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煎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工序繁多。制作时要经历和面芡子、淋薄饼、剁馅、摊馅、卷制、铺锅、蒸熟等数道工序。蒸好的卷煎美味可口,香而不腻,亦菜亦饭,老少皆宜,既能上的待客宴席,成为美味佳肴,也是中秋节自家餐桌上的可口饭食。食用时,将成根的卷煎切成段就可以上桌了,口感细腻,鲜香可口,象征团圆和谐。既可以在喝完酒以后当饭吃,也可蘸着蒜泥吃,当下酒菜,口味更佳!儿时记忆中,毎年中秋节,母亲都要蒸上一大锅卷煎,作为主菜或饭,一家人会饱饱地吃上一顿,回味无穷。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1974年的中秋节了。那天,正放秋假的我,上午参加了生产队的劳动,下午没事可做,就帮着母亲和奶奶忙活中秋节的饭菜。而做卷煎则被排在首位。母亲从面缸子里搲出两瓢麦子表面(雪白的头遍小麦面粉),放在和面的盆里,舀上适量的清水,和成面芡子。那时面粉都是自己用石磨推出来的,箩出旳头遍面叫“表”,单独存放,专门用来做馒头的外层,雪白雪白的,而将最后一遍箩出来的面用来做馒头中间(俗称“里”),这叫“有表有里”。而做卷煎所用的薄饼就需要用“表”面来和面芡子,一是筋性好,不易破,二是做出的卷煎色泽白,显得体面。淋卷煎饼的面芡子不能太厚,也不能太稀,厚了淋不出去,稀了水分多急忙不成型。面芡子以能够自由流动为宜,舀入锅内能均匀沾满锅底而不厚为好。母亲将面芡子和好后,奶奶将卷煎的馅也剁好了。这个卷煎馅可不一般,它不同于饺子馅和地瓜面包子馅以白菜为主角,卷煎的馅要挑选新鲜的当腰儿猪肉剁碎,将新鲜嫩韭菜切细,再切上棵大葱做香样儿(xiāng rang er)、最后加入花生油、姜末、盐及酱油等调料。见奶奶将馅已调好,母亲便吩咐我烧火。我从小就帮着母亲做家务,特别是烧火最受母亲的肯定,尤其是母亲馇大锅菜时,我烧火该急就急,该慢就慢,火候恰到好处。母亲看我坐下烧火了,将面盆掇到锅台上,开始淋卷煎饼。淋卷煎的薄饼跟淋煎饼一样,有经验的家庭主妇淋卷煎饼时要有专门会烧火的,火要慢火,添草不能太多,并要在锅头里用火棍布拉(拨拉)开,让火四处烧,不能只燎锅底,而且不能拉风弦(风箱)。也不能急火昂,更不能一口死一口活的。火太急了容易糊,太小了又不成型,发粘,所以说火候的掌握全凭着老道的经验。火烧得好,淋出的卷煎饼是否绵软、艮硬,不粘,就全凭一勺一勺的面芡子在操作者手里的游刃有余了。淋卷煎饼时,操作者要在锅台上准备一个碗或者盘,放上一块肥猪肉,一个莛秆儿(tíng gǎn er高粱穗的杆)箅子或者小盖垫。然后把一盆和好的面芡子掇到锅台上,看着火候恰到好处时,将肥猪肉放到锅里擦一遍锅,然后用勺子舀起一勺面芡子顺时针淋到锅里,紧接着再淋第二勺,随后用饭帚进行调理,觉得厚的地方就往薄的地方扫一扫,觉得饼的形状不圆范,也用饭帚进行调整,直到觉得既圆范又厚薄均匀,便放下手里的勺子和饭帚,稍歇一会儿。等待火烧到一定的火候,就可以出锅一张半径约20厘米大小,薄约1毫米多点,没有破的位置,厚薄均匀的圆饼。随着面盆里的面芡子一勺一勺地变成圆饼,小盖垫上的卷煎饼在一张一张地增多,待全部面芡子都淋完,母亲将面板拿到炕上,随后,小盖垫上的圆饼和盛卷煎馅的盆也被奶奶掇到了炕上。母亲和奶奶把淋好的熟饼摊平在面板上,一手拿起汤匙搲出一勺香而多汁的卷煎馅,均匀地摊在饼上卷起,摊一层,卷一层,卷成数层,压制成型,一个长长的卷煎就做好了。母亲做的卷煎宽窄均匀,一层一层的排在小盖垫上,宛如一件件艺术品。为了便于成型,中间还可加一根或两根莛秆儿,就像人的脊梁骨一样起到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