的容量问题。也就是说,在绝句的简短而独特的体性之中,要求蕴藏着深挚的情感与丰富的内容。若能把这一矛盾,统一在作品之中,就是诗中的精品。
刘熙载在《诗概ㆍ艺概》中说:“问短篇所尚,曰咫尺应论万里。”其意是说,绝句词语简短,犹如只有尺幅之画,但它却要求韵味悠长,内容丰富,能概括万里江山。元代杨载亦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婉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马鲁在《南苑一知集ㆍ论诗》中也说:“绝句四句,内有起承转合,大抵以第三句开宕气势,第四句发挥情思。”他们对绝句写作的认识,都重视并强调笫三、四句的重要性,是否处理得好,将对整首诗的水平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说:“绝句二十八字耳,贵在神味渊泉,清韵不匮。……七绝喜深不宜浅,喜婉曲而不宜平直。”王夫之也说:“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前人的创作经验,很值得我们重视。
律诗却比绝句更难写,难在何处?清代叶燮在《原诗》中说:“七言律诗,是第一棘手,难入法门。融各体之法,各种之意,括而包之于八句。”他所说的“各体”,是指诗中旣要有对偶之体,又要有非对偶之体;他所说的“各种之意” ,是指它包含着较为丰富的内容,不能像绝句那样,只需表达一件事与一种情。这样,它在内容上比绝句增加了深广度,是绝句内容的扩展;形式上比绝句增加了繁难度,颔联与颈联用对仗者则为正格,而这一切又只能在八句之中解决。正如方世举在《兰丛诗话》中所说:“尺幅窄而束缚紧。”因此,律诗在所有格律诗之中,是属较难驾驭的一种。尤其是中间两联的安排,无论从哪一角度来说,都应注意变化,只有变化,才有诗的内容的拓展,才不会陷入单调的泥沼。沈德潜说:两联“宜各換意境。略无变换,古人所轻。”(《说诗晬语》)此话不失经验之谈。
七律《闲游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一首耐读之作。潜山公园,山回路转,壮丽雄奇,婀娜多姿,以秀取胜,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写什么,如何写,确实有难度。但俊杰同志却抓住了潜山的主要特征,在中间两联展开了诗的内容,写竹之翠,杉之高,路之曲,亭之靓,以翠、高、曲、靓四字,旣概括了潜山的形态,又写出了潜山的神韵。中间两联均为写景,颔联写的是远景,颈联写的是近景,这两幅景色的描写,令人感受到美的变化,体会到作者低回寻味的意趣。同时,两联之间,各有侧重,但相互烘托,循环相生,极大地增加了诗的容量。
排律《张家界览胜》,是一首有诗味,有韵味,有意境之作。张家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奇峰突兀,山如斧劈,层峦叠障,连绵不断,山之壮美,云之绚丽,美不胜收。但俊杰同志却删芜就简,集中笔力,写山岩之险:“绝壁低垂难觅底,悬崖仰视已齐天”; 写金鞭玉柱之奇:“金鞭指宇宇寰渺,玉柱擎天天地宽”; 写十里画廊之雄:“朝雾九宵环翠盖,画廊十里展芳颜”; 写御笔仙姑之幽 :“风雕御笔描千态,雨蚀仙姑媚万端” 等,从自然美中提炼出险、奇、雄、幽的特征,抓住了山川景物的主要特点,集中笔力,突出描画眼中之所见与心中之所感,描其形态,更摄其神韵。若不善于把握审美客体的主要特征与神韵,而是浮光掠影,罗列景象,即使有个别字句出彩,也难以使山川生色,则毫无情趣。
总之,律诗具有十分精巧的文学架构与美学内涵,较难驾驭,其形式美与艺术美,显示出特殊的魅力。应该如何写,尤其中间两联对仗,是拓展内容、显示诗意的关键之处,决不可随意听之,率性为之,应慎重考虑,精心构思。
俊杰同志的律诗或排律中的对仗以及“对联篇”中的对联,都较为工整,有的很出彩。拓展了内容、丰富了含意,显示了作者的文学修养与艺术功底。尤其是对联,有诗意,有意境,颇具艺术美与韵味美,给人以艺术享受。也许,俊杰同志的诗作与对联,为我们提供了某些有益的借鉴吧。
诗为“心声” ,人品决定诗品。因为,“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徐增《而庵诗话》)俊杰同志是一位精力旺盛、热情澎湃、思维敏捷、富于进取性与创造性的诗人,又是时任《潜山诗词》、《咸宁诗联》两刊主编的诗坛骁将,在省内外颇具名声,对诗坛作出了显著成绩及有益贡献。其诗,具有较深广的内容,为内涵深广之诗;也是具有自然深厚的特质,为自然深厚之作;更是具有艺术特质的艺术之作;更希盼今后有骄人的成绩。她,是作者的意志与时间、心血与才力的结晶,值得一读。
大作付梓,定将嘉惠诗坛,特为之序。并戏作七绝一首,以寓喜悦与期待之情。
清词丽句似山泉,
画意诗情跃眼前。
满纸春风融旭日,
群芳璀璨百花鲜。
二0一二年卯月于湖北科技学院梅鹤斋
作者简介:
谢邦华,湖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著述丰厚,有《写作艺术散论》《写作诗论》《鲁迅旧诗导读》《词艺简论》等16部专著问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