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圣人
——《齐物论》读书摘要及心得(十)
吴文亮
在《齐物论》中,庄子多次谈到圣人,“圣人不由,而照之地天”,“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圣人看问题时,不把同一事物内部的两面对立起来,能够脱离成心,站在道枢的角度,对世间一切事物采取“两行”的态度。并且叙述了圣人对待六合之外,六合之内和春秋经世先王之志等等事物的不同态度,进而指出,圣人与普通人之所以不同,便在于化轸为德,有“天府”般的胸怀,且能“葆光”。那么什么是圣人呢?

庄子借瞿鹊子之口进行了讲述“ 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在庄子眼中,一是圣人也做事,但不去刻意做什么事即“不从事于务”。二是圣人也处于现实社会之中,有利有害,但面对利益圣人不追逐,面对灾害不躲避,“不就利,不违害”,用自然的心态看待利害。三是圣人也有所求,但不好求,更不主动求,没有强烈的得失心,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四是圣人“不缘道”。圣人明了道,但不去借道去炫耀,所以“无谓有谓,有谓无谓”各种说辞、言论的“有无”,在圣人如同是非彼此一样,没有明确的界限。五是圣人能“游乎尘垢之外”。其精神境界可以达到世俗世界之外,进入一种心灵的“逍遥游”境界。如此,圣人便能与日月同辉,胸中装下宇宙万物。为什么能这样呢?“奚旁日月,挟宇宙?”是因为圣人将自己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天下自有各种纷乱不一的事物、言论,但圣人都能包容它们,不分世间的尊卑贵贱,统统视为一体。“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因为有一己之私心,所以在社会上忙忙碌碌(役役),圣人因为“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能够将上下古今与天地万物融合成一体,万事万物聚合在此。所以反而显得有些愚钝(愚芚)。
所以,庄子眼中的圣人和儒家眼中的圣人是不一致的。儒家更看重圣人外在的社会功用和责任,而庄子更注重圣人内在的个人修养。一内一外,一体两面,既不互相矛盾,又可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