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学子拾金不昧感动失主
9月18日,一封感谢信悄然送至学校。感谢信来自华北电力设计院退休老职工吴凤来。他感谢我校2012级法律系学生李杜的拾金不昧。他在信中说:“李杜同学这种自发做好事不愿留名的行为让我感到很敬佩。感谢中青院培养了李杜这样的好青年。”
“我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
与李杜约好了时间,她却早早地来到了约定的采访地点。一身正装的她笑着说:“今天下午刚忙完社团的事,来不及换,又怕会耽误了你的事,便在这里等你。”
“那是中秋节前些天,具体日子我记得不大清了,我和哥哥骑车去后海玩。那时候正值下午四五点钟的样子,天已经有些阴沉了,路上的光线也有些不分明,路过的人寥寥无几,就算有游人也都隔着很远的距离。骑到途中,我看到路上有一个黑匣子,看着像是钱包的样子。等到走近一看,确实是一个钱包。我想着肯定是哪位游客掉的,便和哥哥商量着交到后海的管理服务处。但是一连骑了好几条路都找不到管理处。眼看这个方法行不通,又担心失主可能会回到原地找,便又回到了原来捡到钱包的地方。”她说。
“天已经黑下来了,但是我们始终没有等到失主。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钱包打开。我突然发现钱包里有身份证、银行卡、老人证,令我惊喜的是老人证上有钱包主人的照片及其联系方式,这可是个大收获!”李杜立刻按着老人证上的联系电话打了过去。
老爷爷听说她们还在原地,便匆匆赶了过来。他高兴地对李杜说,“太感谢你们了。如果真丢了,重新办各种证十分麻烦。”
“我们把钱包交给他,说了几句祝福的话就准备离开。他却一直向我们追问联系方式。我觉得我们的行为并不是多么大的一件事,开始是拒绝,但实在拗不过老人家,只能跟他说我是中青院的。”李杜说。
“后来系里老师告诉我老人家写来了感谢信,我挺意外的。”李杜说,“其实我们真的没有做多大的事,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而已。”
“现在真的很需要好好发扬这种精神”
吴凤来老人79岁。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他正要去和一名很久没联系的老同学见面,路上走得急了些。“我一边打电话一边向约定的地方走去,大概是包的拉链开了,钱包就掉了出来。”他说。钱包丢了,吴老却一直没有发现。在和老同学寒暄的过程中,他接到了一个陌生号码来电。“李杜小同学跟我说捡到了我的钱包,我才发现钱包丢了。”
当吴凤来急匆匆地从另外一个地方赶到后海时,李杜和她的哥哥已经等了一会儿了。“一开始,他们说什么都不给我联系方式,只说这是小事一桩。”吴凤来说,
“我后来想起这事来还挺后怕的。我的钱包里有我的身份证、老人证,还有三张银行卡,我的全部身家几乎都在里面了。要不是被他们俩捡到的话,那后果真是太严重了。”他说,“李杜说她是个北京的大学生,这件事是谁都会做的,希望我不要放在心上。我想这哪成啊,就又发信息过去说我真心想感谢她。她说她是中青院的学生,只是做了她所能做的事而已。她一直是特别礼貌地对我回的短信。”
“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已经很难见了。中国的社会需要重塑这种精神,中国的年轻人也要被这种精神感染,让这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这才是我们现在中国需要具备的。于是我就给中青院发了这封感谢信。”吴凤来说。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团委)
《中国青年报》2013年9月25日
