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这块土地上,这几十年来真正能干出一番事业并能站得住、行得稳的企业家不多,淮钢的何达平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企业家。
我于1997年底调淮钢工作,何达平时任淮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自此为我近距离地观察、了解和感知这位优秀的企业家提供了条件。现在就谈谈我眼中的何达平,他的“五劲”在我的印象中最深:
一、 拼劲
我在同何达平谈及关于他与淮钢的渊源时,他深情地说:“清江钢铁厂的第一根电线杆子是我挖坑竖起来了的。” 1971年,何达平以技术员的身份从淮阴发电厂被抽调到清江钢铁厂参与筹建。26岁的他参与了清江钢厂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他的汗水也洒满了这个企业的角角落落。
我听老工人都说:何达平身体好,精神上也很乐观豁达,他身上总有那么一股使不完的劲。从他干技术员到车间主任,工作就是在生产线,同工人们共同流汗,带着工人干,加班加点那是常事,吃睡在车间攻关,也是家常便饭。我调淮钢工作后,亲眼看到他每天工作十几小时是常态,每天泡在基层一线不会少于五个小时。
对他来说,淮钢真的是他的家,谈不上什么节假日,只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同他经常一道出差跑项目的人说,他们一起在外熬夜、吃方便面、睡旅馆地铺等也是经常的事。后来随同的几个年轻人都感到“吃不消”,何达平却一笑了之。说他身体好,只是给人的外在的印象。其实到了五六十岁的阶段,还如此“拼命三郎”,身体再好的人,硬拖也会拖垮的。
2009年,他患重病住江苏省人民医院,时任市委书记刘永忠去医院看望他,嘱咐他好好休养。但是为了促成淮钢与天津大无缝钢管厂项目合作事宜,他还是冒着随时要命的危险,硬是又去了一趟天津,惹得刘永忠书记对他一顿狠狠地批评:“老何,你不要命了”?
二、 钻劲
何达平有何“魔”力使淮钢发生巨变,其实很简单:用何达平自己的一句话来诠释再明白不过了,就是“学习如划浆,理论是指南,学好理论驾航船,乘风破浪达彼岸。”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业余时间一不打牌二不钓鱼三不卡拉OK,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学习。他常说: “书是蓝天,书是海洋,书是原野,书是宝藏,读书其乐无穷,是最好的休息,最美的享受。1996年,何达平从一家杂志上看到一则国外有“铁水热装”电炉炼钢的报道,但是报道没有披露任何技术内涵。何达平敏锐地觉察到这是国内钢厂亟需攻克的新课题。他组织起攻关小组,亲任组长。在那几个月的时间里,他带领攻关人员吃住在车间,夜以继日地试验、攻关。经过半年的探索,“铁水热装”关键技术终于被攻克了,5吨电炉平均冶炼电耗降至200kwh/t,最低达173kwh/t,创造了全国同类电炉钢电耗的最低水平,在全国冶金行业引起很大震动。这一工艺不但大大节省了能源,还改善了入炉原料结构,使钢水的纯净度得以大幅度提高。该项技术成功应用到现代化的70吨电炉,被评为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2月,何达平赴京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受到江泽民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领回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和奖牌。2003年8月,该技术又获国家发明专利,进一步确立了淮钢在这一领域中的首创地位。
有关专家曾经高度评价这一技术,认为“淮钢这一创新堪称国内冶金工业的一次革命。”由于潜心钻研钢铁工业的前沿技术并获得可喜的突破,何达平先后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并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改革开放的要义,就是要“闯”,要“试”,就是要“闯”字当头,“创”字领先。
何达平于1992年在市里的支持下,率先在企业试行领导体制的改革,建立企业副职领导职位经过竞聘环节,由总经理聘用的新机制。1996年,淮钢率先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由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股控股92%、职工股8%的国有控股企业,走在全市工业企业发展改制的前列。2003年淮钢在全市率先实行国企干部职工全员身份改制,与企业订立聘用合同。
2006年他再次将改革的矛头指向了自己,引进战略投资者,由沙钢收购淮钢,何达平拱手让出“董事长”的位置。这对于在淮钢任“一把手”二十多年的他来说,要经过多大的头脑风暴与痛苦抉择?他不是为自己谋利益,而是为了淮钢几千人的生计寻生路。因为淮安市当年不管是市财政还是其他企业,都无法担保淮钢发展项目的10个亿的融资。淮钢若此时掉队,将全盘皆输。淮钢加盟沙钢后,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得到了解决,原定“十一五”技改目标提前三年完成,充分显示了资产重组的优势。否则后来2008年遇到金融危机冲击的淮钢,必将面临技改与生产经营两方面的资金困难而无法渡过难关!淮钢的干部职工无不钦佩何达平当初加盟沙钢集团的胆识。
正因为他敢闯敢试,才使企业闯过了一道道关口,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钢铁行业又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淮钢如同一艘小舢板,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作为企业的掌舵人,其意志决定了此船能行多久。
1998年,淮钢发展遇到了建厂以来最大的危机。在淮钢建设二期轧钢工程时,因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原港商投资受阻,已建的厂房竖在工地上,意大利设备到上海港口,拿不到手还要被海关罚款,而且面临退回意大利的险境。他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东奔西走,四处求援,可以说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他在中层以上干部会上,对少数工作不尽心尽责的干部提出强烈批评时,说了一番催人泪下的掏心窝子的话:“我目前心中特别痛苦,特别无助,肩上的压力太大了,我都想过从这四楼跳下去,一死了之……”
我觉得他说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话,这样的心情,一般人真是理解不了和无法体会到的。然而他坚持了下来,通过市里的支持与呼吁,通过参加省人大会议的契机,向郑斯林省长求助,最终解决了2个亿的资金缺口问题,二期轧钢工程才建成投产。既避免了关门的厄运,又使企业登上了新的台阶。这一切证明了何达平具有的超强的抗压力,这是任何一名优秀企业家的必备素质——百折不挠的韧劲。
一度高达七千人的淮安最大的企业,淮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小社会。企业的领导者如果光只盯着经济搞经济,也是搞不好企业的。何达平就有大局观念、全局意识,着力“以人为本”的宗旨,努力建设和谐企业,促进和谐社会的进程等,这就需要“揉劲”。何为“揉劲”?我的理解,“揉劲”就是具备经济工作与思想工作“两手抓、两手硬”的能力。
他当一把手,首先要把一班人团结好,作用发挥好,这就需要“揉劲”。要带好企业7000多人的职工队伍,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抓好党的建设、企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等,何达平可谓是“揉劲”十足、面面俱到,保证并促进了企业科学地可持续发展。何达平始终坚持党委集体领导,坚持重大问题经理办公会讨论决定,他严格实行大宗物资采购的厂务公开,严格遵守干部的廉洁自律的规定,他一次又一次地退回或上交了客户所送的钱物。他在淮钢建立“何达平爱青年基金会”,前前后后向慈善组织捐款达近百万元。他为一线单身青工当红娘,为职工办实事。他清政廉洁当好表率,为企业的风清气正带了一个好头,也赢得了干部职工的信任与拥戴。
几十年来何达平将自己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职工的深厚情谊,对淮安这片热土的无私挚爱,全部融进了这火红的钢花之中。淮钢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为苏北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跻身全国钢铁50强,列全国最大工业企业257位,成为淮安市首个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被誉为“江苏冶金工业的一面旗帜”和“淮安市工业战线的排头兵”。淮钢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厂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何达平先后荣获省优秀企业家、省优秀国有企业党委书记,全国冶金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何达平先后光荣地当选为全国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
自2009年后,何达平仍担任淮钢公司的党委书记,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直至70岁离开企业真正“退休”。
何达平将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了淮钢,献给了淮安。淮钢企业的发展史册上,新中国淮安的建设发展史册上,优秀企业家何达平的名字将永远铭记。

2020年1月20日首发《淮安文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