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相伴人生
刘景生
自学生时代便喜欢品读古诗文,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课文特别是古诗文,至今时隔很多年仍能心口诵出。在理科吃香的那个年代要不是父母反对,我就偏执的学文科了。酷热的夏日,休息日来到新华书店,由于正值暑假书店里人头攒动,学生居多,书店成了人们学习和纳凉两相宜的地方。我在一排排书架上来回寻觅着,一本装帧精美的图书名为《中华美文》跃入我的眼帘,翻开这本书读到了《满江红》、《陋室铭》、《岳阳楼记》等名篇佳作,如久违的老朋友再次见面,让我平添一种莫名的感动。
对这些经典的古诗文的喜爱,源自于刚上高中时的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师对我启迪。至今还记得他鼻梁上架着老花镜,很投入的吟诵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景。我第一次知道诵读古文可以如此痴迷,听读古文的感觉竟如此美妙。自此以后我逐渐将学到的经典古诗词、小品文都细细诵读并记忆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教我学会尊重他人,学习他人的长处;“黑发不知勤学苦,白首方悔读书迟”,让我明白珍惜光阴,勤奋学习的道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令我为仁人志士将国家民族至于个人之上的豪气所感慨……参加工作好多年来,这些经典的名文名句仿佛沁人骨髓,一直以来影响着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华美文》这本书,选取了诗词、曲赋、散文、文论等各种中国文化中脍炙人口的精粹之作,并辅以精美的译文和赏析,意在弘扬中华文化,引导我们重温经典,领略中华文典的博大、厚重与丰富多彩,铭记那些震撼心灵的经典句段。在这个追求时尚、沉迷名利的时代,这本书如同一股清风,适时地吹入了我们的耳畔,诉说着一种持久的摄人心魂的力量。
经典魅力何在,又如何与人修身?翻开这本书,重温那些朗朗上口的经典之作,心静了下来,也明了起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娱乐报刊、快餐文学盛行,大多说人们显得很浮躁,除了专业治学的学者,已很少有人静下心来研读一本乃至一篇经典文章了。现代社会品性道德的歪曲和缺失,与社会大众对经典的忽视,或许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经典之于社会风气,犹如食物之于生命,缺少了有营养的食物,生命必会先天不足、后天失调。阅读经典不仅使人获取知识,也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改变人生的气质。
经典,顾名思义,是历史精华的沉淀。阅读经典,既可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光辉历史,也可以近距离接触古代志士仁人的内心世界。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我们阅读经典时,何尝没有这种感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圣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即便是一千多年后的我们,读来也是身临其境。而单纯地对于爱国主义的说教之辞,比之于这首诗对于人们心灵的震撼,则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杜甫的“三吏”、“三别”向我们展示了安史之乱中人们颠沛流离的社会现实,苏轼的“铁板铜昆唱大江东去”的豪放之词和柳永“执红牙板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之语,让我们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乃至于施耐庵、罗贯中、曹雪芹、鲁迅诸人,他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经典的创造者。阅读经典,让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去与古圣贤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体会他们的快乐和忧伤,学习他们的思想和品德。
阅读经典美文,不但能洞悉名人名家、先贤古人的经历,品味它们的思想火花,更能吸收、容纳、升华自我。一部《论语》虽然只记录了孔子一生的部分言行,但其中彰显出来的孔子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师说》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名句,道出了学习从师的真理,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从这些流传几千年的先贤哲人思想中, 我们可以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升华我们的品德和言行。纵览古今中外,只要是经典的东西,自有它流传不朽的原因,我们能从中吸取的还有很多很多
经过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经典,或是关于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感悟,或是质朴醇厚、贴近人心的美文佳作。这些经典美文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蕴含中丰富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启迪我们的人生,陶冶我们的情操,塑造我们品德,给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以净化。只有认真阅读经典,我们才发现经典原本不是死板迂腐的教条,只要深入地阅读和思考,就能发现其中蕴含着无数的深刻哲理。徜徉于经典的海洋,可以在不同的境界中品味多彩的人生。经典美文能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升华我们的思想,使我们不至于在纷繁的尘世中迷失。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当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美文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快乐有益的生命体验时,我们的精神家园会不断充盈,我们将拥有更加美丽的人生。
作者简介:刘景生,男,高中毕业从军北京卫戍区,次年考入石家庄陆军学院,毕业后至北京军区63军驻扎山西临汾六年,转业后入茌平区人民法院工作,在四个基层法庭历练后调入研究室爬格子弄材料至今,文章散见于报刊及网络媒体,系区集邮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