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混1:一场7小时的临时封控
——燕山高家坡小区临时封控纪实 (一)
作者:屈岩 张泽生
2022年11月25日,星期五,对燕山迎风街道高家坡居委会的干部来说,与过去的昨天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防疫任务重,杂事多,身体除了疲惫就是疲惫;不相同的地方,今天风较大,据气象台预报,风力4级,最大风力会达到7级。
昨天,疫情又驱紧张,迎风街道办事处为了做好瞎区居民的防疫工作,要求各小区重新发放通行证。拿到制作好的通行证,高家坡居委会几位干部立即行动起来,在书记刘晓秋、副书记李微的带领下,扒拉几口晚饭,就逐楼去为每户的每个常住人发放通行证。500多户居民,9座楼房,他们要披着星星,顶着黑夜,为每楼每个单元每户的居民发放证件。上楼下楼,如同登泰山的天阶,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防疫任务,为了小区居民的安全,她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喘着粗气坚持着,他们告诫自己,不能在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刻倒下。他们知道,自抗击新冠病毒3年以来,他们每天都是在登泰山,那6336个阶梯如果有一阶没上去,就是失败;蹬上泰山天柱峰,就能看那喷勃的日出。这晚,他们一直忙到夜23点多才休息。

第二天,干部们拖着疲惫的身体早早来到岗位,有的继续去发放剩余的通行证;有的在大门口指导志愿者对进入小区的居民进行检查。高家坡社区大门口电动门已经在这几天全天候投入使用,人脸识别、身份证识别、社区卡识别各系统都正常运转。很多居民为了熟悉掌握出入社区的电子门系统,自发地来到门口体验进出操作程序,有的实验刷脸,有的实验刷卡,碰到不熟悉操作流程的居民,干部们就耐心地讲解。工作似乎在平稳的进行。
下午2点,平静的湖面被打破了。社区党委书记刘晓秋突然接到有关部门电话,在某区例行新冠病毒核酸例行检测中,本小区一位居民涉及10混1试管阳性,该人自驾车在24日晚来到了燕山高家坡小区。这一管10人中,肯定至少有一人携带新冠病毒。按照国家新冠病毒防控20条规定,高家坡小区为风险地区,人员只许进不许出。病毒携带者居住的楼为高风险区域,严禁所在楼全体住户出入,进行暂时全封闭静默状态。
封控,一场特殊的战斗开始了……
社区党委书记刘晓秋接到指示后,立刻和副书记李微、居委会副主任李一梵、社工冯研等工作人员展开封区工作。她们拿了“应急包”,那是上级配发的新冠病毒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工具。防疫包清理消毒片、皮肤消毒擦拭纸巾、医用口罩和眼镜、医用橡胶手套、防渗透围裙、吸水纸毛巾等。他们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立刻到一线布置工作。
他们首先下达了小区大门只许人员进入不许出的命令后立即对该居民所在的单元和楼进行台账数据的整理。经过调查,该高风险人员为某某某,在24夜22点携带女友从大兴开发区驾车回家探望父亲。居委会干部立刻对社区辖管的该楼进行了临时管控,拉上了警戒绳,派专职人员在此做好居民解释和安抚工作。这真是上天对她们的考验,因为昨晚(24日)20点30分她们曾对该户发放“社区通行证”,特意对做过摸排,户主说不会有人回来。可夜22点他的儿子和女友就回来了。回来就回来吧,还“10混1”了,这不是上天对她们的考验吗?
这一刻,书记刘晓秋等几位干部不顾风险,穿上了防护服亲自在一线疏导该楼居民赶快回家。接着,他们对该楼各单元地面和扶手进行了全面的喷洒消毒,确保环境安全。
14点30分,疾控部门的120救护车赶到了现场,专程为封闭在家的张某某做核酸取样。采样后,居委会干部们把张某某的家贴了封条并上门磁。这种电子封条由两个拳头大小的长方型器件组成,背面有双面胶,一边贴在门上,一边贴在门框上;控制软件是手机上的APP,如出现被隔离人擅自开门外出时,监控人手机上就会出现报警声!中国的防疫是充满智慧和高科技的,这种智能产品(无线电子封条)无论监控人在哪儿,出现异常都会即时收到报警声。装完电子封条,他们互相用消毒液喷洒身上消毒。虽然穿着大白(防护服),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按防疫规程操作。
小区封控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艰难的“苦活儿”。15.30分,当几个人把现场封控事项稍布置完毕,还没来喘口气,新的情况就出现了。被封楼里的居民,不断出现以各种理由要求外出的理由,有急着取快递的,有要去打纯净水的,还有的要出去遛弯的。几个干部分别处理,有快递的,先暂时放到邻楼朋友家里;打水的劝说解封后再打;执意要出来的,副书记李微就哀求说:“求求您们了,别出来了!”干部们耐心劝解被封的居民,不要轻视封控这件事,如果被检测者呈阳性,那将出现严重的后果,现在的新冠病毒传播更快,周围居民都有被感染的可能。居民了解了封控的意义,都自觉地在家了。难的是,临时进入小区的快递等人员出不了小区,如何安置呢?书记刘晓秋接到门卫的请求电话后,果断做出决定,被封在小区里的外边人员临时先安置在居委会闲置的房间里,待封闭解除后再放行。
16.00时,书记刘晓秋再次接到了上级领导的电话,要求她们一定要做好封控小区的封控工作,总结抗疫经验,找出漏洞,既不让病毒传播出去,也要保住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 任务更加艰巨了,她们想,自己是社区工作者,担负着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上级对她们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她们要不负使命,一定忍辱负重,把这次突发事件处理好,向党,向居民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
17点,天色渐黑,封控现场几个人的情绪还没有调整过来,突然又接到上级电话,要求立即对高家坡小区每天外出的“跨区通勤人员”进行摸排,因工作未返家的,要在居室门上贴“您是属于跨区通勤人员,请您返家后与社区联系”的告示,以便报备。这又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意味着又要去爬每个楼每个单元每层楼了,党委书记刘晓秋接到任务,马上布置社区留守工作人员即刻展开这项工作;因工作量大,请求上级增员。
17.30分,天气预报果然预报的准确,此时天空的风力逐渐加大。高家坡社区被称作山顶上的社区,地理位置高,真所谓高处不胜寒。山高,风力就更大,大风发出了“呜呜”的怪声,落叶到处飞扬。防控的物资也被刮跑了。书记刘晓秋、副书记李微依然坚守在封控线上,她们虽身心疲惫,也只好去追逐被风吹跑的物品。现在还有一个威胁就是冷,气温急剧下降,她们在寒冷的室外已经连续待了近三个小时了,副书记李微只穿着一身绒衣,冻的直哆嗦。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路边空无一人,在呼叫的风中,有点恐惧。这时候,从封锁线外走过一位大妈,她看见两人在大风中坚守,心里很是心疼。她想,居委会几个干部都是不错的,几天前,她的弟弟和弟媳来北京肿瘤医院做手术,因医院病床需要等待,需在高家坡小区她的家住几天,她到居委会报备,干部李一梵没有借疫情紧张而推脱,而是热情指导病人做核酸检测,在夜21点多不顾个人休息,指导填报备表,解除弹窗,她感激。这时候,她对两位大风中坚守的干部说“你们太冷了!要不,我让家人把车开过来,你们作在车里工作就暖和了!”一句话,两个人心热乎乎的,能有什么比这一句话更暖心房的呢?副书记李微对大妈说:“谢谢您!不用啦!我们能坚持!”
晚20点30分,焦急等待的那个核酸结果还没出来!只要一分钟没拿到核酸检测报告,管控人就不会离开封控线。此时值班的是迎风街道派来的支援人员于德强、刘伟。两个人一个把东口,一个把西口。此时,高家坡小区上空寒风呼啸,瞬间风力达到了五、六级,吹得地面杂物叮铃当啷响。在西口值班只有于德强一个人。空无一人的夜晚,寂静,漆黑,嚎啕的风,没有使这个小伙子畏惧,楼门单元就在咫尺,他没有去躲避,他紧紧地抓住封控线的那个绳,雕刻那样立在封控线上,执行着自己的使命!
21.00点,高家坡居委会接到了被封控人为阴性的核算报告结果。副书记李微在社区群里发出了:经复上级审核研判,解除高家坡小区5号楼的临时管控。感谢居民的理解与配合!这消息她连发了三遍,昭示着小区暂时封闭工作完成了使命。有社区居民连夜赋诗一首:《寒风中的战士》 北风凛冽
新冠肆虐,本来平静的生活,突然传来一个消息,十混一检测出一例阳性,居委会紧急行动,冲在前面的是党委书记。她带领一班人,复核标本,封控楼门,劝阻居民不要接近。在寒风中,几位干部,挺起胸膛,站在封控的楼门前,守护着居民的安危。她们已连续奋战,顾不上幼小的孩子,顾不上患病的父亲,拖着疲惫的身躯,紧张工作又井然有序,有人采访书记,书记说:这是我们的职责,大家都这么干,只求小区居民安居。

作者一:屈岩退休职工中共党员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晚报》《杂文报》《中国测绘报》《燕山油化报》北京《健康杂志》等纸媒发表杂文随笔近百篇,自著杂文随笔集《更始之夜随笔》。在中国作家网发有《非公书记老郑》《御窑村的窑火》长篇小说两部,有小小说散见网络和纸媒。燕山文联文学协会会员,房山区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二:张泽生,男,1949年8月出生,1974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政府机关财税局,审计局,街道工作。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525298.html
🍀🍀🍀🍀🍀🍀🍀🍀🍀🍀🍀🍀🍀🍀
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