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上)
青冬
一
王志远出生在胶东农村,读高中时,父母因病早逝,与八岁的妹妹王芳相依为命。王志远比小妹大10岁,年仅18岁便承担起了家庭重担。
父母早逝不仅给兄妹带来经济压力,更带来难以治愈的精神创伤。尤其是对年幼的王芳来说,精神上难以承受丧失双亲的悲痛,原本天真活泼的性格变得孤僻,任性,爱哭,常常莫名其妙地耍小孩子脾气。王志远总是耐心地好言好语哄劝,直到小芳破涕为笑。俗话讲,嫂大比母,兄大比父。王志远作为长兄,又当爹又当妈,像慈父般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小芳,以弥补她幼年丧失的父爱和母爱。
王志远高中毕业后,考取了美国哈佛大学生物系,并取得全额奖学金。他变卖了父母留下的房产,带上妹妹小芳远渡重洋赴美留学。
十年后,王志远取得博士学位,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美国多家大公司和大学争相聘用,但他婉言谢绝,毅然决然带着他的科研成果和妹妹回国了。王志远受聘于北京东方大学生物学院,任博士生导师。两年后出任生物学院院长,四年后出任北京东方大学校长。
二
学校为王志远分配了一栋三层别墅,占地三亩,建筑面积五百平方米。
按学校有关规定,王志远每月享有家政补贴六千元。王志远多次拟请保姆料理家务,却遭到王芳坚决反对。她的理由有三:一是外人住家破坏安宁,多有不便。二是她不放心陌生女人。三是与其每月支付保姆六千元,不如留作自用,她宁愿承担全部家务。她顽皮地对兄长说:“校长大人,我充当您的保姆,那每月六千元归我支配了。”
王志远拗不过王芳,只好依了,开玩笑说:“小妹是校长家千金,区区六千何足挂齿?”
王芳挑战似地说:“请问校长大人,小妹身价能值多少?”
王志远说:“万金难买。”
王芳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从今开始,请校长大人每月给我开工资一万元。”
王志远说:“小意思。”
王芳走向前,勾起兄长的手指说:“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王志远笑道:“王芳啊王芳,你永远也长不大。”
从此之后,王志远每月给王芳一万元零用钱,任由王芳支配。其实,王志远年薪百万,均由王芳代领,银行卡由她保管,家中开支他从不过问。兄妹二人关系融洽,王芳思想解放,性格变得开朗豪爽,生活中兄妹俩常爱开玩笑。
两人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其乐融融。夏天喜游泳,冬天喜滑雪。平日除了看电视、听音乐,每天早晚室外打羽毛球,室内打乒乓球,或健身房锻炼,或下棋,不仅下象棋,下围棋,还下国际象棋,兄妹俩棋逢对手,各有输赢。
王芳在美国高中毕业,回国后参加高考,却一连两年均落榜了。王芳不服气,干脆改为报考成人自学大学。王芳刻苦学习,用两年时间攻读完四年课程,每门功课顺利过关,取得了自学大本合格证书。接着她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考试,被东方大学西洋文学系录取。
她天生丽质,品学兼优,尤其是她一口流利的英语,更是受到师生追捧。在校期间少不了众多追求者,但都被她拒绝了。就这样,兄妹二人各守单身,相依为命,回国后平静地度过了七年。
三
王芳读完硕士接着攻读博士。说来也巧,读博一年后,她与从海外归来的博士生导师高轩一见钟情,两人相见恨晚,很快坠入情网。相恋三个月,高轩提出结婚请求。直到此时,王芳才向兄长透露实情。
王志远向妹妹表示祝贺,并在大饭店设宴款待高轩。首次见面,二人相谈甚欢。王志远对高轩十分满意,并当场答应尽快为他们完婚。
回家后,王志远与王芳促膝谈心 ,就结婚日期及其要求征求妹妹意见。
王芳却说:“我不忙于结婚。我嫁人走了,你怎么办?”
王志远说:“那就请个保姆呗。”
王芳说:“你不是说过请保姆也累心吗?哥,你已经35岁了,男大当婚,你个人的婚事难道还不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吗?”
王志远说:“这些年我忙于科研,忙于学校行政事务,个人的问题还没来得及认真考虑,周围似乎也没有合适的……”
王芳说:“哥,你是否太挑剔了?你是博士生导师,是堂堂大校长,追求你的同学同事和学生还少吗?我听人说,至少有一个排,包括五朵校花都在追求你。”
王志远说:“你并不了解她们,也不懂哥的心思,不了解哥哥的婚姻家庭观。要说学习做科研,她们还可以,一个比一个棒。可是在生活上,她们一个比一个笨,什么都不会,一个比一个懒,不动烟火,不会炒菜做饭,不是叫外卖,就是泡方便面。她们桀骜不驯,个性太强,随心所欲,跟她们在一起生活,那有多累呀。”
王芳说:“我看那个从美国追随你回国叫盖亚男的女研究员,条件就蛮好,要人品有人品,要学识有学识,仪态端庄,落落大方,风韵犹存,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那是百里挑一的人物,你可别辜负人家一片痴情呀!”
王志远摇摇头:“我倒认真考虑过,但不合我的心意。”
王芳说:“那你想找什么人?想建立什么样的家庭?”
王志远沉思片刻道:“家庭嘛,应当是生活的港湾,挡风遮雨,平静而温馨。我之所以不想找事业性另一半,是因为事业上的女强人顾不了家,如果两个人都顾不了家,那还叫家吗?工作累,家庭生活再拖累,那还吃得消吗?哪有什么幸福可言?所以我要找另一半,就想找一个家庭主妇,全职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
王芳说:“门不当户不对,志不同道不合,没有共同语言,那样的生活有啥意思?”
王志远说:“什么门当户对,志同道合,在我看来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双方要有真情实感,要心心相印,要有互补性,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得开心舒适才是幸福,白头偕老,才是完美婚姻。”
王芳顿悟:“哥,我总算明白了你的心思。我一定要帮你找到另一半我才出嫁……”
从此王芳利用个人的一切关系,到处寻觅,为哥哥寻找配偶。
王志远一再催促王芳早日完婚。王芳却说不忙结婚,要慢慢筹备,并明确表明将婚期推迟一年。
王志远有些纳闷:“还有什么需要准备?房子高轩那里是现成的,300多平方米,够你们住了。你们各自有车。生活用品,婚礼用品,那还不好准备吗?”
王芳却说:“结婚是人生头等大事,不可匆忙,容时间去慢慢准备。”
实际上,王芳是找借口,她推迟婚礼,完全是为了抓紧时间为哥哥寻觅佳偶。
四
经过几个月的寻觅,在众多女孩子中,王芳选定了家乡凤仙镇一亲戚介绍的姑娘,她叫刘平凡,今年22岁,长得格外出众,人朴实又机灵。读高中时父亲因病早逝,她没有参加高考,与母亲相依为命,在镇上开了一家饭馆,她一边帮母亲经营饭馆,一边跟一位祖传中医学医。
王芳利用王志远出国考察时机,来到凤仙镇对刘平凡进行了实地考察。经亲戚介绍,王芳以学烹饪名义,拜刘平凡之母为师。
常言道,师徒如父子。刘母待王芳如同亲生女。王芳原计划住旅馆,刘母坚决不答应。既然拜师学烹饪,就要起早贪黑,所以她就依刘母住到刘母家里。
刘母家院子很小,有两间矮小的旧砖房,面积不过20平方米,一个土炕占去三分之一的面积。夏天闷热,冬天靠烧炕取暖。王芳与刘平凡母女同睡一个大炕。
王芳在餐馆铺下身子干了一个多月,与刘平凡母女朝夕相处,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每天早晨,来餐馆吃早餐的人络绎不绝,座无虚席。这天早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进餐馆,刘平凡忙走上前去搀扶老人入座。老人要了一碗热汤面。刘平凡将热汤面送到老人面前,转身离去。老人侧身放拐杖,不小心将那碗热汤面碰翻,洒了老人一脚,碗也破碎了,只听老人“哎哟”一声。刘平凡转身跑到老人跟前,帮老人脱掉鞋袜。然后又拿来消毒水帮老人敷上。随后又用抹布将那只弄脏了的鞋袜擦干净,帮老人穿上。结账时老人抱歉地说:出门没带多余的钱,只带了一碗面钱,摔坏的碗下次来时再赔吧。刘平凡说:没关系,不用赔了。然后她扶着老人来到街上,为老人要了一辆出租车。老人不肯上车,他说只有一站地,身上也没钱。刘平凡打开车门,把老人扶上车,给司机递上20元纸币说:拜托师傅请把老人送到家门口,钱就不用找零了。司机欣然答应了。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王芳看在眼里,深受感动,她从心里赞叹道:多么善良厚道的山东妹子呀!
百闻不如一见,经实地考察,她对刘平凡十分看好,并与刘平凡母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刘母提出以后要当亲戚走动,要认王芳为干女儿。王芳欣然接受,并按胶东的礼仪拜刘母为干妈。
一个月过去了,王芳考虑到哥哥即将回国,他应该回京了。他诚恳地邀请刘平凡母女去北京住些日子。刘母借口饭馆不能关闭谢绝了,但他答应让女儿跟王芳去北京一趟,说让女儿去北京见见世面,开开眼界。
刘平凡向往外面的世界,尤其向往北京,但她从没有离开过家乡,更没有去北京的机会。她做梦也没有想到,从天上掉下来一个芳姐要带她去北京,她满心欢喜。
五
王芳带刘平凡到了北京,一连几天畅游北京。他们参观了故宫,又游览了颐和园、圆明园和长城。他们一起上街采购,一起做饭。刘平凡跟她妈学习烹饪,做得一手好菜,每顿饭都是刘平凡撑勺,王芳充当帮手。闲聊时王芳频繁地有意识地从多方面介绍他哥哥的为人、爱好、脾性、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作息习惯。
刘平凡认真听取介绍,津津乐道,肃然起敬。她说:“大哥留过洋,是博导,是大学校长,真是了不起。大哥要回来,我心里有些紧张。那我怎么称呼呢?”
王芳乐了:“紧张什么?他又不是吃人的老虎!称呼嘛,他是我哥哥,你是我妹妹,那你说该怎么称呼?”
刘平凡扑哧笑了:“姐,我犯傻了,高兴得晕了头。我原本没有哥姐,现在不仅有了姐姐,还有了哥哥,我打心里高兴。”
王芳意味深长地说:“高兴就好,你高兴,我也高兴,更高兴的事还在后头呢……”
一周之后,王志远从国外考察归来,王芳向哥哥和刘平凡互相做了介绍。
王志远伸出双手与刘平凡握手,亲切地说 :“欢迎家乡远道而来的小妹。到了我家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一定不要见外。”
刚见面时,刘平凡有些紧张、拘谨,听了王志远的一席话,她悬着的心松弛下来,似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乡亲乡音,甚是亲切。
三人的世界充满了欢乐,尤其是早晚与休息日,笑声不绝于耳。他们一起吃饭,对刘平凡做的饭菜,王志远赞不绝口。他们一起聊天、看电视,一起锻炼,一起打羽毛球、乒乓球,一起唱歌,跳舞,下棋,打扑克斗地主、争上游…王志远紧张工作一整天,下班回到家,犹如从苦涩的海洋跃入欢乐的海洋,令人心旷神怡,他仿佛又回到学生时代。
过了半个月,刘平凡提出要回家。王芳多次挽留,刘平凡才勉强留下多住了几天。又到了周末休息日,刘平凡说惦记她妈,执意要回老家。
王芳急中生智,对刘平凡说:“姐姐有事要请你帮忙,不知你肯不肯帮忙?”
刘平凡说:“姐姐说哪里的话,姐姐待我如同亲姐妹,有需要我帮忙,哪有不帮之理?”
王芳认真地说:“我的未婚夫休假,提出要带我去欧美旅游一趟,时间是一个月。不去吧,机会难得。去吧,家中无人照料咱哥的生活。我想请妹妹留下来照顾哥哥一个月,不知小妹有无困难?”
刘平凡听了,不假思索地一口答应下来。
于是王芳给刘母挂通了电话,征求刘母的意见。刘母亦爽快地答应了。王芳喜出望外,在电话中一再表示感谢。并叮嘱刘平凡每天给母亲打电话。

作者简介:青冬,本名董庆东,诗人,作家,美术家,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学者。生于1942年。籍贯山东省临清市。196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贸系。先后供职国防科委、人民美术出版社、海南省改革发展咨询公司。兴趣广泛,涉猎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电影文学、连环画、文艺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多个领域,著述颇丰,发表各种文字作品约三百万字,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