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两个故乡
——兵团老兵的故事
作者:恩清 演播:沈虹
前言
我在北京《建设之光》杂志做记者时,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认识了先生。他曾是重庆市的领导,后来又成了新疆兵团的主要领导。我祖籍重庆,生在新疆兵团,因此,我打算像重庆的同乡那样称他为“老乡”,可觉得不妥;想像兵团的职工那样称他为“首长”,又觉得不当。我左思右想,深思熟虑后,决定称他为“先生”。
、
他奇怪地问:“为什么称呼我先生?”
我镇静地答:“我是重庆人,生在兵团。所以,作为重庆人,您是老乡;作为兵团人,您是首长,您说我该怎样称呼您呢?”
他听后,略有所思,接着“哈哈”大笑。
“看你,老用‘您’字,既没有重庆的味道,也没有兵团的味道,而是地地道道的京腔。你把问题复杂化了,可以点我的名,道我的姓吗。”
我问:“这不坏了规矩?”
“什么规矩?”他疑惑地问,肯定地答:“那一定是你的规矩,我可没有这样的规矩。”
谈话间,我仔细地端详起他来:圆脸,戴眼镜,中等个,较胖,西装革履。他豪爽,当众就把一双厚手拍在了我的双肩上,他用洪亮而亲切的声音说道:
“记者同志,我遵重你的规矩。你聪明,让我深刻地记住了你。秋天,你来兵团吧,我用故乡的酒招待你!冬天,你回重庆吧,我用家乡的酒招待你!”
2008年9月1日,我来到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走进了兵团司令部的办公大楼。
先生领我来到了由他主持的兵团电视电话会议上。在屏幕上,我看到了兵团各地的棉花盛开,到处白茫茫的一片,虽然棉农的脸上充满着喜悦,可眼睛里却流露出焦虑,他们盼望着,盼望着从全国各地来疆拾棉花的近百万农民工,其中重庆就不下十万。
先生又带我来到了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在站台上,我们静静地等候着从重庆至新疆的拾花工专列。在我们身后,是兵团各师团的相关领导和重庆在兵团的优秀企业家们。此时此刻,在重庆火车站的站台上,重庆的市长黄奇帆同志也领着重庆市的相关领导欢送着这些离乡赴疆拾棉花的农民工们。
从西南到西北,40多个小时,3000多公里的路程。
先生问:“小李,你是重庆什么地方的人?在兵团什么地方出生?”
我答:“祖籍重庆永川区何埂乡水碾村,生在新疆兵团222团园林一队。”
先生说:“这两个地方我都去过。”
我说:“这是我父亲的两个故乡。”
先生好奇地问:“你父亲?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读过书,是地主的儿子,是贫农的孙子。解放前,他在重庆为共产党办过事;解放后,他去了新疆,到了兵团,受尽苦难,但是受到了老红军、老干部和一些普通人的关照。小平同志出来后,他获得了新生。”
“虽然听起来费解,需要时间,但是已经很传奇了,我想他一定了不起!”
“正相反,他很平凡。”
“不!这不是事实,是你的认识问题。我认为:与重庆市在兵团的职工、农民工和企业家们一样,你父亲为兵团做出了贡献,是重庆人民的骄傲!”
可以肯定,在我父亲的一生中这是唯一一位兵团首脑而且还是重庆人对他的评价,是对他一生的总结。我追随着先生,不就想在父亲的有生岁月里献上这份珍贵的礼物,让他感到在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事情了。我想,他听到后内心会引起振动,会得到安慰。我眼睛湿润了,内心一阵激动,脑海里不断地闪现着父亲的身影,还有他的两个故乡。

作者简介:
恩清,名李彬。住建部主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施工技术》和《城市住宅》杂志新疆负责人,《中国建设报》新疆新闻传媒专员。兵团朗诵学会顾问,新疆和兵团作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市作家协会理事,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作协副主席。
主播简介:
沈虹,昵称叶子,新疆兵团人,长期从事编辑播音工作,百草园书店、诗词天地、新华网文艺创客等多家知名平台主播,《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众多朗诵作品散见于国内各大网络平台,曾多次荣获朗诵大赛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