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耕耘 成果丰硕
原创 | 杨雅莲

王开忠
14卷、300多万字的《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由学习出版社出版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0多家中央主要报刊和人民网、新华网等全国几十家网站进行评介和转载;一些省市、网络部门将其中有关卷本作为培训通讯员、网络评论员和工作人员的学习材料;一些部委、地方部门将有关卷本作为优秀读物配发到基层书屋;一些高校将该套书作为辅导教材。
其实,王开忠不是专业作家。他先后在铁道兵部队、铁道部、中宣部工作,任中宣部宣教局宣传处长、副局巡视员,全国红色旅游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指导小组副组长等职务,除了参与起草中央和部委近百份文件、起草和参与起草中央及部委领导100多次讲话等工作外,还结合工作实际坚持业余写作。几十年来,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1500多篇作品,仅在《人民日报》上就发表各种体裁的文章100多篇,其中消息《原铁道兵“兵改工”做出贡献》、通讯《痴心赤胆》《铁道兵雄风犹在》、论文《大力发扬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言论《让讲诚信的人受益》、散文《难忘铁道兵精神》《心中的旗帜》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其文章50多篇被30多本书籍收入、20多篇获奖,有的被选入中学考试内容,多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介绍,数十篇被《新华文摘》《文摘报》《每周文摘》《中华读书报》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有影响报刊转载,3篇调查报告被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批示。他还著书21(卷)本,多位领导同志和权威专家不同时间为其著作写序。
还是回到本文开头,说说《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这套鸿篇巨制吧。
在网络阅读非常普及的当今,此套书为何引起如此反响、受到广泛欢迎?原因在于——
首创第一套融合体丛书
王开忠1969年入伍后一直坚持业余写作,1988年结合实践出版了《通讯员之路》一书,里面既有文章又有写作方法、采写体会,没想到此书深受读者喜爱,不少单位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将其作为学习材料,多名读者在报刊上发表读后感,有的说“是一口气读完此书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王开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出版文集采用《通讯员之路》的结构形式也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从2002年开始,经过10多个春夏秋冬的业余写作、数不清不眠之夜的艰苦努力,与众不同的《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各卷于2013年至2021年陆续出版。这套融文章和写作方法于一体的文集新颖别致,既有作者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又有各种文体的定义、特点、结构与写作要求,还有结合作者实践讲述如何写好这些文体的技巧和体会。一些读者发文称赞这套丛书“有新意,提高了阅读兴趣。”“既能让人了解文章的思想和内容,还能从‘写作谈’中受到启发。”
撰写第一本网络阅评报告体裁著作
王开忠退休后被中央有关部门聘请为网络阅评员,他及时而敏锐地发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写出很多高质量的阅评稿件受到高层领导的肯定。王开忠是有心人。他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管理的迫切需要,我国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网络阅评人员,很需要介绍、普及网络阅评方面的知识,自己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责任承担这一任务。于是,他系统论述了网络阅评的地位作用、指导思想及阅评报告的写作要求、注意事项等,并附上近50篇各种类型的代表性作品和采写体会编著成书。在确定该书体裁名称时,他根据阅评稿件的表现形式和结构特点,经过多天思考,将其定义为“网络阅评报告”。
网络阅评报告《网评一年间》作为《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第11卷于2015年出版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载文称,“这一体裁名称在出版物上尚属首次出现。”“是我国首部网络阅评报告体裁专著,具有开创性意义。”
出版第一部建议书体裁专著
王开忠无论在部队当兵,还是在铁道部、中宣部工作,一直坚持向有关方面写建议书,到了2015年,所写建议书已近百篇。他想,写建议书不仅能够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还能够帮助有关方面解决群众困难,如果选择自己一些有代表性的建议书,加上一些采写感想、写作方法结集出版,或许能够对他人起到借鉴作用,让更多的人为国为民建言献策。但是,关于建议书这一体裁,过去只是在一些公文写作书籍中有过零碎的介绍,从未见过系统阐述,更没有专门论著。于是,他经过半年时间的探索,既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建议书的定义、种类、特点、作用,以及与相近文体的区别等,又结合实践介绍了各类建议书的选题思路、写作技巧和采写体会。
《建言40载》作为《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第12卷问世后,有关专家、学者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评价说,“这是我国首部建议书体裁专著。”“对广大读者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王开忠除了创造三个“第一”外,还有常人难以做到的、被领导和专家赞誉的四个“极少”——
“不要命”地业余写作并发表1500多篇作品,极少
王开忠当战士时就利用中午和晚上时间以及星期天、节假日进行写作,以后无论是在连队当排长还是在团、师机关工作,业余写作从未放弃。后来他在铁道部、中宣部从事宣传教育,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一直利用几乎所有业余时间进行写稿。中宣部工作忙,他常常晚上七八点甚至到深夜才回家,尽管这样,每天仍不忘写上两三个小时的稿子,时常写到凌晨三四点钟,有人说他写稿“不要命了”。
凭着这种“不要命”的精神,王开忠业余写作共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1500多篇作品。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评价说:“在这样繁忙的工作中能业余写出这么多作品的人,极其少有。”
业余作者精通“十八般武艺”,极少
《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这套著作包含9种文体。为了学习报刊上各种类型的好文章,王开忠坚持几十年剪贴报纸,分门别类地积累了厚厚的15个剪报本。他当铁道兵时部队走南闯北经常搬家,宁可扔掉箱箱柜柜,几十斤重的剪报本和20多本写作书籍一直带在身边。凭着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他逐渐熟悉了“十八般武艺”,采写出大量鲜活的消息、通讯、言论、论文、散文、报告文学、调查报告发表在中央主要报刊,仅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各种作品就有100多篇,其中刊登在头版二条的消息《原铁道兵“兵改工”做出贡献》、头版显著位置的通讯《痴心赤胆》、理论版头条的论文《大力发扬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介绍,在全国引起很好反响;刊登在四版头条上的散文《春风吹暖玉门关》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好评,认为“是反映农村‘学教’活动的好文章”,刊登在综合版上的散文《心中的旗帜》获得中宣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征文二等奖。
业余作者写出这么多高质量的各类作品可以说是罕见的。正如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像开忠这样,在政府机关工作却对新闻采编评业务如此娴熟且成绩卓著的,极少。”
众多领导和权威专家对其著作给予高度好评,极少
基于王开忠的作品紧贴时代脉搏、坚持正面导向、宣传先进思想、弘扬新风正气, 刘云山、王晨、何鲁丽三位时任或现任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及徐光春、米博华、艾丰、何东平、林从德、方言、罗开富、刘汉俊等多位权威专家不同时间为其著作写序,在序言中对其作品给予较高评介;《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出版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杂志的4位副总编辑和《党建》杂志社社长、《求是》杂志评论部主任以及其他一些记者与专家,分别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给予高度评价。
《求是》杂志副总编辑黄中平在《红旗文稿》上撰文说:看了这套书,“顿生‘其声愈希’之感,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在这一切的背后,令人感动的是精神。”看到王开忠出版一部又一部接地气、充满正能量、可读性很强的著作,曾和王开忠共过事的时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王若竹更是感叹不已,在这家中央报纸上发表长文评价,说:“这么多领导和专家自发撰文赞评一位普通作者的著作,极为少见。”
40年锲而不舍写建议且很多被采纳,极少
王开忠40年来不仅时时关注党和国家大事,心有所想即提建议,而且处处关心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看见群众困难之处,常常及时向上反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仅选收在书中直接关乎群众利益的建议书就有7篇之多。他所写的建议书,有的被上级机关转发,有的被地方政府采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位既不是人大代表,也不是政协委员,40年锲而不舍地向党和政府或有关方面写建议实属罕见。正如《党建》杂志社社长刘汉俊在《工人日报》上撰文评价,王开忠长期坚持写建议,“40年不改初衷,这是许多人做不到的”……
本文落笔之际,一个关于王开忠的喜讯传来,他又荣获了——
两个实至名归的会员称号
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名单上都新增了他的名字。一个不是专业创作的人员同时获得这两个会员头衔的实属少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是“业余会员”。写作是业余的,可这两个会员的称号对王开忠来说,确是实至名归。
一个成天忙碌着写文件写讲话写材料、从事宣传教育工作的人,业余时间能够写出5部文学书籍而且大多著作功力深厚受到读者欢迎,实属不易。《春风吹暖玉门关》《心中的旗帜》《无尽的思念》《难忘的地方》,王开忠这些讴歌平凡生活、讴歌先进人物、讴歌时代风貌的书籍,一面世就受到中央权威报刊的好评。2021年9月,散文、报告文学集《无尽的思念》和游记选《难忘的地方》面世后,书中20多篇文章被《文摘报》《每周文摘》等六七家全国有影响的文摘报刊转载,《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近十家报刊发文给予好评,特别是人民日报《用文字表现真善美的力量》一文给予较高评价;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将两书作为“热荐书单”推出,在读者中引起很好反响。

一个成天忙碌着写文件写讲话写材料、从事宣传教育工作的人,业余时间写作能够在报刊上发表150多篇文学作品而且很多文章感人至深受到读者欢迎,实属不易。2001年以来,王开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散文《村路》《四个剪报本》《春风吹暖玉门关》《难忘铁道兵精神》,以及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散文《春风化雨十年间 》《时代之爱》、发表在《北京文学》上的散文《壮烈京原线》,都有读者发文给予较高评价。不少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作品被各种报刊转载:2011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散文《心中的旗帜》,被《党建》杂志转载、《中国红博》等3本书收入;2012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村路》,被《文摘报》《每周文摘》转载;2017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散文《难忘铁道兵精神》,被《时代报告》《政工学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党的生活》4家重要杂志和一家铁路报纸转载; 2021年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散文《母亲的首饰盒》,被《意林文汇》杂志和《文摘报》《每周文摘》《抚顺晚报》4家报刊转载,安徽、河南等地中学还将其列入语文阅读试题;2021年发表在《学习时报》上的散文《无尽的思念》,被《文艺报》《每周文摘》和几十家网站转发,并被学习强国“每日一读” 配音播出。此外,2019年年发表在《中国报告文学》上的报告文学《重生之路》,《文摘报》连载7期,学习强国和人民网、新华网等无数网站转登,感染无数读者、听众;2021年发表在《时代报告》上的报告文学《为蓝天而战》,人民网、光明网等多家网站转发,有关领导同志和很多读者称之为“反映我国蓝天保卫战的好文章”……
一部部受人欢迎的书籍、一篇篇获得好评的文章,似乎可以看到王开忠在业余写作的道路上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的足迹。
《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这套文集出版后,不少中央报刊发表评论,给予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我在《人民日报》《新闻战线》上看到人民日报评论部主编姜赟的文章——《浮躁年代的一盏青灯》,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王开忠及其巨著的热情褒扬:“当这套数百万字的《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摆在眼前时,敬佩之心便油然而生。当你翻过一页页文字、一卷卷书籍,即是在品味着王开忠一分一秒的职业人生,触摸着浮躁年代的信念坚守,仰望着一个人酷爱新闻事业的精神境界!”
这里,我借用《浮躁年代的一盏青灯》这篇文中的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束语:
“才能的火花,不在勤奋的磨石上迸发,就不知会引燃怎样的成就火光;事业的细流,不在坚守的水道中汇集,就不知会掀起怎样的人生波浪。浮躁时代,青灯一盏,别样人生,苦行追求,王开忠的过人之处,正是许多人的他山之石。”

作者杨雅莲,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读周刊主编、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槛外人 20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