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普通人,“放开”后会面对什么。
以及我们要怎么解决,又该做好哪些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说说。
首先,我们要清楚的第一个问题,是普通人感染新冠后,到底会怎么样?
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做过总结。
这张图很重要,我认为每个人都该看看,甚至要转给家人朋友看。
简单来说就是三个阶段。
前3天高热,第4天缓解,伴有咽痛鼻塞,第7天可能转阴好转。
从广州本轮疫情的数据显示,我们大部分人将会遇见的,都是这样的情况。
这种时候,不必过度恐慌,只要居家监测即可。
处理方法包括及时测体温、测抗原。
做好家庭成员的隔离,卫生间的消毒处理,做好通风等。
那什么时候,应该去医院呢?
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是超过70岁,有心血管、肾脏、肿瘤等基础疾病的老人。
要首选去医院观察。
第二,是超过3天高热仍未好转。
并有明显呼吸急促症状,也要立即去医院就诊。
想要把病毒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些最基本的常识我们一定要知道。
心中有数,才能不慌不忙。
才能有的放矢,让医疗资源能够合理分配。
保定这次为什么没有出现医疗挤兑呢?
就是因为大多数市民都很自觉,主动分析了自己的情况,选择居家。
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健康尽责。
最近,网上有一些新冠用药指南很火。
内容是一些曾经的感染者,详尽地介绍了预防感染和感染后应该用什么药。
一个清单上有七八种,导致很多人急忙赶去药店囤药。
其实这么做大可不必,专家也不建议。
有专家出来科普过,对于没有基础疾病的中青年人。
如果只是出现了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也不影响正常生活。
甚至不需要自行服药,多休息,多喝水就能自愈。
症状严重的时候,才建议用一些药物。
《北京日报》总结了专家的一些建议,在这里可以给大家做为参考。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总的来看,对于普通患者来说,根本不需要大量囤药。
按需购买就可以,并且还要谨慎服药。
有些地方出现了连花清瘟断货的现象。
的确,自新冠以来,连花清瘟成了我们眼中的救命药。
但它并不是我们想像得那么神乎其神。
浙大附医感染科主任盛吉芳教授就表示,像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塞来昔布等药物都可以缓解上呼吸道症状。
完全不用疯狂抢购连花清瘟。
预防感染,用药只是其次。
最重要的,还是平时做好防护,少聚集,勤洗手,多锻炼,增强抵抗力。
退一万步讲,疫情总有过去的时候。
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规律永不过时。
说完了行动上的准备,现在我们来谈谈心理上的维护。
“放开”后一段时间内感染率上升,是非常正常的。
甘蔗没有两头甜。
新冠大流行的时代还没有结束,不可能说,又要正常生活,又要周围人不感染。
我们必须要经历一段阵痛。
而这个阵痛具体会怎么体现,这次我们也看到了。
比如说,当很多人感染了,居家隔离之后。
势必会出现一些岗位人手不足的情况。
小到快递餐饮、大到政府服务,难免会给我们的基本生活带来不便。
同时,对医疗系统这也是极大的挑战。
打个比方,当每天要面对大量脆弱人群的医护阳了,那要不要他们隔离?
隔离的话,资源不够用。
不隔离,本就身体情况不好的病人感染了怎么办?
这就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那就是当员工阳了,生产秩序受到影响。
不少中小企业,为了活下去,都偷偷地给员工降薪。
甚至出现,居家隔离不发工资的情况。
这种情况,要怎么解决?
随着逐步放开,很多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应运而生。
放开,不代表着岁月静好。
而是从一种困难模式,切换到另一种应对模式。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需要时间去完善,去解决。
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有这个心理准备。
保定这次之所以突然火了,也和一些人的蹭热度反应有关。
事物要发展,变化是常态。
不犯错是不会改善的,不摔跤是不会前进的。
草木皆兵对已经进入到下一阶段的防疫,百害无一利。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承担选择带来的代价。
每一条路都是荆棘密布。
但敢于往前走的人,不畏惧受伤的人,脚下才会有路。
新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我们不再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承受者。
时代的重量,已经压到了我们每个人身上。
结束疫情,要靠我们每个人的自觉、勇气,和耐心。
哪怕平凡而普通,但我们也该肩负起责任,做好自己,为国家出一份力。
最艰难的三年已经过去,如今只是春天前的最后一场寒潮。
别害怕,别认输。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