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憣然一悟
刘克勤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醒悟的过程。一路走来,年龄越长,越能醒悟,越能明白生活的真谛。走过年少时的懵懂无知,走过中年时的深谙世故,才进入老年时的风轻云淡。
--自题
肯弯腰者不输
马林自幼家贫,父母生性怕事,是那种典型的本分老实农民。基于父母的遗传或训导,马林兄弟也没有村里同龄孩子那么“野”,经常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为此从小没少受过村里人的白眼。有人甚至还当面质疑:这三兄弟老实得无用,今后还有出息吗?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十几年后,马林兄弟们秉承父辈“老实做人,勤于做事”的家训,商海拼搏数年,有了自己的实体经济,成了闻名四乡八里的老板。
这年春节,马林兄弟相约,各自开着名车回家过年。马林特意将车停在村里一户李姓人家门前。他无法忘记,这个姓李的过去没少欺侮过自己的父母,但那时自家贫困,抬不起头,只有甘受“胯下之辱”。如今,兄弟们锦衣还乡,也该出口恶气了。将车停在他家门口,有意给其家人出入带来一些不便,对方势必反感质问,届时借机“教训”,报一箭之仇。
一天、两天过去了,对方毫无反应。
二天、第三天,马林兄弟准备回城。走到车旁时,只见李家老大提着一篮鸡蛋走近车前:“兄弟要走了吧,不多玩两天?我们没有什么好东西,只有自家鸡生的几个蛋,带上吧,莫嫌弃,比城里超市卖的营养好些。”
三天、马林兄弟接过鸡蛋,面面相觑,既尴尬又惭愧。
四天、那一刻,马林憣然醒悟:生活中,那些肯弯腰的人,其实并不一定比你差,而是素质比你高;有时候我们输的不是能力,也不是天赋,而是格局和胸怀……
贪小失大
临近中午,李超接到朋友凌志的电话,邀请他12点前赶到白云酒家宏发包厢,说是宴请一位福建客商,请他一块作陪。
李超准时赴宴,主客边吃边喝边聊。李超从言谈中得知,这位福建廖老板是某大型名牌酒厂的区域经理,来此专门考察该县的合作经销代理人。朋友凌志得知信息后捷足先登,立马与廖老板接上了头,设宴款待,意在能争取到这代理商的宝座。
席上,酒是待客名酒,菜是当地招牌菜,客人十分满意。然而,就在各位酒足饭饱、准备结账买单时,凌志却离席打电话去了。左等右等好一会不见人来,李超只好买了单。
付款后,李超正准备打电话告知凌志时,廖老板连忙示意李超打住,随即递给李超一张名片:“我不想和他合作了,晚上你联系我吧。”
当晚,李超拨通了廖老板手机,并如约赶到其住宿的宾馆。
见面后,李超本想为凌志解释几句,消除误会。但话刚出口,廖老板摆摆手说:“老李,别说了,我经常在外跑,酒席上见的太多了。你看那些一到买单就上厕所、外出接电话或钱包半天掏不出来的聪明人,大多是爱贪小便宜的人。贪小便宜,往往是捡了一粒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啊!细节看人品。与这样的人合作,我能放心吗?看得出,你是个实在人,我愿意聘请你为代理。”说着,廖老板从包里掏出了一份协议书。
有备无患
刘鹏参军后,当的是汽车兵。
八十年代初,在步兵团队,这个兵种无疑成为众多兵们眼馋的香饽饽——既学到了一门实用技术,还不用站岗执勤,开着军车走天下,多带劲儿!
平时只要没有出车任务,刘鹏呆在“家里”无所事事,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多些。怎奈他天生不甘寂寞,心想如此浪费时间多可惜啊!于是,便寻思着学点东西。
思来想去,他还是选择自己中学时爱好的文学创作为突破口。说干就干,刘鹏利用出车机会跑新华书店,买来数本《写作入门》、《意境描写》、《构思的技巧》、《怎样写新闻》等专业书籍阅读之余,又常去团部图书阅览室借阅相关中外名著。此外,连队订阅的《解放军报》、《战士报》和驻地的党报也成了他每天必看的读物。读到精彩语句,他还作好读书笔记。
日复一日,读书看报多了,心灵的窗户似乎透出了一丝亮光,手也痒痒的,总有种想写点什么的冲动感。于是,刘鹏琢磨报纸上那些栏目编发的稿件内容,再将生活中的所见所历所闻相对照,尝试着新的构思,待腹稿基本成型后,趁着灵感用笔记录下来,几番打磨后,自认为满意了,再有的放矢寄给报纸的栏目编辑。也许是前期功课做得足,“对号入座”也到位,刘鹏寄去的稿件命中率都较高。
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刘鹏写作的信心更足了。诸如小散文、小小说、小评论、连队新闻、新闻特写、现场见闻等,都成了他练笔的文体,素材适合哪种表达形式就写哪种体裁。几年下来,刘鹏写的那些千字文在军地报刊上相继亮相,有的还获得军内外征文奖,一时成了稍有名气的“兵作家”和“兵记者”。
当兵满5年后,团首长为了留住这个会开车又能写东西的“两用人才”,硬是从当年为数不多的名额中特批给刘鹏一个志愿兵指标,让他继续留队。
刘鹏由义务兵转成了志愿兵,每月领津贴费变成了拿工资,身份待遇变了,为兵而歌的初心非但没变,劲头更足了,标准也更高了。8年后,刘鹏当兵已满13年且到了志愿兵法定的服役年限时,即将面临转业了。
在家联系接收单位的日子里,刘鹏念念不忘咱“娘家”的《解放军报》,便专程跑去军分区查找,常常是手捧一叠军报就放不下。一次,刘鹏发现军报上一则“我与国防”的征文启事,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写了一篇题为《修‘娘家’的车,他不收钱》的稿件,并按征文要求在文后署上了自己所在部队番号和作者职务。
半月后,文章见报了,刘鹏仍在家乡联系单位。一天,他突然接到团政治处王主任电话告知:从外单位调来新任的师政委刘勋发大校读到刘鹏写的那篇征文稿后,立即找来宣传科的同志询问他的情况。首长说:“我在其他部队当教导员和团政委时,就常看到刘鹏写的文章,原以为他是个新闻干部,刚才一看这篇征文稿子,才知道他是我师下属团队的一个志愿兵司机!”
凑巧的是,当时,总政治部印发的可从优秀士兵中选拔提干的红头文件正下到师里。得知刘鹏的情况后,首长特意指示军务部门召他归队,按照相关程序提拔他为正连职新闻干事。此后,刘鹏又在部队干了10年才转业。
往后的日子里,每当战友们谈起刘鹏归队提干的事儿,都说“三军少有,富有传奇”。
当然,刘鹏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从战士业余作者成长为一名新闻干部,得益于上级政策的支撑保障,离不开部队各级首长机关的培养和教育,也庆幸自己十几年的默默坚守。
他当上宣传股长后,曾在全团开展的人生观教育动员会上说过:我们在人生苦旅中跋涉,既然选定了奋斗目标,追逐着“诗和远方”,就要锲而不舍、风雨兼程。一分耕耘,方有一分收获;一分付出,才能水到渠成。尽管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漫长而枯燥,但只要你不急不躁地小步慢走,日积月累地收获点滴,持之以恒地努力拼搏,那么,实现质的飞跃、成就心中梦想,就是迟早的事了。因为,机遇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2022.11.24)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动图
作者简介:刘克勤,男,汉族,湖南省邵东市人。农家子弟,湖南邵阳市直部门工作。湖南省作协会员。业余码字30余年来,散见于各级报刊作品计300余万字,已出版《挑灯集》、《百思一得》、《启明星》、《时光短笛》个人专著4部。尤嗜短小精悍的千字文创作,既不浪费读者太多时间,又能给诸位些许启迪。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刘克勤作品
点击链接-张先军作品
点击链接-文士明作品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