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故乡的炊烟
作者:苏安民
朗诵:黎明

我的家乡在大山深处,那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几百户人家高低错落地排列在一面山坡上。每到饭时,家家户户的烟囱上就会升起白色的缕缕炊烟,那欢快、朴素的炊烟,飘舞如轻纱,斜飞似绸带,缭绕蒸腾,与千变万化的云朵相互映衬,形成的缥缈云雾最终消失在了天空的深处。若是雨后,炊烟和地面蒸汽混合在一起,给林场笼罩上了神秘的面纱。林场的房屋时隐时现,宛如仙境一般。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可由于地处偏远,林场的生活条件却相对落后。没有常电,取暖做饭都是烧木材。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到处都是码得高高的木柴垛。每年,都会烧掉好多木材。

上初中后,到了寒假,我就和小伙伴们上山,用爬犁拉烧柴。林子里的倒木和站干(枯死而未倒的树)很多。放倒后,我们就选那些无枝丫的根节原木,把它们据成段用爬犁拉回家当烧柴。那时候天气寒冷,气温大都在零下三四十度。从林子里拉着一爬犁烧柴出来,满脸霜雪,像是圣诞老人。肚子早已咕咕作响,到了东山坡上,已是精疲力尽。可当望见家里的炊烟,就立即来了精神,看见炊烟,就仿佛闻到了妈妈做出热腾腾饭菜的香味;看见炊烟,就好像回到温暖的家里一样。那炊烟,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给了我们勇气和温暖。使我们勇毅前行,力量倍增。
每年春节前,我们都要到山上林子里,选一些红松或白松站干拉回家里,用斧子劈成小木块,准备过年时炒菜或煮饺子用。小木块不仅火苗旺,燃烧时还会发出霹雳吧啦如鞭炮一样的声响,春节里听起来特别喜庆。

逢年过节的日子,不绝如缕的炊烟就会集结成方阵,以一种别样的舒展、高旷,给人以亲情的召唤......那些在林子里工作归来的人们望见炊烟,就会感觉辛劳消退,提振了精神,浑身都暖和起来。
参加工作后,我去了外地,离开了家乡。
在我的乡愁记忆里,那亲切、轻盈的炊烟,满是温暖的气息。
每次坐车从外地回来时,远远地就能望到家乡的炊烟,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激动。如果是晴天,那炊烟就会直直地飘向天空,很快飘散的无影无踪;如果是阴天或雨天,炊烟就会低垂徘徊,形成低层的云雾。看到炊烟,心里就会特别地兴奋、亲切和温暖。仿佛看到了亲人们在厨房锅灶旁忙碌的身影,身上氤氲着团聚的期待和喜悦。每次离开,都会依依不舍,汽车开出很远,可我依然会回望家乡那袅袅的炊烟......

后来我回林场发现,家家户户的烧柴有了改变。那些好材不见了,大都是一些枝丫和朽木,听大家说,国家颁布了《森林法》。
炊烟袅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若干年后回家乡,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也通了常电,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饭煲、电炒锅。那高高的木柴垛不见了,烟囱里也很少见到炊烟。妈妈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可是太好了,做饭再也不用烟熏火燎了。”真为家乡的变化高兴,为妈妈高兴。做了大半辈子饭的妈妈总算享福了。
只有到岁末年关的时候,需要用大灶烀肉蒸干粮,炊烟才会从烟囱里重新冒了出来,缠缠绕绕,扯扯牵牵的炊烟,总是能勾起人不尽的乡思与乡情。

到了2013年,停止了森林采伐。再回家乡,已很少见到炊烟,连人也很少看到了。很多房子都变成了木耳养菌室。有几户冒烟的,那是木耳养菌室在养菌。好不容易碰到一位臂带袖标的护林员,他告诉我说:“林业局对林场实施生态移民,都搬到地区安家了,住上了有暖气有自来水的楼房。林场留下的几户利用空房子搞木耳生产。”他还告诉我说:“移民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对森林的破坏,对保护和恢复生态非常有利,也有利于森林防火。没几年林子就长起来了,森林火灾也少了,大森林真正得到了休养生息。”他指着东山坡那一片郁郁葱葱的茂盛林子说:“你看,原来的荒山都变成了绿色的森林。”
看到满眼的青山绿水,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心里激动不已。看到那些老房子,心里不免有几分留恋和怀想,仿佛看到了一条时光的纽带,绾结起漫长的岁月,禁不住想起那熟悉的炊烟,想起了家乡的过去,更想到了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