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铭记将军城
李森泉
将军城距离敦煌郡古城西三公里处,即现七里镇三号桥村的古墓群处,旧称“破城子”,当地人又把将军战死的土台叫“小坟台”,“招魂台”。
冒着刺骨的寒风,踩着田野上的残雪,我慕名来到敦煌大地上久负盛名的“将军城”下,走进后人立了石碑的将军城土墩前,用手拨开碑前一人高的芦苇草,细细辨认遗址石碑文上铭刻的字迹,仔细辨认碑文上的每一个字,似乎眼前一亮,似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又激动起来。多想在将军城找到将军的佩剑,自将磨洗人前朝。站在石碑前若有所思,鞠躬低头默哀,怀念千古的将军。
望着眼前用黄土夯筑的将军城遗址,从石碑上残缺的文字中,脑海中渐渐复原了将军城的原貌,高大厚实的城墙,东西南北雄壮的城门,四边城角上的瞭望台,角楼,还有城墙顶上的垛口和射洞呈现在了我的眼前。我断想这样坚固的关城,怎么成了废墟,这样威武虎踞龙盘的古边塞城,怎么不见了当年的踪影,这座曾文明河西丝绸之路上的“将军城”,为什么而衰败,使后来者取名“破城子”呢?为什么人们又在这儿立碑叫三号桥墓群呢?当地老百姓又为什么至今把这还依然留存的一处土墩台叫“小坟台”呢?这让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曾翻阅了大量敦煌志、沙州都督府图经、以及敦煌史迹等,为什么没留下详细的记载呢?带着这诸多的疑虑,为了找到曾经的答案,我去走访询问附近村民和长者。这时使我想起了父亲曾给我说过的话,要吃泉中水,离不了地里鬼,要知朝中事,滩里问野人。我猛然醒悟,向田野上放牧的牧羊人走去,了解断片的记忆,从中找到答案。

牧羊人说,据野史和沙州轶事记载和传说,“将军城”始建于唐末,是沙州城外围的一座塞城,镇守西出敦煌的要冲。那时的将军城是丝绸之路上一座繁华的城堡,是华戎互通贸易的“小都市”。西域少数民族在这儿经销皮货、特产、和田美玉、珍珠、玛瑙等,以此换取从长安等地运来的丝帛品、铁器、陶器、兵器、工艺品等。当时的将军城把守着党河上的赵家桥、杨家桥等通关重地,守护着党河岸边的白马塔、李庙、张芝庙、墨池、李家墩、杜家墩、铁家堡、南台堡、西千佛洞等佛教圣地。遥控阳关、玉门关,是大敦煌的军需武库、商市、邮驿客栈、兵站,代代有一位大将军率领军队驻扎在将军城一带。
唐朝灭亡后,到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肃州、瓜州、沙洲一带回鹘率兵进攻沙洲。次年,终攻克沙州,重建沙州回鹘政权。第一任可汗就是“沙州镇国”王子。据民间传说,守卫将军城的汉人将军,就是在这次保卫将军城时,城被攻破后,壮烈牺牲,将军城也毁于战火,成了废弃的破城子。后来被外族统治的汉民为了纪念这位战死的将军,从此把这座城叫“将军城”。
关于将军城的历史,有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一直流传在民间。据祖祖辈辈口耳相传,当年回鹘军队攻打沙洲城时,为了确保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把城中部分老弱病残的百姓和妇女儿童转移到了塞城将军城。在和回鹘的大战中,沙洲城孤悬河西走廊最西端,得不到朝廷的援军,固守几个月后,由于粮草不济,加上守城兵少,敌众我寡,城被四面包围,终被回鹘兵攻破。
沙州城攻破后,塞城将军城岌岌可危,朝不保夕,加上在塞城内多是转移来的老弱病残、妇女儿童,守城的将军为了百姓不遭受战火的劫难,紧紧关闭四城门,用缓兵之计给回鹘下了假求和书,把主要兵力布置在城东门、北门,白天擂战鼓鸣金,晚上在东、北城门、城墙上点名火、火把,扰乱敌军注意力,在夜黑人静时,打开南门、西门,疏散百姓转移,分散逃难,以免城破,回鹘兵屠城,杀害老百姓。
等几夜老百姓撤出塞城后,将军安抚士兵,紧关四城门,要和回鹘兵决一死战。回鹘兵在沙州城等着和将军议和,派使者来到东城门下让将军在议和书上签字,打开城门缴械。这时将军站在城门上义正辞严拒绝议和,并用弓箭向回鹘的使者射去了请战书,宁死不屈,与城共存亡。

使者回去把将军下的请战书交给了回鹘王子,回鹘王子恼羞成怒,方知上了缓兵之计的当,倾巢出动,率领沙洲城中的所有回鹘兵,从党河赵家桥上踏过,兵马铁骑冲杀而来,从四面八方包围了将军城。守城将军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临危不惧,紧闭城门,指挥城中所有将士站立在城墙上的垛口和射洞旁。用弓箭、石头、木头和攻城的回鹘兵血战。
回鹘兵人多势众,轮流攻城,将军指挥有方,在城墙城门上准备了柴草、磙木、碎石,到夜晚敌兵攻城时,点燃柴草,火烧用云梯登城的回鹘兵。回鹘兵夜晚在城四周点燃篝火助威,让兵士用牛车、马车拉柴草堆到城墙四周,要火烧将军城。将军率兵昼夜守城,把城中的箭矢都射完了,为了死守城池,将军下令让士兵拆了城中的民居,把所有能用的木材让士兵抬上城墙,同时让铁匠打造军械刀、剑、戟、短兵器,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城中的物资有限,能用的木材、兵器越来越少,将军心生一计,以假乱真,到半夜时用绳子把士兵从城墙是放下去,再吊上来,放下去,再吊下来,敌兵还以为将军偷袭夜战,杀开一条血路逃走。然而这只是将军用来迷惑敌人而已。
到了第二天深夜,将军让士兵把柴草绑扎的无数假人带上帽子,从四边城墙上往下吊,敌人乱了手脚,天黑看不清。组织所有的弓箭手向城墙上吊下来的假人放箭,将军让士兵擂鼓、呐喊,鸣金,熄灭城上的火把迷惑敌人。敌人还以为吊下这么多士兵攻击他们,不分青红皂白的向假人乱射箭。将军的士兵站在城墙上,把射满箭的假人吊上来,又把没箭的假人放下去,敌军到天明才知道中了将军用的“草人借箭”计,重新组织人马攻城,将军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指挥士兵,白天用箭,晚上用火攻,杀的攻城的回鹘兵叫爹叫妈,狼狈撤退。
这样坚持了几个月,回鹘王子又调来镇守肃州、瓜州的回鹘兵来攻将军城。
这时,将军城已和外面失去联系,远离宋朝庭,四周又被回鹘兵包围,粮草接济不上,成了一座孤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所幸城中的百姓早已撤出,已远离党河上游,去了石包城、博罗转井、阳关一带。将军这时和士兵同甘共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决心与城共存亡,在城墙上堆上柴草、木头、石头,与回鹘兵决一死战。
话说回鹘王子,知道城中已无百姓,已没多少粮草了,士兵争杀马匹、牛羊充饥。组织大批的回鹘兵攻城,将军组织士兵,奔走四个城门,杀了一拨又一拨攻城的回鹘兵,守城的将士也伤亡惨重。这时将军仰天长叹,对士兵们说,非我无能,将士无能,我们孤军奋战,又得不到大宋王朝的救援,是天亡我等将士,现在到了为国尽忠的时候了。
回鹘兵已登城,攻破了东门、北门,将军和士兵同仇敌忾,和回鹘兵展开了巷战,蜂拥而来的敌兵越来越多,将军的士兵已战死无数。将军指挥剩余不多的士兵固守着城中的一处土筑的高台,直到和回鹘兵血战到没有一兵一卒,将军岿然不动,面朝南门、面朝从南门逃出百姓的方向仰天大笑后,拔剑自刎了。有诗赞道:
将军洒血招魂台,千古英名留敦煌。
仰天大笑鬼神泣,血沃丝路将军城。
回鹘统治敦煌几十年后,被西夏灭亡。
后来逃难的百姓后裔回到将军城,把城中战死士兵的遗骨埋葬在了一起,成了后来的三号桥墓群。把将军自刎的土台处取名“小坟台”、“招魂台”,给将军修建了一个衣冠冢,立了石碑,代代纪念将军。
将军已逝,英名永存。但将军的真名已不可考,没有留下真实的姓名,后来者为了永记将军的功绩,永记将军的恩德,救下了无数百姓的命,就把将军战死的这座城叫“将军城”。经千年战火的洗礼,将军城已不复存在,当地百姓就把这儿叫破城子。
破城子墩台依在,只是不见了当年将军的音容笑貌,将军遗址仍存,只是不见了当年将军伟岸的身躯;埋葬将军衣冠冢的小坟台依在,但只留下了悲壮的故事;三号桥墓群石碑依在,却只留下了墓群地和凄美的传说。

今天我来到三号桥破城子、墓群、小坟台,怀念当年守城的将士,来到留下英名的将军城,缅怀先烈,缅怀威武不屈、杀身成仁、保境安民、尽忠守城、保卫江山的将军,在将军城洒泪祭忠魂,在将军城悼念这位永垂不朽的英雄。在小坟台为将军献上花环,在墓群地为牺牲的战士敬一壶老酒,点上纸钱,送去寒衣,以此来寄托哀思,怀念为保卫将军城而流血牺牲的千古英烈们。
我手捧将军城上的一把黄土,撒向万里无云的长空,愿仙女散花,飞天长空起舞,丝路天降花雨、雪花,告慰逝者,追思怀远;我向墓群地、小坟台低头鞠躬哀思,敬上一坛酒,还有香果美食,向死去的将士默哀、招魂。
在我心中,将军永活人间,将军城永不倒。这座城因将军而留下美名,因将军而成世世代代后来者心中不朽的将军城。
丰碑永存,将军魂归故里。辛逢太平盛世,众多崇拜将军的后来者,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庚续烈士基因,讴歌先烈精神,铭记历史,铭记将军,铭记千古英雄,铭记丝绸之路上的丰碑——将军城。
作者简介
李森泉(笔名:山木),甘肃敦煌,国际诗词协会会员,《首都文学》编委,华人文学杂志社签约作者,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党政管理本科班,长期在基层从事文化、宣传、司法等工作,多次受到省市表彰。业余时间长期坚持诗歌、散文、小说、新闻等创作,在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上千篇,作品获得有关部门表彰奖励。在国际诗词协会、国际诗歌网、《见证中国崛起》组委会,组织的诗文大赛中获得银奖、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作家文学成就奖。在中国民俗文化诗文大赛中获二等奖,获第四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