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战东卷子村
李炳天 供稿
百团大战后,侵华日军在冀中实行惨绝人寰的大反扑,企图用“铁壁合围”战术,一举吃掉抗日武装。八路军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英勇反击,重创侵略者,狠狠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1942年6月20日(农历五月初七),冀中八军分区二十三团一营400余人奉命甩开冀中日军的合围“扫荡”,团政委姚国民、副团长赵振亚、教导员王作文、副教导员王寿仁进行了政治动员后带部队从建国县(现杜生)出发,晚上10点赶到冯家口运河边上,淌过达胸口窝的运河水向冀鲁边区转移。一昼夜走了160多里,早晨5点到达了沧盐路北的东卷子村。不料,队伍刚一进村,就被李家铺据点的敌人发现。为了防止正面冲突,王寿仁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据点,警告他们不准向上报告,同时也做好了战斗准备,以防万一。
到村后,战士们吃饭休息待命。赵振亚带领全体干部察看地形,研究部署作战方案。东卷子村地形条件好,四周有较高的围子墙。部队就在围墙上构筑工事、单人和机枪掩体,做好战斗准备。战斗部署为:一连据守在西面和西北角,三连据守在北面和东面,四连据守在南面和东南角,二连做预备队,并协助三连据守东面。清晨6点30分左右,日伪军200多骑兵包围了村庄,从村西南角发起进攻。敌人在4辆坦克配合下,从南面、西面主攻,而在北面只是佯攻,东面也稍显平静,明显是想压迫二十三团从东面撒离村子,然后再利用骑兵包抄追杀以达到消灭的目的。
看穿日伪军阴谋后,二十三团首长决定既不退也不跑,坚守有利地形针锋相对地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日伪军的第一次进攻被八路军一阵猛射,打得丢下许多尸体溃退。团营领导预感敌人决不会善罢甘休,一定还会组织反扑,便命令战士们节省弹药,做好持久战准备。果然,时间不长,敌人又纠集附近据点的力量开始第二次进攻。23团沉着应战,顽强地用机枪、手榴弹抗击敌人,先后击退敌人多次冲锋。到中午,敌人又连续发起几次进攻。十二点多,用4辆坦克配合一个日伪军大队向村内阵地扑来,大有踏平东卷子,一举吃掉村内八路军的阵势。结果,两辆坦克被炸毁,另两辆落荒而逃。日伪军虽伤亡惨重,但仍不死心,下午继续发起数次进攻,均失败。此时,二十三团战士们已经十分疲惫,伤亡人员不断增加,弹药也越来越少,压力很大。团营领导鼓励大家,人在阵地在,弹药不足向敌人要。于是,各连在火力掩护下,爬出阵地到敌人尸体上去收集武器弹药;有的用木杆把敌人尸体拽过来,取其身上的子弹和手榴弹;有的还带上绳子把武器弹药打成捆,让守阵地的战士拉上围子。很快,部队补充了不少子弹和手榴弹,还有一些新的大盖枪,战上们情绪高涨。
日伪军多次进攻均被打得落花流水,伤亡惨重,仍不死心。四点多钟,日军指挥官命今七八个机枪手爬到村边的一棵大树上,想居高临下掩护进攻。一连排长王文栋和几个特等射手早已注意到敌人的一行一动,敌人的机枪刚刚吊好,就被八路军的几个特等射手连人带枪打了下来。傍晚,气急败坏的敌人使出最后阴招,朝西南角一、四连阵地施放毒气弹,一时烟雾弥漫。因无防毒措施,不少战士中毒,双手发抖拿不稳枪。于是,一、四连快速撤到村内,把街口堵上准备巷战。刘士杉带领一、四连在街口和日伪军接连拼了两次刺刀后转向几个大院。直到晚上,二十三团借助夜幕从东面突围,撤离东卷子村。
一天的战斗,共打退了敌人十多次进攻,致其伤亡近七百人。二十三团官兵也有150多人伤亡,副团长赵振亚、政治部主任孟庆武、教导员王作文在战斗中英勇献身。
东卷子村民爱国助战,为八路军送水送饭,抢修攻势,救助伤员,也做出了巨大牺牲。李友森(李多智之曾祖父)、李福义(李秀贵之叔叔)、李树华(李泽成之大伯)、李树升(李泽成之二伯)、李维浩(李玉生之叔叔)、李春亭(李炳俊之叔叔)、李松权(李春利之叔叔)、武凤仙(武振东之大伯)、武凤楼(武振东之父亲)、车臧氏(车砚祥之祖母)……等十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特别是村里的抗日女英雄邵敏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点燃自家房屋,骗过日伪军的搜捕,保护了20多名没来得及突围的八路军伤病员,奏响了一曲抗日群众和革命队伍共同抗敌的英雄凯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